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社會構建》

《現實的社會構建》

《現實的社會構建》:培文書系·社會科學譯叢。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12月1日)
外文書名:TheSocialConstructionofReality
叢書名:培文書系·社會科學譯叢
平裝:171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1161005
條形碼:9787301161005
商品尺寸:23.2x16.6x1.4cm
商品重量:839g
ASIN:B0031U0QVE

內容簡介

現實的社會構建》第一部分(“日常生活知識的基礎”)包括了核心論據的哲學闡述。僅僅對社會學論據合理性/正當性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能會想要跳過這一部分,但是他們應該小心,貫串論據始終所使用的一些關鍵概念,都是在第一部分進行的界定。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彼得·伯格(PeterBerger)(美國)托馬斯·盧克曼(ThomasLuckmann)譯者:汪涌
彼得·伯格(PeterBerger,1929-),奧裔美國社會學家,現象社會學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義的代言人之一。與盧克曼同為舒茨的學生,兩人私交甚篤並長期合作。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宗教社會學和關於經濟發展的社會學理論。其社會學思想具有人本主義和現象學的特徵。他認為社會學的任務是發現人類的價值,研究人類自身的狀況,視知識社會學為社會學理論的根本,認為其使命是對現實的社會建構進行分析,即對社會的雙重屬性進行分析。一方面,社會是涂爾幹所說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它也是韋伯論證的理解的主觀意義,所以知識社會學要對客觀的建構和主觀的建構作出理論說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們自己積極主動創造的社會的產物”這一常識性道理。他還把現實的構建理論與現象學方法用於宗教社會學研究,提出“方法論的無神論”研究準則,其宗教對人類建構和維繫世界的作用理論及宗教世俗化的分析,對宗教學和社會學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主要著作有《社會學的邀請》(1963)、《現實的社會構建》(1967)、《神聖的帷幕》(1969)、《異端的使命》(1980)等。

目錄

序言
緒論知識社會學的問題
第一章日常生活中知識的基礎
第一節日常生活現實
第二節日常生活中的社會互動
第三節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和知識
第二章作為客觀現實的社會
第一節制度化
第二節合法化
第三章作為主觀現實的社會
第一節現實的內化過程
第二節內化與社會結構
第三節關於認同的理論
第四節有機體與認同
結論知識社會學與社會學理論
注釋

序言

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按照原來的計畫本是一篇系統的關於知識社會學理論的論文。因此,本書並不打算對這門學科的發展進行歷史研究,或是對社會學理論中這一領域發展或其他領域發展中的不同的人物進行詮釋,甚或是展現怎樣在這些人物和發展中取得整合。我們也不打算在書中挑起或進行論戰,對其他理論觀點的批判討論,只有在它們有助於澄清書中的論據時才會被加入——但不是在書中正文,而是在書後注釋中。
論據的核心部分將會在第二部分(“作為客觀現實的社會”)和第三部分(“作為主觀現實的社會”)中找到,前者包含了我們對知識社會學最基本的理解,後者則將這一理解套用到主觀意識層次,從而在社會心理學的問題上搭建起一座理論橋樑。就日常生活現實的現象學分析來說,第一部分(“日常生活知識的基礎”)包括了核心論據的哲學闡述。僅僅對社會學論據合理性/正當性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能會想要跳過這一部分,但是他們應該小心,貫串論據始終所使用的一些關鍵概念,都是在第一部分進行的界定。

文摘

知識的社會儲存通過不同的熟悉程度來區別生活現實。它為我在日常生活中常需處理的事物提供了各種複雜而詳盡的訊息。它對我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較疏遠的部分,也會提供更一般而較不精確的信息。因此,我對自己的工作及其所處的環境知道得非常詳細,但對其他人的工作領域則所知甚少。而且,知識的社會儲存也為我日常生活中的慣常之事提供了類型圖式,不只是前面我們已經討論過的他人的類型,也包括社會與自然中所有事件和經驗的類型。因而我生活在一個關係的世界中。與此相應,在這個世界中,我會體驗到家庭聚會、專業會議,乃至交通警察等。這些事物的自然“背景”也在知識的儲存里進行分類。在這繁複的世界中,“我知道如何處理”在我的生活中出現的其他人和所有事物。通過以整合的一體呈現在我面前,知識的社會儲存也提供給我把自己分離的知識整合一體的方法。換句話說,“誰都知道”有其自身的邏輯,這種邏輯可以用來規劃我所知道的許多事物。例如,我知道我的朋友亨利是個英國人,我知道他一向都很守時。既然“誰都知道”守時是英國人的一個特點,我現在就可以把我關於亨利的知識中的這兩個因素整合入一個類型中,這一類型在知識的社會儲存里是有意義的。
我的日常生活知識的有效性被我和他人都視作是理所當然,除非是在碰到用這些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只要我所掌握的日常生活知識能夠讓我感到滿意,一般說來我都不會質疑它的存在。在某些與日常生活無關的態度中——像開玩笑、上戲院、上教堂或是進行哲學辯論——我可能會對日常生活的知識提出質疑。但是這些質疑並不會被“認真對待”。例如,作為一個商人,我明白在做生意時不為他人著想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可能會為一個關於這一箴言的笑話哈哈大笑,我可能會為一個讚揚體諒他人美德的演員或牧師感動不已,我可能也會在哲學的氛圍下承認所有的社會關係都應該按照黃金律(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他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對待他人)來行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