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終南山》

《游終南山》

《游終南山》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游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游”字。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讚美終南的萬壑清風,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讚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得相當明顯了。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游終南山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孟郊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游終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
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
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作品注釋

⑴終南山:秦嶺著名的山峰,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
⑵南山:指終南山。塞:充滿,充實。
⑶高峰夜留景:《全唐詩》此句下註:“太白峰西黃昏後見餘日。”

作品譯文

終南山十分高大,身在深山,仰望,則山與天連;環顧,則視線為千岩萬壑所遮,這樣看來終南山似乎要塞滿天地。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日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後冉冉升起,就象從石上“生”出來一樣。在其他地方已經被夜幕籠罩之後,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餘輝。成為夜晚一景。在其他地方已經灑滿陽光之時,終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山“中”而不偏,山中的人則“正”而不邪。山路再險峻,山中人心還是“平”的。山高則風長,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被驅趕得向一邊傾斜。長風過松柏,枝葉飄拂發聲,使人於看見萬頃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到山中之後,後悔自己原來讀書,天天追求的是紅塵中的浮名。

作品鑑賞

韓愈在《薦士》詩里說孟郊的詩“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硬語”的“硬”,指字句的堅挺有力。這首《游終南山》,在體現這一特點方面很有代表性。沈德潛評此詩“盤空出險語”,又說它與《出峽》詩“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同一奇險”,也是就這一特點而言的。
欣賞這首詩,必須緊扣詩題《游終南山》,切莫忘記那個“游”字。
就實際情況說,終南儘管高大,但遠遠沒有塞滿天地。“南山塞天地”,的確是硬語盤空,險語驚人。這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則山與天連;環顧,則視線為千岩萬壑所遮,壓根兒看不見山外還有什麼空間。用“南山塞天地”概括這種獨特的感受,雖“險”而不“怪”,雖“夸”而非“誕”,簡直可以說是“妥帖”得不能再妥帖了。
日和月,當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時從“石上生”的。“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確“硬”得出奇,“險”得驚人。然而這也是作者寫他“游”終南山的感受。日月並提,不是說日月並“生”;而是說作者來到終南,既見日升,又見月出,已經度過了幾個晝夜。終南之大,作者遊興之濃,也於此曲曲傳出。身在終南深處,朝望日,夕望月,都從南山高處初露半輪,然後冉冉升起,這就像從石上“生”出來一樣。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杜甫的“四更山吐月”,都與此同一機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乎“誇過其理”(《文心雕龍·誇飾》),但和作者“游”終南山的具體情景、具體感受聯繫起來,就覺得它雖“險”而不“怪”,雖“夸”而非“誕”。當然,“險”、“硬”的風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月”、“海上生明月”那樣的情韻。
“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兩句的風格仍然是“奇險”。在同一地方,“夜”與“景” (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們安排在一起,不能不給人以“奇”的感覺。但細玩詩意,“高峰夜留景”,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被夜幕籠罩之後,終南的高峰還留有落日的餘輝。極言其高,又沒有違背真實。從《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岳,駿極於天”以來,人們習慣於用“插遙天”、“出雲表”之類的說法來表現山峰之高聳。孟郊卻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徵性的景物加以誇張,就在“言峻則崧高極天”之外另闢蹊徑,顯得很新穎。在同一地方,“晝”與“未明”(夜)無法並存,作者硬把二者統一起來,自然給人以“險”的感覺。但玩其本意,“深谷晝未明”,不過是說在其他地方已經灑滿陽光之時,終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極言其深,很富有真實感。“險”的風格,還從上下兩句的誇張對比中表現出來。同一終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晝未明”。一高一深,懸殊若此,似乎“誇過其理”。然而這不過是借一高一深表現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於以見終南山高深廣遠,無所不包。究其實,略同於王維的“陰晴眾壑殊”,只是風格各異而已。
“長風驅松柏”,“驅”字下得“險”。然而山高則風長,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向一邊傾斜,這隻有那個“驅” 字才能表現得形神畢肖。“聲”既無形又無色,當然不能看見它在“拂”。“聲拂萬壑清”,“拂”字下得“險”。然而那“聲”來自“長風驅松柏”,長風過處,千柏萬松,枝枝葉葉都在飄拂,也都在發聲。說“聲拂萬壑清”,就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統一起來了,使讀者於看見萬頃松濤之際,又聽見萬壑清風。
六句詩以寫景為主,給人的感受是:終南自成天地,清幽宜人。插在這中間的兩句,以抒情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義語。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發了讚頌之情。“路險心亦平”中的“險”是“平”的反義詞。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險”,心還是“平” 的。以“路險”作反襯,突出地歌頌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語盤空,險語驚人,也還有言外之意耐人尋味。讚美終南的萬壑清風,就意味著厭惡長安的十丈紅塵;讚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著厭惡山外的人邪心險。以“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詩,這種言外之意就表現得相當明顯了。

作者簡介

引孟郊
孟郊像孟郊像

(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早年生活貧困,曾週遊湖北、湖南、廣西等地,無所遇合,屢試不第。貞元(785~805)中張建封鎮徐州時,郊曾往謁。46歲始登進士第。後東歸,旅遊汴州(今河南開封)、越州(今浙江紹興)。貞元中任為溧陽尉。在任不事曹務,常以作詩為樂,被罰半俸。元和(806~820)初,河南尹鄭餘慶奏為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60歲時,因母死去官。鄭餘慶鎮興元,又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郊應邀前往,到閿鄉(今河南靈寶),暴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詩與韓愈並稱“韓孟”。有《孟東野詩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