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湯顯祖作品]

《牡丹亭》[湯顯祖作品]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創作於1598年,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

基本信息

概述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劇中歌頌了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顥)朱(朱熹)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偽和殘酷,形成了反封建社會沒落時期思想、文化專制的一次衝擊。《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這時作家的思想和藝術都已經成熟。明代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節。《牡丹亭》在《驚夢》、《尋夢》、《鬧殤》各出的賓白中還保留了話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說中,杜麗娘還魂後,門當戶對的婚姻順利締成;而在戲曲中,湯顯祖進行了脫胎換骨的創造性勞動,把小說中的傳說故事同明代社會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它具有強烈的反禮教、反封建色彩,煥發出追求個性由的光輝理想。女主角杜麗娘是古典戲曲中最可愛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會地位規定她應該成為具有三從四德的賢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課是《詩經》的首篇《關雎》。傳統說法認為它是“后妃之德”的歌頌,是最好的閨範讀本。她卻直覺地認出這是一支戀歌。

簡介

《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紫釵記》 、 《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此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
劇原名《還魂記》,創作於1598年,為傳奇劇本,全劇二卷,五十五出。明代南曲代表作。

牡丹亭又稱還魂記,與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並稱臨川四夢。其中牡丹亭成就最高了。牡丹亭寫的是杜麗娘與柳夢生的愛情故事。它通過少女杜麗娘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死而復生的離奇動人情節,揭露了封建禮教壓抑人性的罪惡。

《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於它具有強烈地追求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禮教的浪漫主義理想。這個理想作為封建體系的對立面而出現。善良與美好的東西都屬於杜麗娘。湯顯祖描寫杜麗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寫杜麗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寫出,她不是死於愛情被破壞,而是死於對愛情的徒然渴望。通過杜麗娘的形象,《牡丹亭》表達了當時廣大男女青年要求個性解放,要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

作者簡介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江西臨川人。出身書香門第,為人耿直,敢於直言,一生不肯依附權

《牡丹亭》湯顯祖
貴,曾任太常博士及一些下層官職,四十九歲時棄官回家。他從小受王學左派的影響,結交被當時統治者視為異端的李贄等人,反程朱理學,肯定人慾,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對他影響很大。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反覆古思潮相呼應,明確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張,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這些思想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具體體現。湯顯祖雖然也創作過詩文等,但成就最高的還是傳奇。他是中國古代繼關漢卿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戲劇家。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五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及《紫簫記》。“玉茗堂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這四部作品中,湯顯祖最得意,影響最大的當數《牡丹亭》。

內容介紹

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著一位佳人,說同他有姻緣之分,從此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之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
女名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發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思想內容

《牡丹亭》成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據作者說,其題材來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明代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
影響最大。湯顯祖對話本《杜麗娘慕色還魂》的加工改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突出杜寶等人的衛道士立場;二是改變杜、柳門當戶對的關係;三是改話本杜麗娘封建淑女色彩為叛逆女性;四是強調追求自由愛情的艱難曲折。使這一傳統的“還魂”母題具有了嶄新的思想內容。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少女杜麗娘長期深居閨閣中,接受封建倫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後因情而死,死後與柳夢梅結婚,並最終還魂復生,與柳在人間結成夫婦。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從內容來說,《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欲與文明的衝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儘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欲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藝術特色

沈德符《顧曲雜言》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
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是語言濃麗華艷,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的筆法,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作品影響

《牡丹亭》是湯顯祖最著名的劇作,在思想和藝術方面都達到了其創作的最高水準。劇本推出之時,便一舉超過

《牡丹亭》《牡丹亭》之相關圖
了另一部古代愛情故事《西廂記》。據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此劇在封建禮教制度森嚴的古代中國一經上演,就受到民眾的歡迎,特別是感情受壓抑婦女。有記載當時有少女讀其劇作後深為感動,以至於“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尋夢”一齣戲時感情激動,卒於台上。
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故事體現了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牡丹亭》問世後,盛行一時,使許多人為之傾倒,甚至有讀者為之斷腸而死。據比湯顯祖稍晚的沈德符記載,《牡丹亭》一出,“家傳戶頌,幾令《西廂》減價”,這充分體現了《牡丹亭》的藝術魅力。《牡丹亭》中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影響更為深遠,從清代《紅樓夢》中也可看出這種影響。

