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決策的前前後後》

《炮擊金門決策的前前後後》的作者是楊勝群。 鬥爭的形式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 這是炮擊金門決策最大的收穫。

《炮擊金門決策的前前後後》的作者是楊勝群

內容簡介

1958年8月28日福建前線萬炮齊轟,舉世震動,國民黨軍隊盤踞的金門島立刻籠罩在火光煙霧之中。炮擊金門,是中共中央圍繞台灣問題處理對外關係的一個重大決策。這場炮擊是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鬥爭的形式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鬥爭的形式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鬥爭的結果既支援了中東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又對爭取台灣當局,發展海峽兩岸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為使金門軍民獲取充分補給,得以駐守下去,10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又分布命令,宣布“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目的是對付美國人。命令稱:“這是民族大義,必須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10月21日,杜勒斯和美國防部長麥可羅伊訪台,逼迫蔣介石撤離金、馬,雙方發生激烈爭執。為配合蔣介石同美國的鬥爭,在杜勒斯到達台灣的前一天,毛澤東下令恢復炮擊金門,及時幫助了蔣介石,使其獲得拒絕從金、馬撤兵的口實。此後,福建前線炮擊金門形成規律,逢單日打,雙日不打。打,是為了給蔣軍拒絕美國要其撤離金、馬一個理由;不打,是為了使蔣軍運輸補給獲得一段時間,而且炮擊時只打沙灘,不打民房與工事。蔣介石集團逐漸明白了中共領導人的意圖。1959年3月底,蔣介石集團外交部特別規定,今後對外提及大陸時,不再用“紅色中國”或“共黨中國”等語,而稱“中共政權”。提到他們自己時,不再用“自由中國”,而稱“中華民國”。

由於大陸、台灣之間的“默契配合”,共同維護了“一個中國”的局面,為實現祖國統一奠定了政治基礎。這是炮擊金門決策最大的收穫。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