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畫廊老闆賀俊之擁有一對出色的兒女,卻與太太無法取得溝通。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女畫家秦雨秋,並為她的聰慧、灑脫、驕傲、自信、“用思想、用靈魂在作畫”所傾倒。經過幾番掙扎,因為不願傷害賀的太太和兒女,秦雨秋選擇了離開,賀俊之無奈地承認:自己的生命中再不會有“浪花”了。作者
瓊瑤,本名陳菲,台灣最著名女作家、影視製作人。著有60多部言情小說,本本暢銷,拍成影視,部部賣座,賺盡海內外華人的愛與淚,人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瓊瑤作品感人至深、可讀性強,讓三代人流盡熱淚,成功囊括在世的幾乎所有年齡層讀者,成為“鑽石級”純愛代言人。其各時期不同風格代表作品均為其擁躉們競相收藏。寫作背景
自己的影子:《浪花》
《浪花》是瓊瑤1974年創作的一部作品,瓊瑤說《浪花》里充滿了當時她自己的影子。瓊瑤回憶她和平鑫濤秘密戀情未曝光之前那一段時間的心情時說:這種生活確實浪漫,連他那'使君有婦'的身份也變成了'缺陷美'。我應該滿足了,可是,心底仍然酸酸澀澀,常常陷入突然的痛楚里。還好,我還有我的寫作,那個時期,我的作品中總有自我的影子,《浪花》里的秦雨秋就是最好的例子。
《浪花》的女主人公秦雨秋,整天沉醉在自己的夢想和繪畫中,因此,她的丈夫受不了,和她離了婚。離了婚的秦雨秋,依然灑脫、自信、自傲,在賣畫的過程中,她認識了已有家室的著名畫廊'雲濤'的老闆賀俊之。賀俊之有一雙聰明乖巧的兒女,有著一個不能溝通的太太,有著一個外表看起來很美滿的家。但賀俊之卻是消沉、孤寂和寥落的,在內心深處,他感到自己越來越空泛,越來越虛泛。
他試探著問妻子愛不愛他,妻子卻認為他在說胡話。賀俊之奇怪太太的遲鈍,他越來越不理解,這就是和他共同生活了23年的女人,他問妻子:'你真的不覺得,婚姻生活里,包括彼此的了解和永不停止的愛情嗎?你有沒有想過,我需要些什麼呢?妻子不解地回答他,他需要的是包括傭人都可以做的他愛吃的早餐,或者,他不喜愛吃傭人做的早餐,她可以親自下廚去做。
賀俊之無言以對,他對妻子從心裡徹底地放棄了。賀俊之遇到了秦雨秋,他感到秦雨秋是在用思想、用靈魂在作畫,而秦雨秋,她深深地感動了,為了他的領悟力。秦雨秋聰明、世故、灑脫,從理智上講,她不願破壞賀俊之的家庭,而從情感上講,秦雨秋又需要一個完整的賀俊之。
賀俊之呢?卻和妻子無法溝通,就如他的女兒所說的,賀俊之和妻子一起爬山,賀俊之已經爬到了山頂,看見了美好的風景,而妻子呢,還是在山腳沒有動。這樣的兩個人,怎么會有溝通呢?賀俊之愛著聰明靈活的,和自己在同一起跑線上的秦雨秋,但他徘徊,也很內疚,他還是覺得愧對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的妻子。
而秦雨秋呢?那個有著好幾個口袋的秦雨秋呢?秦雨秋的侄女曉妍形容秦雨秋有好幾個口袋,口袋裡'一個裝著了解,一個裝著熱情,一個裝著思想,一個裝著她的詩情畫意'。秦雨秋了解賀俊之,所以她說:'使之,你一個人的虛偽,可換得一家人的幸福,你就虛偽下去吧!人生,有的時候也要犧牲的。'賀俊之掙扎著,無論如何,他拋不掉已經屬乾他的那一切:婚姻,子女,家庭,還有事業。他們只有分手。秦雨秋走了,沒有目的地。
賀俊之呢,回到了家裡,然而,他的生活中,生命里,也從此沒有了浪花。他們最終都沒有逃脫世俗,逃脫命運。瓊瑤在這部小說中,把人分為兩種。'人有兩種,一種隨波逐流,平平穩穩地活下去就夠了,於是,他是正常的,正常的婚姻,正常的職業,正常的老,正常的死;另一種人,是命運的挑戰者,永遠和自己的命運作對,追求深處的真與美。於是,他就一切反常,愛的時候愛得要死,不愛的時候,不肯裝模作樣,他忠於自己,而成了與眾不同。'
很顯然的,瓊瑤把自己和秦雨秋歸成了一類,都是第二種人。瓊瑤這個時期,和平鑫濤之間的關係,就如賀俊之和秦雨秋一樣。賀俊之是一個成功的畫廊老闆,有一個看起來幸福的家庭。平鑫濤是一個成功的出版社社長,有賢惠的妻子和三個兒女。秦雨秋是一個不會家務,不算很美,但卻作得一手好畫的女人。瓊瑤是一個不會家務,不算很美,但能寫一手好文章的女人。秦雨秋的畫有人罵,瓊瑤的作品也有人罵。真是一種驚人的相似。
