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逐風險而生:挑戰型經營》

《為追逐風險而生:挑戰型經營》

作者真誠地回顧自己的經歷,給出了一種大開大合的創業理念:追逐風險、精心規劃、智勇雙全。《為追逐風險而生:挑戰型經營》對創業者、管理者提供了—道新鮮的思維大餐。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國際級管理大師大前研一傾力推薦,在日本繼本田創始人本田宗一郎、索尼創始人井深大之後入選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IVA)的外籍會員。不惑之年三度創業、打破日本通信壟斷的創業奇才。

內容簡介

創業從多大年紀開始起步才不算晚?創業的最終目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還是改變—個行業甚至—個國家?當周圍所有人都勸你放棄,甚至嘲笑你痴人說夢,還要繼續嗎?……千本俸生,—個過了不惑之年才邁出創業第一步的日本企業家,先後成立了第二電電、eAccess和EMOBILE三家通信公司,打破了日本移動通信行業壟斷的格局。“風險”在很多人眼中往往和“利潤”聯繫在一起,千本倖生眼中風險的含義則是:為了國家以及國民的需求,勇於承擔,並—路奮勇直前

作者簡介

千本倖生,1966年畢業於京都大學工學部電子學科。42歲與人共同創辦第二電電(現KDDI);54歲任慶應義塾大學經營研究生院教授;57歲創辦eAccess;63歲創辦EMOBILE,任會長兼CEO;65歲擔任路透創辦人股份公司董事。

媒體評論

本書匯集了立志成為領導者所必需的“行動”與“挑戰”的經營理念。
——國際級管理大師大前研一
成功的企業家的條件是:周到全面地準備選項,果斷勇敢地挑戰困難,一旦決定永不言棄。我選擇了不去轉動舊風車,而是向風車發起了挑戰的堂吉訶德式的道路。結果,我變成了另一個我,走過了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但我從未後悔過。相反,我體驗到了那些袖手旁觀的人所無法取得的成就感和充實感,我打內心感謝這一切。不安於舊體制,不斷挑戰,這才是通往商業成功的王道。
——千本倖生

目錄

前言
序章寬頻革命的腳步聲
第1章古都培育的倒業精神
傳承父親的創業基因
遇見心靈大師格林神父
預感通信時代的到來
第2章從“傳道士”到“異教徒”
留學改變了我的價值觀
美國永不放棄理想
重要的是文化素養
在改革風暴中看清使命
第3章人們說我太魯莽
命運般的邂逅
唯一的理解者
三座大山
扭轉絕對劣勢
劃時代的革新技術和市場行銷
挑戰常識才是創業原點
第4章培養企業家離不開正規教育
培育企業家的日美環境差異
夢想應有挑戰性
草根活動
第5章經營者的條件
有矛盾就有機會
立足世界的正統風投企業
突發事件考驗老總實力
不屈不撓的精神
所謂共存,所謂共榮
節約一元等於淨賺一元
第6章進退維谷時返回原點
上市10天前決定延期
人才就是助推力
併購的相乘效果
提高企業價值就是最好的反收購策略
第7章躋身移動事業的前夜
不滿現狀
愚公移山
智慧和努力能掩蓋缺點
第8章不斷倒造新市場
實現計畫的能力更重要
國際規則中感情排第三
經驗並非最佳判斷依據
結緣解危機
市場可以創造
成功的經營者準備周到永不言棄

前言

風投企業的老闆等待事業起航時的心情,和站在起跑線上的馬拉松選手很像,充滿了期待與不安。
據說一流的馬拉松選手在選擇好參賽項目後,通常會花半年到一年的時間集中訓練,即便如此,比賽當天也不能保證能跑完42.195公里的路程,到達最終目的地,因為馬拉松賽會受到速度、天氣,選手身體狀況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風投企業也和馬拉松賽一樣,即便事先選擇好市場、制訂好周密的商業計畫、做好萬無一失的準備,但運營開始後誰也不敢保證一定能夠達到當初設定的目標。因為風投企業也注定要面對意外出現的競爭對手,也會遭遇時代變化和環境變化所帶來的重重險阻。
回首往事,每當我所創立的風投企業即將起航之際,我的心中總是交織著期待與不安。

