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的國度:文學評論集》

《異鄉人的國度:文學評論集》

《 異鄉人的國度》是2010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南非)庫切 。本書主要對小說寫作藝術在當今國際文壇的演變以及文學批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批判。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
叢書名:大師批評譯叢
平裝:39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7533929292,9787533929299
條形碼:9787533929299
商品尺寸:21x14.8x2.2cm
商品重量:440g
ASIN:B003GHPGRG

內容簡介

異鄉人的國度:文學評論集》是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庫切的文學評論集,收入發在《紐約時報》或《紐約客》上的文論26篇,這些文論寫於1986-1999年間。庫切不光是被公認的經典作家,還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兼通文理,學識駁雜,不亞於博爾赫斯。他的文學評論有相當的分量,那隨筆式的文論很具親和力和可讀性。他不但論及了18至19世紀的作家如笛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還剖析了博爾赫斯、奧茲、萊辛等20世紀的文學巨匠。優美的文筆和較高學術價值使之成為不可多得的文學評論集。

編輯推薦

《異鄉人的國度:文學評論集》這部文集蔚為大觀,所收均為言之有物、見解犀利的隨筆和評論,作者身為世界頂級小說家、批評家。

作者簡介

J.M.庫切著有:《幽暗之地》、《內陸深處》、《等待野蠻人》、《麥可·K的生活與時代》、《福》、《彼得堡的大師》、《男孩》、《青春》、《凶年紀事》(英文版均列入企鵝叢書,中譯本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作者曾為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學系教授,現定居澳大利亞。曾榮獲許多文學獎項,其中包括:南非最著名的“中央新聞社文學獎”(三次)、布克獎(兩次)、法國費米娜外國小說獎、耶路撒冷獎、拉南文學獎、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大英國協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2003)。

目錄

01何為經典?——一場演講
02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
03塞繆爾•理查森的《克拉麗莎》
04馬塞盧斯艾芒茲的《死後的懺悔》
05哈里•穆里施的《發現天堂》
06齊斯•努特布姆:小說家、旅行家
07威廉•加斯所譯的里爾克
08翻譯卡夫卡
09羅伯特•穆齊爾的《日記》
10約瑟夫•斯科弗雷齊
11陀思妥耶夫斯基:奇蹟般的年代
12約瑟夫•布羅茨基的隨筆
13豪•路•博爾赫斯的《小說集》
14A•S•拜厄特
15卡瑞爾•菲利普斯
16薩爾曼•拉什迪的《摩爾人的最後嘆息》
17阿哈龍•阿佩菲爾德的《鐵軌》
18阿摩司•奧茲
19納吉布•馬哈福茲的《平民史詩
20托馬斯•普林格爾的詩歌作品
21達芙妮•羅克
22戈迪默和屠格涅夫
23多麗絲•萊辛的自傳
24布萊頓•布萊頓巴赫的回憶錄
25南非自由人士:阿蘭•佩頓和海倫•蘇茲曼
26諾埃爾•莫斯特德和東開普邊陲
文學的政治和道德(代譯後記)