亞里士多德發表過如下的議論,他說:作品所摹仿的不是人,而是人的行動、生活、幸福與不幸。作品目的不在於摹仿人的品質,而在於摹仿某個行動;作品中的人物的品質是由他們的'性格'決定的,而他們的幸福與不幸,則取決於他們的行動,他們不是為了表現'性格'而行動,而是在行動的時候附帶表現性格。亞里士多德的這段話,其實是真正地反映了瓊瑤和平鑫濤當時的問題,在《浪花》賀俊之和秦雨秋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但在現實生活中,平鑫濤和瓊瑤,又不完全和賀俊之秦雨秋一樣,瓊瑤沒有像秦雨秋一樣灑脫,即使再幾年後,瓊瑤選擇離開,平鑫濤也沒有像賀俊之那樣放過瓊瑤。瓊瑤在《我的故事》中寫道:我對命運屈服了。我不再去思索各種禮教傳統問題,我只是默默地接受鑫濤所給我的。我仍然堅持不傷害他的妻子,因此,我和他的家庭並存在他的生命里,有那么長一段時間,他每天來探視我,然後再回到他自己的家裡去。我的心態仍然不平衡,有時感懷自傷,常常悲從中來。有時我還會為他的妻子著想,一樣代她難過,代她不平。但是,這已經成為一個難解的結。有鑫濤這樣一個人物,愛起來可以連生命都拚掉。但,對自己的妻室兒女,仍然有巨大的責任感,那么,就注定要有人為他受苦!我決定順從命運,也決定要讓這段痛楚的愛,變為美好。人,愛過總比沒愛過好。
享受愛,而不要對命運苛求吧!於是,我放鬆了自己。不再輕言分手,我們珍惜在一起的每個剎那。我前面說過,只要我不太苛求,想得不要太多,日子就會很好過。我們確實過了一段滿好的日子。鑫濤愛花、愛畫,我們常說,我們生活里有三多,花多、畫多、話多。他喜歡送我花,我喜歡大地和夕陽。有時我們去旅行,看到路邊的野花,看到樹上的新綠,看到小溪的潺潺,我都會驚嘆!他喜歡帶我旅行,為我的驚嘆而驚嘆!生活里不再爭吵,就變得浪漫起來。我生性喜歡誇張美好的事物,有五分浪漫,對我就變成十分。
在由信人傳播公司出版發行,瓊瑤的兒子任製作的電視連續劇《一簾幽夢》中,編劇將這兩部作品巧妙地組合在一起。紫菱依舊是紫菱,楚濂依然是楚濂,但綠萍已經不是原來的綠萍了,綠萍由一個接到麻省理工學院錄取通知書的學生,變成了一個美麗、善良、光彩奪目的舞者。而《浪花》中的秦雨秋,則改成了和綠萍、紫菱的父親展鵬相戀,理所當然的,展鵬的職業則是'雲濤'畫廊的老闆,有著很高的鑑賞力。《一簾幽夢》的改編無疑是成功的。
評價
《浪花》等待了8年的“第三者”
從1963年推出《窗外》,瓊瑤此後所有作品都由平鑫濤的皇冠公司出版,她更成為皇冠的台柱作者,這對剛處於起步階段的皇冠來說,無異於是雪中送炭。而瓊瑤和平鑫濤之間最初作者與出版商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明確地轉向男女感情。瓊瑤在《我的故事》中有過這樣生動的描寫———“他對我認識得越多,就越加迷糊起來,他不知道像我這樣一個人,這樣帶著滿腦子的夢幻,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的人,怎么活過了二十多年的歲月!‘在這世界上,像你這種人,老早就應該絕種了!’他說,然後就悚然一驚地說:‘不行不行!如果你絕種了,我怎么辦?’……”
更讓兩人不知“怎么辦”的問題是,這時瓊瑤雖然已經離婚,但平鑫濤卻是有婦之夫。受傳統文化教育的瓊瑤,處於極度搖擺不定的狀態:這種生活確實浪漫,連他那“使君有婦”的身份也變成了“缺陷美”。我應該滿足了,可是,心底仍然酸酸澀澀,常常陷入突然的痛楚里。還好,我還有我的寫作,那個時期,我的作品中總有自我的影子,《浪花》里的秦雨秋就是最好的例子。《浪花》是瓊瑤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以30歲以上的女性為主角的作品,寫於1974年,正是瓊瑤對這段感情掙扎得最激烈的時候。
瓊瑤是否在借《浪花》為自己“平反”,這是外人難以判斷的問題。但是,瓊瑤堅持夫妻之間應該有足夠的對話和溝通,這肯定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對任何一對夫妻來說,如果生活中出現這樣的一幕時,就必須要警醒了———賀俊之問太太:“你真的不覺得,婚姻生活里,包括彼此的了解和永不停止的愛情嗎?你有沒有想過,我需要些什麼?”而賀太太的回答是:“你需要的,我不是每天都給你準備得好好的嗎?早上你愛吃豆漿,我總叫張媽去給你買,你喜歡燒餅油條,我也常常叫張媽買,只是這些日子我不大包餃子給你吃,因為你總不在家吃飯……”
瓊瑤對《浪花》的偏愛也是顯而易見的,1996年,她把《一簾幽夢》與《浪花》兩個故事揉合在一起,拍成電視劇《一簾幽夢》;時隔十年,重拍《再見一簾幽夢》,只是把“秦雨秋”換成了“隨心”。不過,瓊瑤比“秦雨秋”幸運,她終於等到了與平鑫濤的牽手。1976年,平鑫濤歷時8年終於辦妥了離婚手續,瓊瑤才徹底結束這段“第三者”生涯,這段姻緣至今已經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