精彩書摘

傳承父親的創業基因
據說人類會遺傳“擔心”的基因。有趣的是,93%的日本人都有“擔心”基因,歐美只有60%~70%的人攜帶這種基因。有人解釋說這就是為什麼歐美國家誕生了不少創業家,而日本卻很難培養出一個創業家的理由之一。
美國的一項關於創業家的調查表明,創業家的父母中,是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或個體經營者的占絕大多數,而父母是公司職員的家庭卻很難誕生出一名企業家。我們常說小孩子是看著大人的背影長大的,父母的挑戰精神和獨立的生活方式,容易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對小孩子成人後的思維方式有著重大的影響。
綜合以上兩種說法,我覺得沒準有一種叫“創業”的基因,是從父母身上傳給下一代的。
還有調查數據顯示,希望成為企業家、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以及希望留在組織內部保持穩定的生活現狀的人,兩者所占比例只有51:49,最多不到60:40,人們選擇前者或選擇後者的意識形態非常微妙,也許正是這一微妙的差別就決定了前者身上帶有“創業”基因吧。
我的父親俸笑身上就有創業家的特徵。
父親二戰前在大阪的一所舊學制工業短大當教師,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轉到了一家研製戰鬥機的企業。隨著戰事的惡化,為了避免空襲對研發工廠的破壞,1943年,這家企業連同工廠一起從大阪疏散到了奈良市內。那一年我剛滿一歲,雖然我的出生地在大阪,但是沒有關於大阪的任何記憶。我的許多思想都來源於對奈良這片土地的記憶,所以我一直喜歡標榜自己是奈良人。
小時候我似乎問過我父親在研發戰鬥機的企業里究竟做了些什麼工作,但現在已經不太記得了,只能把一些記憶的碎片勉勉強強拼湊在一起。
親供職的地方是一家名為“松田航空”的戰鬥機製造工廠,他是技術部門的幹部,從事木製戰鬥機的研發和生產。戰爭結束的前一年,作為盟友的德國把梅塞施米特飛機廠的Me163“彗星”戰鬥機和Me262火箭戰鬥機的最新技術轉讓給了日本。後來日本以此技術為基礎開發的截擊。B29的戰鬥機,就是有名的“秋水”火箭戰鬥機。
為了讓駕駛員適應火箭動力這一新型機理,工廠專門為駕駛“秋水”的人員開發製造了一款叫做“秋草”的滑翔訓練機。“秋草”和“秋水”有著同樣的外觀和比例,但機體是木製的,沒有安裝發動機和燃料罐,只能練習滑翔。我父親好像就是秘密地參與了“秋草”的開發和生產。
二戰後,松田航空改名松田產業,以其擅長的木工技術改行做了專門給進駐軍生產家具的廠家。
我們一家老小當時就生活在工廠旁蓋的公司宿舍里,位置在從近鐵線的奈良車站穿過一條叫東向商店街的街道,向南大約一公里的地方,現在的地名叫做紀寺町。宿舍蓋的是平房,大小也就相當於現在所說的三室一廳。
12年前我母親去世時,我回老家辦喪事,順便去看了一眼小時候居住的地方。小時候的記憶里是個很大的房子,事隔幾十年看到那低矮的屋檐,頭一次感嘆自己原來住在那么小的一塊地方,對過去的記憶重新作了修正。現在那所房子早已被拆掉,成為林立著一排現代洋房中的一個安靜角落。我記得小時候除了宿舍以外周圍都是田地,青蛙的鳴叫曾是我的搖籃曲。
記得我四五歲的時候,母親經常帶著我到周圍的農家串門,拿些衣物找農民換糧食吃。我的工作就是把換來的糙米裝在一個大瓶子裡,用木杵搗成精米。我還依稀記得搗米的時間長得無聊之至。
戰爭時期父親是軍需工廠的幹部,周圍的鄰居對我們家還比較客氣。但是戰爭剛一結束,手中有糧食的農民們態度突然橫了起來,我曾對他們的態度轉變之快十分吃驚。就在這一困難時期,我弟弟出生了。
我對當時吃的東西記得非常清楚,那時常在鋁製的飯盒上插上電極用來加熱被叫做“代用食物”的蒸饅頭,“代用食物”現在肯定沒法入口,而當時卻有大快朵頤的感覺,就因為快樂僅來自食物里那一點點甜味。除此以外我並不記得自己曾有過空腹難挨的日子,可見戰後混亂時期我們家應該還算是過得相對不錯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