作者
唐 白居易
詩詞正文
獨上樂遊園,四望天日曛。
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雲。
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
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
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
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
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
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
注釋
樂遊園:又名樂遊原、樂游苑,是長安的遊樂勝地。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大雁塔東北。
曛(xūn):日落的餘光。
靄(aǐ)靄:煙雲密布的樣子。
遺:拋棄、丟開。
垢(gòu)氛:指濁氣。這二句意為人的耳目雖然暫時清爽開闊,但胸中抑鬱不暢。
十二街:唐長安城南北七街,東西五街,共十二街。
間(jiàn見):隔開。
心所親:指志同道合者。
孔生:指孔戡,元和五年因受誣陷憂憤而死。
元九:指元稹。
謫(zhě)貶官。
荊門:縣名,唐貞元間置,屬江陵府。
可憐:可惜。
南北路:唐皇宮在長安城北,南北路指來往於皇宮的路。
高蓋:肥馬高車。借指高官權貴們。
寫作背景
樂遊園是唐長安城中的遊覽娛樂勝地。唐代的詩人們在那裡留下了為數極為可觀的詠作。但是由於生活時代的不同,個人生活經歷和當時心境的差異,詩人們或者抒發對往事的感慨,或歌詠大自然的美妙。
白居易來到勝地,看到的卻是一片天昏地暗,煙雲籠罩的朦朧景色。他觸景生情,聯繫志士沉淪,小人猖獗的現實,寫下了這首抒發不平之慨的《登樂遊園望》。
詩詞鑑賞
此詩首二句緊扣題目,“獨上樂遊園,四望天日曛。”詩人到此本是為了尋求耳目清新,然而很不幸,他看到的僅是黃昏一線夕陽的餘暉而已。這不僅讓我們聯想到晚於自居易的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在遊園時所作《樂遊原》詩:“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似乎盛唐以後,知識分子都有一種夕陽西下,美好時光一去不返的窮途末路之感。因為樂遊園是長安城中的最高點,所以遊人很自然地“四望”。至於白氏“四望天日曛”,看到一片天日昏暗,煙雲籠罩的景色,還和他“獨上樂遊園”有關。“獨’’字是指沒有友人陪伴,孤單一人來此游賞,這是實寫;但也令人聯想到詩人孤標傲世,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與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之“獨”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現實生活中,他們鬱郁不得志,身邊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從施展自己的抱負,故常有獨自登高遠望這一令人神傷的場面。下面的詩句可以說是對“獨上樂遊園”之“獨”作出的解釋。詩人登上樂遊園,“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可見他是從垢氛中走出來的,他的周圍本是充塞著各種污濁不堪的臭氣。現在耳目雖得到暫時的清爽豁朗,但胸中仍有抑鬱不暢之感。他看到高聳入雲的天子宮闕;他看到長安街道上來回奔忙的車馬;就是看不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孔戡、元稹都是詩人的好友,一個受誣憂憤而死,一個因彈劾貪官,觸犯近臣,被貶到江陵。這些為國為民的正直之士一個個慘遭不幸,那么奔走於皇宮內院的權臣高官們,都是些什麼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最後發出了“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的不平之慨嘆。用“何人”作結,既是疑問,又是感嘆,顯得含蓄蘊藉,雖說“何人”看似疑問,而言外之意卻甚明了。這首詩是寄給好友元稹的,但卻深深刺痛了權貴們的心。
原因即在於作品因景生情,巧妙自然,雖未明確指斥權貴們的惡行,但詩人擺脫污濁世界的孤傲形象卻躍然紙上,兩相對比,那些奔走於皇宮大道的得志小人不免相形見絀,令人想見其醜態。這正是作品含蓄得體、諷刺巧妙之處。
從結構上看,全詩都是從登樂遊園所望見的“宮闕”、奔走於十二街的“車馬”及“南北路”上的“高蓋車”著筆,極巧妙地把小人得志,志士沉淪的事實融於景色之中。清人薛雪說白居易的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一瓢詩話》),於此詩可見一斑。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