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在臨死前的笑是不是一生幸福的最好標誌?對於雞皮疙瘩的研究能告訴我們精神能力方面的什麼問題?
在《生而向善》中,你可以找到諸如此類問題的答案。
作者指出,幸福的秘密在於仁率,也就是生活中善與惡的平衡,由此闡明了怎樣才能在積極情感的豐富版圖上找到幸福,而在此之前,這些問題對我們來說都還只是一個謎。
謙虛、微笑、大笑、挑逗、肢體接觸、愛、窘迫、同情、敬畏等,是《生而為善》一書中揭示的積極情感,它們道出了個人的隱情,鼓勵我們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類行為。達契爾·克特納的研究,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門,讓我們對幸福的婚姻、合群的孩子、健康的社會以及健康的文化進行重新思考。
編輯推薦
妙趣橫生的通識讀本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或稱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最早源自古希臘,它教給人們運用理性思辨、探索真理、參與公共事務等方面的知識與能力。一個“博雅人”,必具備批判心智,其受教育所學得的不是知識內容的效用性(utility),而是透過心智的發展與理性運作來脫離蒙昧或修正褊狹觀點,人的視野因此而開闊,心靈因得到解放而自由。
作者簡介
達契爾·克特納(DacherKeltner),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主要研究親情與社會情感、權力以及倫理道德。
寫作背景
某些科學的洞見是在波瀾壯闊、瞬間即逝的生活經驗中突然浮現在人們面前的。也就是說,在人們獲得驚人的發現、奇異的夢境、本能的感受、突然的頓悟之際,它們就忽然間呈現在我們面前。然而,筆者本人對人類情感的理性思考則顯得迂迴漫長,它所折射出來的東西正是我從人生旅途以及科學考證中撿拾起來的理性反思。
於是,我有這樣一個理念,即:情感是使我們短暫的人生具有意義的源泉。我的母親是一位研究浪漫主義的英國文學教授,我的父親則是一位推崇老子和禪宗(Zen)的藝術家。他們的精心栽培讓我對這一理念深信不疑:我們追求生活的美滿幸福,最好就是擁有迸發的激情,而這種激情正是我們在散文作家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中感受到的東西,或者是畫家在畫布上層層疊疊的油彩中間向我們呈現的東西。在查爾斯•達爾文的手中,這一理念蘊涵著高深莫測的科學雛形,因為他相信:稍縱即逝的情感表達能夠為我們繪製人類本性的藍圖提供些許線索。保羅•埃克曼也是英雄所見略同。他闡明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告訴我們怎樣才能給數以萬計的面部肌肉運動賦予可以精確量化、條理分明的秩序。
《生而向善》一書是我的親職教育和科學進步共同的結晶,也是我在企圖回答三個古老問題時所取得的具體成果。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的人生怎樣才能幸福?最近幾年以來,許多有關幸福的實證研究的書籍都很暢銷。我們已經清醒地意識到是什麼東西讓我們在幸福的道路上困難重重(比如丹•基爾伯特的《幸福絮語》(StumblingonHappiness)一書)以及為什麼保持樂觀主義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馬丁•色利曼的《真正的幸福》(AuthenticHappiness)一書)。除此之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關係網路才是抵達幸福的最可靠道路,而通過積聚錢財來追求幸福純粹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瓊納森•海德特的《幸福的懸想》(TheHappinessHypothesis)一書)。
我們怎樣才能幸福地生活?《生而向善》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因為筆者父母的緣故,大家可以把它當作一篇有關禪宗與浪漫主義的論文。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三個人共同演繹出了這樣一套情感,它們能夠讓我們生活得有滋有味兒。這些情感包括諸如感恩圖報、歡欣、敬畏以及同情之類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本書是一篇有關浪漫主義文學的論文)。同時,幸福的鑰匙在於:我們怎樣才能使這些情感生髮出來?我們如何在自己和別人身上清楚完整地看到這些情感呢?還有,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應該怎樣訓練我們的眼睛和思想呢?所以,本書是一篇有關禪宗的論文。
《生而向善》一書還要談論另一個問題:人類為善的潛能都有著哪些深刻的根源呢?今天,一場有關人類起源的大討論正在我們身邊進行著。現代科技在基因測序技術、考古學以及靈長類動物的進化研究等諸多領域都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它們也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野,讓我們重新審視人類進化史上的古老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又是怎樣散布到世界各地?我們是如何進化的?在這些科技新發現中間鑲嵌著一個答案,它解決了我們為善的能力從何而來的問題。《生而向善》一書發現,原來“善者生存”和“適者生存”或許同樣具有正當的理由,也同樣符合人們有關人類起源的描述。
最後,《生而向善》一書要向我們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為善?今天,有關道德反省問題的大討論正在我們身邊如火如荼地展開著。就社會福利而言,在21個工業化國家中,美國的兒童福利僅僅排在第20位。在剛剛過去的八年中,美國的道德環境江河日下。人們充滿著對有計畫的種族滅絕、社會不平等、全球變暖等問題的種種殷憂,這種情況讓我們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對之充滿希望的人類未來是否有某種正當的基礎呢?人們迫切渴望了解有關人性本善的實質與實踐。只要看到每次參加佛教宣講會時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的場面,我們就能明白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