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員表
攝影:包傑、李懷祿
美工:劉學堯
作曲:婁彰後
錄音:黃力加
軍事顧問:臧愚
鐵路顧問:彭向洲
副導演:林克
特技設計:陶世恭
特技攝影:王玉如
演奏:長影樂團
指揮:尹升山
演員表
李亞林——劉風
劉儒——李長閣
楊洗——苗景春
任偉民——小胖
張健佑——小郭
黃玲——劉母
王健華——金母
龐學勤——王書記
李萬城——孟段長
郭振清——劉局長
段斌——李局長
侯健夫——志願軍師長
馬士達——人民軍師長
李瑛——朝鮮婦女
譚成江——朝鮮老人
盧庭蘭——小吳
趙斌——宋玉昌
主演介紹
李亞林(1931--1998)電影演員、導演,遼寧安東(今丹東)人。1953年畢業於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學校演員班。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峨眉電影製片廠演員、導演,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參演影片
《水庫上的人們》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虎穴追蹤》
《柳暗花明》
《烽火列車》
執導影片
《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為什麼生我》
《井》
執導電視劇
《最後一百天》
所獲獎項
1981年《被愛情遺忘的角落》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4年《為什麼生我》,分別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7年《井》獲第十九屆義大利陶米爾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三等獎。
劇情簡介
抗美援朝初期,美李軍為阻攔我志願軍向南挺進,炸毀了清川江大橋。鐵路局劉局長命令三天之內火速把修橋物質運到清川江大橋“462”列車組吸收任務後,組長劉風回家告別,在家中碰到未婚妻、醫療所所長苗景春正在安置被炸傷的朝鮮大娘和她的小孫子。二人同上前線。劉風等冒著生命危險在朝鮮鐵路部門派出的線路領導金萬吉的指引下,以高度的智慧和英勇,躲過敵機的轟炸,將滿載修橋物質的列車開往前線。
“462”列車愈接近前線,敵機掃射轟炸也愈頻繁。機車水箱被打壞,小郭立即搶修。水箱的水流光了,金萬吉發動大批朝鮮老鄉破冰取水,聲援“462”列車。眼看列車快達到清江川大橋,機車被敵機打壞。劉風冒著敵機掃射、轟炸進行搶修,車修好了,重新開動起來,不料他卻被敵機打中摔下車去。修橋物質運到清川江大橋,成功完成任務。劉局長命令尋找劉風。苗景春請示如何安排傷員,劉局長要她把重傷員送回國去,並將劉風的事告訴了她。苗景春回到安東,見到劉風的母親。已恢復健康的朝鮮大娘收苗景春為義女,並贈她一枚戒指作紀念。苗景春回到朝鮮.。
描寫韓戰的影視作品
時值那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過去五十年了,對於這場戰爭,中國人與美國人有著一些截然不同的記憶,當這種記憶體現在文藝作品中的時候,除了表達為一種意識形態的錯位,還在於對這場戰爭勝負的模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