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阮儀三教授是我國著名城市遺產保護專家,在業界、文化界和普通大眾中的知名度甚高,其撰寫的隨筆性小品文亦頗具特色、饒有趣味,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本書結合作者赴美國、韓國、英國、日本的城市與建築考察,撰寫了訪美記草、踏察韓國、旅英隨筆、日本筆記四部分從專業角度描述的旅行日誌,並配以大量精美的、從建築角度出發的圖片。文筆生動,見解獨特。雖屬遊記類讀物,亦可給人以深刻啟迪。
作者簡介
阮儀三,1934年生。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從事於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從1980年開始,促成了平遙古城和江南水鄉六鎮的保護與搶救,並參與蘇州、揚州、紹興、安陽、潮州、肇慶、上海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規劃。著有《古城留跡》、《護城蹤錄》、《平遙》、《江南古鎮》、《名城鑑賞與保護》、《歷史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城市規劃基礎理論》等。
章節試讀
教堂的感想 “與時共進”
在歐洲和美國,許多人信教,到處可以見到教堂,有的是高聳的尖塔,豎著十字架,也有的是半圓形的穹窿頂,圍著華麗的裝飾,這些古代留下的歷史建築,都被保護得很好。教堂周圍有花園,花園裡擁有古老的大樹,虬枝盤曲,樹枝婆娑,這些古樹印證了教堂悠久的歷史。這些古老的教堂都修繕得整整齊齊,還在繼續使用,大門敞開,也歡迎不信教的人前來參觀遊覽。還有許多新教堂,都是後來新建的。在歐洲和美國,不同年代流行不同的建築式樣,有復古主義,有新建築派,有建築裝飾派,有現。代派,有摩登.派,還有結構主義、高技派等等,教堂也展現出各式各樣流派的建築樣式。在各地偏遠的鄉村,教堂也像鄉村建築那樣,充滿了鄉土氣息。這些教堂,無論是外立面造型還是內部空間都呈現出公共活動場所的特點,是進行宗教祈禱儀式的地方,崇高、肅穆、清;爭,而不是張揚的、喧鬧的。有的屋頂上有十字架標誌,也有的掛著鍾,有宗教特有的氣氛,使你一下子就能將它與其他性質的建築區分開來。可以說,西方的建築是與時共進的,其藝術形象適應了現代人的需求。教堂是人與上帝對話的場所,現代人所希望對話的也是現代人的上帝。而縱觀我國的教堂以及寺廟,卻是百年不變,特別是這十多年以來,人們手裡有些錢了,宗教活動也多起來了,全國各地造了各式各樣的寺廟、道觀、教堂、祠堂等等,但無一不是大屋頂琉璃瓦,大都是仿清、仿明、仿宋、仿唐的,有的即便是仿也仿得不像樣,簡單地把古代建築形式搬來而已。凡提到外來的宗教,其教堂似乎就一定是尖塔頂上豎一個十字架,其實這只是西洋古典建築形式中的一種,但某些國人卻把這種形式作為教堂的“經典形式”。
有人說這是種對古代文化的尊重,是中國人的執著和認真,但我卻不這么認為,為什麼在造新建築時又那么喜歡新奇的東西,外國流行什麼,中國很快就有什麼,玻璃幕、空鋼架、帆布篷、反曲線到處都是,前些年還大刮“歐陸風”,把希臘羅馬的古典裝飾和建築樣式奉為經典卻又弄成不倫不類的“中西合璧”,在新的建築樣式上全然沒有自己的、民族的和地方的特色。
中國的宗教建築,中國的紀念古代文化的房屋為什麼就不能“與時共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