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理安寺偶題贈道宜上人二首》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姓名】魏源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理安寺偶題贈道宜上人二首①
【其一】六合塔畔舍舟行②,峰迴路轉流泉迎,不聞江聲聞澗聲。入谷九溪十澗更③,漸漸穿林略彴橫④,不聞人聲聞鳥聲。參天雲樹無陰晴,日暮空谷林丁丁⑤,不聞鳥聲聞樵聲。再轉風幡出塔層,寺門鈴語鐘磬鳴,不聞樵聲聞梵聲⑥。
【其二】松梢浮煙暮霞薄,槲葉無人自相逐,白雲到門無剝啄。山中鳥啼山月起,隔煙邀人度春水,山童早入前山里。老僧磊落萬夫特,閉門自養桃花色,晚喚白雲作檀越。夕陽西下無炊飯,惟有朝朝樹鴉返,天外歸來不辭遠。
作品注釋
①理安寺:在杭州。
②六合塔:即六和塔,在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
③九溪十澗:即九溪十八澗,在杭州靈隱。
④彴:獨木橋。
⑤丁丁:伐木聲。
⑥梵聲:誦經聲。
作品鑑賞
這組詩共二首。第一首詩中所要表達的是舍舟登岸,入山訪寺,愈轉愈深,愈深愈幽,而所選擇的則是富有典型意義的八種聲音,一聲代替一聲,從而表現了作者愈近佛國,心境愈清的過程。錢塘江邊,人煙稠密,所以聽到澗泉之聲,精神為之一爽。再往前走,人聲漸無,唯聞鳥聲,而鳥聲相對也是熟稔者,於是再轉一關,換為樵聲,這是只有走入深山,才可得聞者。但這還不是最深幽處,最後聽到誦經之聲,他才感到心跡雙清,渾然欲化。真是一山還比一山高,一境還比一境幽。類似的內容和題材,前人也不是沒有,但這樣精選意象,層層遞進的表現方法,卻是魏源所獨占的。讀者也隨著詩人的筆觸,心靈不斷得到了升華,感受到佛國的魅力。至於到寺聞梵聲後的感受,作者全由第二首來表現了。所以,作為姊妹篇,二者應對讀,才能得到完整理解。
作者簡介
魏源(1794~1857),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人,道光二年舉人,二十五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學識淵博,著述很多,其中《海國圖志》是有較大影響的一部。20世紀80年代末其詩文被輯為《魏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