文摘

我想進一步探討一下上述兩種閱讀法,即超驗的、詩意的閱讀法和社會文化閱讀法,使其更加貼近我們的時代,我想以我個人經歷為例,這樣做也許在方法上會顯得不夠謹慎,但頗能生動地說明一些問題。
1955年,我十五歲。這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天下午,我正在位於開普敦郊區的我們家後院裡閒蕩,當時不知做什麼好,內心煩悶是當時的主要問題。可就在我閒蕩時,突然聽到從隔壁人家傳來的音樂,這音樂勾魂攝魄,直到曲終,我都待在原地,不敢呼吸。音樂如此打動我,這還是我平生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我當時聽到的錄音是用羽管鍵琴演奏的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一首。我是後來比較熟悉古典音樂時才知道樂曲的名字的,而當時,十五歲的我對所謂“古典音樂”多少持有懷疑甚至敵視的態度,所以乍聽時,只知是“古典音樂”,具體名字當時並不知道。隔壁人家住著一些流動性很大的學生,那位播放巴赫唱片的學生後來一定是搬了出去,要不就是不再喜歡巴赫了,因為後來再也沒有聽到過,儘管我有時豎著耳朵聽也聽不到。
我不是出身於音樂世家,我所就讀過的學校也不提供音樂教育課程,即使提供的話,我也不會去選,因為在殖民地,古典音樂總顯得有點娘娘腔。我當時可以聽得出哈恰圖良的《馬刀舞曲》、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的序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我當時的音樂知識水平僅此而已。我們家沒有樂器,也沒有唱機。廣播裡成天播放無精打采的美國流行音樂(喬治•梅拉克里諾和他的弦樂曲喬治•梅拉克里諾(GeorgeMelachrino,1909—1976),生於倫敦,善於演奏小提琴、雙簧管、單簧管和薩克管。二戰後常在英國廣播公司和美軍電台作廣播演出,尤以輕音樂著名,略與曼托瓦尼齊名。——譯註),但對我的影響不大。
我在這裡所描述的是艾森豪時代的中產階級的音樂文化。這種音樂文化在當時英國前殖民地國家中均可找到,而這些殖民地國家當時正迅速成為美國的文化行省。這種音樂文化的古典成分也許來自歐洲,但其中的歐洲成分,由於波士頓流行音樂人的介入,某種意義上已成為改編過了的東西。
下面接著說那天下午我在我家後院所聽到的巴赫音樂,因為從那以後一切都變了。那是我獲得啟示的一刻。我不想說這種啟示與艾略特所獲得的啟示有所相同——因為我怕這樣說會有辱艾略特在其詩作中所盛讚的神啟時刻——不過那種啟示對我來說的確意義重大,我平生還是第一次經歷經典的震撼。
巴赫的音樂一點也不晦澀,其中絕無哪種音步會神奇到無法模仿的地步。然而,當其音樂的音符在時間中展開時,你會突然覺得其構成過程已不僅僅是部分與部分的簡單聯結,其不同部分似乎已構成更高性質的整體,這一整體,我只能以類比的方法來加以描述,其起承轉合的思想表達已經逸出了音樂的範圍。巴赫在音樂中思考,而音樂則通過巴赫來思考自身。
我在我家後院中所獲得的啟示,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現在我想重新審視一下那一重大時刻,我將把我在上面關於艾略特所說的話作為審視自我的參考框架,把作為外省人的艾略特看做是我自己的榜樣和影子。同時,我在重新檢討那一時刻時,將以更加懷疑的心態,涉及當代文化分析所常談到的有關文化和文化理想的問題。
我想問自己一個不夠成熟的問題:假如我說,是巴赫的靈魂越過兩個多世紀,漂洋過海,將某些理想放在我的面前;或者說,我那重大時刻來臨之際所發生的一切,恰恰就是我象徵性地選擇了歐洲高雅文化,並掌握了這種文化的代碼,從而使自己走上了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將我帶出了我在南非白人社會所屬的階級地位,並最終使我走出了一條歷史的死胡同(以我個人當時的感覺,一定會以為自己正身處這樣的死胡同),不管這樣的內心感覺當時有多模糊而說不清——這條道路領著我,最終同樣具有象徵意義地使我登上了這個講台,面對一批來自不同國家的聽眾,談論巴赫,談論TS艾略特,談論何為經典等問題。假如我如是說,真的就不是廢話連篇、毫無意義嗎?換句話說,我那經歷真的就是自己當時所理解的東西嗎?真的就是毫無利害關係、某種意義上是無我的審美體驗?會不會是某種物質利益羞羞答答的表達?
這類問題人們常常會以為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回答,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別人就不能問這樣的問題。要問這樣的問題就得問到點子上,問得儘可能清楚些,充分些。現在,為了把問題問得清楚些,就讓我在此問一下:我在談到經典跨越兩個多世紀仍使我激動不已時,我究竟想說什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