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虎》

《王老虎》

老舍邀請趙清閣和蕭亦五一起參加《王老虎》的改編。其具體作法是,先由蕭亦五“想故事”,然後由趙清閣“想結構”,最後由老舍“寫詞”,“作一次集體寫作的試驗”。於是,老舍與蕭亦五、趙清閣合作寫了《王老虎》(1943年,又名《虎嘯》)。這次的“集體寫作”的試驗取得了成功,《王老虎》成為一部優秀的話劇作品,描寫了一個抗日軍人的成長的故事。

內容簡介

《王老虎》寫一個本質淳樸、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農民王老虎因春荒離家出走,先是被迫加入雜牌軍,後轉入正規軍,通過曲折的道路,逐步鍛鍊成為一個有覺悟的熱心愛國的抗日軍人。

寫作背景

老舍與趙清閣的最初交往,是從抗戰爆發後的武漢開始的。1937年11月20日,老舍拋妻別子,隻身奔赴武漢,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1938年,老舍與趙清閣相識於武漢。當時,進步知識分子在武漢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老舍是“文協”的理事兼負責人,而趙清閣是老舍的秘書。兩人因交往頻繁而滋生了戀情。趙清閣既有男子的豪氣,也有女性的溫婉,她的獨特氣質深深吸引了老舍;而老舍的幽默、睿智、勤奮也給趙清閣留下很好的印象,兩人因志趣相投而相互傾慕。不久,因戰事吃緊,日軍逐漸逼近武漢,國民政府下令疏散機關工作人員。儘管上級安排趙清閣去重慶,可她說什麼都不願去,原因是既割捨不下她當時的工作,也放心不下老舍。後經過老舍的苦苦相勸,她才依依不捨離開了武漢,告別了老舍。很快,武漢再次告急,馮玉祥安排老捨去桂林,老舍不去,卻和幾位好友乘船去了重慶,老舍做出這一選擇當然是為了和趙清閣重逢。

在重慶,老舍工作很忙,但他還是抽出時間和趙清閣合作了兩個劇本《王老虎》和《桃李春風》。當時,趙清閣因割盲腸住進北碚醫院,老舍帶著稿子和病榻上的趙清閣共同完成了劇本。不久,老舍也因割盲腸住進北碚醫院,手術時,趙清閣一直在手術室外等候。老捨出院後,兩人就成了鄰居。那幾年,老舍和趙清閣出雙入對,形影不離,正如趙的一位友人說的那樣,在抗戰時期的重慶,老舍和趙清閣的名字總是緊挨在一起。老舍曾給趙清閣寫過一首五言絕句,是八個人名聯集成的,一個虛字也沒有。全詩如下:

清閣趙家璧,白薇黃藥眠.

江村陳瘦竹,高天藏雲遠。

作者介紹

(圖)老舍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蕭亦五(1914-1977),男,漢族,筆名亦五,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1939年後曾任國民黨政治部編輯,國民黨國立編譯館助理編輯,1949年後歷任北京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代表,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文藝處民藝組組長,南京市藝術科長,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省文聯常委。1937年開始發表作品。194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篇小說《炮彈和燒雞》,評書《小玲兒》、《王老虎》、《三河鎮》,論文《談王少堂的說世術》等。

趙清閣(1914.5.9-1999.11-27 )河南信陽人,是個具有男子氣概的女人,氣質憂鬱,性格倔強。1932年畢業於開封藝術高中,後一邊在河南救濟院貧民國小任教,一邊在河南大學中文系學習。同時開始在報刊上發表詩歌、散文和雜文。不久為《民國日報》、《新河南報》主編《婦女》、《文藝》周刊。1933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西洋畫,兼任上海天一電影公司《明星日報》編輯,繼續半工半讀。此時出版了第一部小說集《早》。畢業後,在上海女子書店任總編輯,兼《女子月刊》編委。抗戰爆發後,到武漢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主編《彈花》文藝月利和《彈花文藝叢書》。創作了多幕話劇《女傑》、《瀟湘淑女》以及與老舍合著的四幕話劇《桃李春風》。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主編上海《神州日報》副刊,並為《大公報》《申報》 、《文潮月刊》等報刊撰稿。1947年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任教,同時在大同電影公司任編劇。1948年與洪深合作《幾番風雨》。解放後任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編劇,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