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 江端友
詩詞正文
有客有客官長安,牛酥百斤親自煎。
倍道賓士少師府,望塵且欲迎歸軒。
守閽呼語“不必出,已有人居第一先。
其多乃復倍於此,台顏顧視初怡然。
昨朝所獻雖第二,桶以純漆麗且堅。
今君來遲數又少,青紙題封難勝前。”
持歸空慚遼東豕,努力明年趁頭市。
作品賞析
江端友生年不詳,卒於1130年(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主要生活在北宋後期。北宋末年政治腐敗,他隱居於汴京(今河南開封)封丘門外,躬耕蔬食,守節自重,不肯一至公卿之門。所以對官場的黑暗、官吏的卑污有高度的敏感和義憤,能予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這首詩是有事實依據的:宋徽宗宣和年間(1119-1125),任西京(今河南洛陽)留守的鄧某,向徽宗寵幸的太監梁師成進獻過一百斤牛酥。梁師成為徽宗時蔡京、童貫等“六賊”之一,以善於逢迎得幸,代寫御筆號令,常假造聖旨,受賄賣官,權傾一時,京師人視為“隱相”,很多官僚向他搖尾以謀升進。這個鄧某又是諂佞世家,宋神宗給他的父親下過“趨向頗僻,賦性奸回”八個字的考語,他繼承“家風”,表演更加突出。這首詩即就其事塑造為藝術典型,有力地揭露了北宋統治階層的腐朽。
首四句著意刻畫鄧某的獻媚醜態。“有客有客”,只將詞語重複一下,對象便被突出顯示出來,喚起讀者的分外注目。這種句法始於《詩經·周頌·有客》:“有客有客,亦白其馬。”後來杜甫也曾用於《同谷七歌》:“有客有客字子美。”都有突出主人公的藝術效果。“官長安”即做西京留守之意,因為漢、唐兩代都以長安為西京,所以這裡用長安借指宋的西京洛陽。人物擺出來了,下面三句便一筆筆勾勒他的表演。牛酥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高級食用品,炮製時需經反覆熬煉,積至百斤決非易事,何況還“親自煎”。西京留守是陪都最高行政長官,不愁弄不到幾個煎牛酥的人。然而不行,一來能否盡心煎出上品,他放心不下;二來不躬親其事,也顯不出對“少師”的崇敬。所以他自卑其身,親執賤役也就顧不得了,活畫出巴結權臣的苦心。佳品既得,邀寵心切,恨不得插翅飛至。所以“倍道”日夜兼程還不夠,還要加上“賓士”即飛跑前進。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立少師、少傅、少保三孤,為僅次於宰相的職位。“少師府”即指梁師成府第。遠路迢迢趕到府前,不巧主人並未在府,交給門上轉呈是無法獻殷勤的,只好等在門前了。“望塵且欲迎歸軒”,那眼巴巴望著大路,只待塵頭起時,便撲上去拜倒車前的焦灼神情如見。西晉潘岳、石崇等人諂事權臣賈謐,經常守候賈謐出行,則望其車塵而拜。“望塵”出此。作者用來刻畫投獻者的諂媚相,是入木三分的。這三句一寫親制牛酥,突出一個“精”字;一寫親送牛酥,突出一個“急”字,一寫親呈牛酥,突出一個“敬”字。通過這三部曲,投獻者那利祿薰心、奴顏婢膝的嘴臉,便活生生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了。
直到這裡為止,詩中表現了投獻者一路上的興頭,熱度越升越高。“守閽”以下八句是這首詩詩意的一大轉折,章法上一大波瀾。這八句全是守門人的話,卻不啻一瓢瓢冷水向投獻者兜頭潑來。首先是守門人的一聲斷喝:“不必拿出來了,已經有人趕在第一了!”這是一大掃興處。“其多乃復倍於此”,比百斤還多一倍,這是二大掃興處。“台顏”,指大人的臉色。“初怡然”,錢鍾書釋其義說:“本來對第一筆禮很喜歡,可是收到第二筆禮,就覺得第一筆禮平常了。”(見《宋詩選》注)貴人神情如此,這是三大掃興處。前一天,另一位獻者雖居第二,但桶堅漆麗,裝潢領先了,這是四大掃興處。“今君”二句一結,第一,來遲了,已居第三位;第二,數量又少,只及他人一半;第三,裝潢簡陋,不過青紙包裹。投獻者沒有什麼地方能爭勝前人,聽此一番言語,頓時呆若木雞。
這首詩將粗鄙的事情莊重地說出,情味妙不可言。其意義不只是對投獻者的挖苦嘲弄,而且展示一個廣大的境界,由前面的一個投獻者擴至三個投獻者,那么,第二天、第三天,也會有第四個、第五個接踵而至。牛酥尚且如此,其他珍品異物更不用說了。權貴的門庭若市的場景,整個官場的醜惡,都在無字處呈露出來了。
“持歸”二句結尾很妙。西京留守聽了守門人一番話,感到“慚愧”了,但是並非為他的行為不正而慚愧,而是為他巴結權貴不及他人而慚愧,所以他就不是退縮悔改,而是暗暗下定決心,第二年再來爭個頭市。“遼東豕”,用的是《後漢書·朱浮傳》里的一個典故。大意是說,遼東有個人,見到一頭白頭小豬,感到很奇特,就把它獻給上官。等到他到了河東,看到所有的豬都是白色,他“懷慚而還”。這裡用來比喻西京留守獻牛酥的事。他百折不撓,受挫益堅,厚顏無恥,可謂絕倫,作者也就完成了這一典型的塑造。
揭露和諷刺醜惡現象的詩,遠在《詩經》中就有了。但一般偏重於指斥和抨擊。如《鄭風·相鼠》諷刺無禮儀之人:“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直到略早於作者的徐積《贈陳瑩中》詩攻擊讒夫:“湘江之竹可為箭,吳江之水可淬劍。箭射讒夫心,劍斫讒夫面。”也還是偏於詛咒。這首詩則不然。詩人幾乎是不動聲色、冷雋客觀地勾勒被諷刺對象的醜態,不著一語評論,只將它擺出來供人們觀覽。由於刻畫得窮神盡相,收到的諷刺效果反而更好。這是一首敘事諷刺詩,中國古代敘事詩在樂府中得到發展,這首詩也取樂府風調。“行”就是樂府的名稱,運用對話也是樂府常見手法。用樂府式的質樸文字,以嘲諷語調勾畫對象,這樣寫敘事諷刺詩,形式與內容是十分和諧的。
作者簡介
江端友(?-1130),字子我,陳留(治所在今河南開封東南陳留城)人。靖康(1126-1127)初期,賜進士出身,諸王宮教授。後因上書議論朝政遭貶,渡江寓居桐廬鸕鶿源。後官至太常少卿。屬江西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