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記--我與媽媽的戰爭 內容簡介
許多時候,雙方都發現,他們只是在獨語,誰都沒有能夠做儘可能地聆聽對方言事的表層意思以及深層含義,悉心揣摩對方的真正心思,而只顧各說各的,看似對話,其實還是沒有對象的獨語……獨語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一次讓雙方感到溫馨、欣慰甚至激動的對話。
看了這兩代人叢書的一些文字,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種讓人感動的兩代之情�D�D淡淡的,卻是深深的;傷感的,卻是讓人欣慰的與日月同在的一份親情。
�D�D曹文軒
琢玉記--我與媽媽的戰爭 本書前言
人民文學出版社決定出版一套“兩代人”叢書,這無疑是個好創意。在“約稿信”中,編者已侃侃而談了一連串有關這套叢書的意義,自然也全都在道理上。
大概自有人類歷史以來,處於任何一個時段上的兩代人,都不是很和諧的。一代人生下了一代人,本想使下一代人成為自己的擴大與延伸;但事實上,當下一代人一旦有了經驗、有了思想、有了獨立辨析的能力時,則開始逆反、背離,甚至是對抗。這令人困惑、不可思議甚至令人惱怒與絕望的下一代人,總不肯安於上一代人溫暖的羽翼之下,總不前順上一代人的心思去言語和行動。對立會因為一個具體家庭雙方的理解能力、教養狀況的不同而會程度不同,但對立卻幾乎是絕對的。理智的雙方希望用對話來消除橫亘在他們中間的無形的、不知名的隔閡,但許多時候,雙方都發現,他們只是在獨語,誰都沒有能夠做到儘可能地聆聽對方言語的表層意思以及深層含義,悉心揣摩對方的真正心思,而只顧各說各的,看似對話,其實還是沒有對象的獨語。
於是,雙方都覺得委屈、寂寞與孤獨,甚至各自全感到悲傷�D�D悲傷到流淚。
回頭看看歷史,看看周圍的世界,這兩代人的“不和”以及如何調和以至和諧,是隨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而會持有不同的態度與處理方式的。專制時代,永遠是上一代人的時代�D�D上一代人根本就不會有對話意識,有的只是獨語�D�D絕對的獨語;並且認定,這份獨語是天下惟一的言說,作為他的“骨血”,下一代人只有聆聽與服從。最讓上一代可心的是下一代人能夠對他的獨語發出柔和而充滿敬意的和聲。這樣的時代終於在許多民族與國家那裡被唾棄了,社會在強化一個道理:下一代人必然要走出上一代人的影子,而且肯定是合乎社會發展邏輯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想法一點一點地被打壓了下去,社會在儘可能地提醒和規勸人們應當充分理解下一代人。這種氛圍既久,下一代人倒經常被以各種言辭讚頌了:你們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專制時代的態度,肯定不可取。然而,這文明時代的上一代人的沒完沒了的自責。懺悔,似乎也存有一個度的問題。其實,兩代人的“不和”,無非是因為世界的變化使價值觀發生了變化,而價值觀雖然總的來說是進化的,但在許多情況之下,雙方所執的,也都是合理的。為了求得一個和諧,一個圓滿,上一代人惟恐自己不夠理解,生怕自己是落伍的,一味地反思自己,一味地去遷就下一代人,大概也未必是妥當的。現代學說,強調兩代人應是互為教育,這一點作為原則是確切的。但上一代人所承擔的教育下一代人的義務,可能還是要應該多一些。從一般意義上說,上一代人是教育者,下一代人是被教育者,大概也還是說得通的。比如,一個孩子,若按人的天性,是不會勤勞的�D�D人的天性是懶惰的,而此時,父母就必須要教導他,並告訴他一些諸如“勤勞是美德”、“奮鬥才有生命的快意”之類的道理。平等,只應從人權意義上講。
這些年來,我們似乎將兩代人的“不和”渲染得太重了一些。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獨語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總會有一次讓雙方感到溫馨、欣慰甚至激動的對話�D�D幾乎分不出彼此的對話,不是雙方的退讓,而是各自找到了共同的話語。其情形猶如烏雲壓城,隨著一陣風暴,將會有傾盆大雨,大雨過後,會有一片萬里無雲、朗目高照的天穹。此時,不是各自身份的淡化�D�D淡化到僅僅成為朋友,而是恰恰相反,父親就是父親,兒子就是兒子,兩者都是正常社會的合理角色,都有一個守著自己本分的責任。
緊張之後的鬆弛,反而刺激了一個家庭的和諧�D�D終於達到圓滿狀態的和諧。(節選)
2000年12月17日於北京大學燕北園
琢玉記--我與媽媽的戰爭 本書目錄
水下房上
為人之初
三娘教子
瞞天過海
東方魔女
爺孫之戰
少男少女
高考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