戲折名稱

第一出 標目 第二出 言懷 第三出 訓女 第四出 腐嘆 第五出 延師
第六出 悵眺 第七出 閨塾 第八出 勸農 第九出 肅苑 第十齣 驚夢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尋夢 第十三出 訣謁 第十四出 寫真第十五出 虜諜
第十六出 詰病 第十七出 道覡 第十八出 診祟 第十九出 牝賊 第二十齣 鬧殤
第二十一出 謁遇 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畫 第二十五出 憶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 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齣 歡撓
第三十一出 繕備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議 第三十四出 詗藥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 第三十七出 駭變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 第四十齣 仆偵
第四十一出 耽試 第四十二出 移鎮 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難 第四十五出 寇間
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圍釋 第四十八出 遇母 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齣 鬧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 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聞喜 第五十五出 圓駕

舞台上常演的有《鬧學》、《遊園》、《驚夢》、《尋夢》、《寫真》、《離魂》、《拾畫叫畫》、《冥判》、《幽媾》、《冥誓》、《還魂》等幾折。(與原劇本名稱略有不同)

精彩唱詞

醉扶歸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兒茜
艷晶晶花簪八寶鈿。
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處無人見,
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
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
畫廊金粉半零星。
池館蒼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繡襪
惜花疼煞小金鈴。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皂羅袍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雲蒸霞煥。
雕欄外,雕欄外,紅翻翠駢。
惹下蜂愁蝶戀,三生錦繡般非因夢幻。
一陣香風,送到林園。
山桃紅
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則把雲鬟點,紅松翠偏。
見了你緊相偎,慢廝連,
恨不得肉兒般和你團成片也。
逗的個日下胭脂雨上鮮。
我欲去還留戀
相看儼然
早難道好處相逢無一言
行來春色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雲。

芭蕾舞劇

中央芭蕾舞團在2008年推出原創芭蕾舞劇《牡丹亭》。以崑曲經典《牡丹亭》為母本改編。

主創陣容:
製作人、總策劃:趙汝蘅
劇本改編、導演:李六乙 北京人藝先鋒導演
作曲、編曲、配器:郭文景 曾被《紐約時報》認為是“唯一未曾在海外長期居住而建立了國際聲望的中國作曲家”
舞蹈編導:費波
舞美設計:米夏埃爾·西蒙(德)
服裝設計:和田惠美(日)為黑澤明的電影《亂》設計服裝獲得過第58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劇情簡介:
舞台、深遠、寂靜
杜麗娘深深地沉睡……身體微微地顫動……似夢囈……似滾熱的潛意識……帶來身體的不能自已:一絲慵懶,一絲興奮,一絲對自我生命的發現,隨即,兩個自我的麗娘款款而來……崑曲麗娘淡若清泉而至……花神麗娘火一樣的嫵媚,她引領著麗娘享受著自己身體的“真”——躁動的“欲”……
夢的碎片碰撞奔涌,麗娘感受著愛的無邊……

相關內容

美國《世界日報》2010年2月報導,經典崑曲作品“牡丹亭”在中國農曆春節前進入美國爾灣加大,除中國藝術家粉墨登場外,好萊塢著名音樂製作人和爾灣加大的非華裔學生也參與演出,“牡丹亭”成為大學戲劇活教材,使師生和社區民眾都能體會崑曲之美。這次“牡丹亭”的“驚夢”一折中,八名花神的扮演者除其中一人是華裔學生外,其他七人全是非華裔學生,包括三名白人學生、一名非洲裔學生和三名泰、越、菲裔學生。他們從50多名來自戲劇系、音樂系和舞蹈系得報名學生中試鏡選出,原本就有舞台戲劇基礎,經過一個月訓練,洋學生們都化身為中國古典花神。
美國學生對“牡丹亭”的故事並不陌生,這種浪漫的生死戀情,加上花神、地獄的魔幻色彩,即使故事發生在遙遠的中國古代,也一樣打動美國年輕人的心。美國學生ErinGoldenman表示,崑曲的風格、曲調、舞蹈和西方藝術很不一樣,但很優美典雅,舞蹈讓她印象深刻。舞蹈專業的JulietAnte從國小習中國舞蹈,她認為,花神這段表演又唱又跳,很像是“中國古典風格的百老匯秀表演”,也讓她了解到中國崑曲的魅力所在。爾灣加大戲劇系教授雷碧瑋(DaphneLei)表示,“牡丹亭”的演出在宣揚中國文化的同時,用華、洋學生和崑曲藝術家同台表演的方式,將教學和表演融會貫通,更具學術價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