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第一本以科學手法解剖秦漢更替歷史的通俗說史大書。作者筆下的歷史比起小說更精彩!更傳神!再現了舊貴族如何被流氓摧毀,流氓又如何向新貴族演化的戲劇性歷程。
全景再現大漢崛起的磅礴史詩。始皇分封、沙丘之謀,楚漢相爭、霸王別姬、流氓稱帝、義士蹈海、兔死狗烹、蕭規曹隨、劉呂對決、七國風波……
化木乃伊般的史料為鮮活的情節段落,誰說歷史不如相聲?將知識、趣味、思想、情懷一鍋烹燴,辨飄搖風雨人間百味,立天地正氣浩然長風。
作者簡介
長風,本名張玉波,著有雜文《狂批<中國不高興>》《我們都是倖存者》《哀莫大於心死》等,散文《雪月醉歌》《深秋鎖話》等,隨筆《不知齋隨筆》系列。新生代實力派人氣作家。
編輯推薦
長風,給我們帶來了心理沉澱的回音,平等主義的立場,網路話語的快感,歷史背後的溫情。
完全解密漢朝崛起的鐵血過程,揭示大漢盛世背後的陰謀與博弈。
大風起兮十面埋伏,千秋功過誰予評說?
讀一本漢初歷史的武林外傳,聽一首亦今亦古的慷慨悲歌。
目錄
流氓與貴族第一部分序言歷史寫作的收穫一(1) 序言歷史寫作的收穫一(2) 序言歷史寫作的收穫一(3) 第一章祖龍已死(1)
第一章祖龍已死(2) 第一章祖龍已死(3) 第一章祖龍已死(4) 第一章祖龍已死(5)
第一章祖龍已死(6) 第一章祖龍已死(7) 第一章祖龍已死(8) 第一章祖龍已死(9)
第一章祖龍已死(10) 第一章祖龍已死(11) 第二章霸王別姬(1) 第二章霸王別姬(2)
第二章霸王別姬(3) 第二章霸王別姬(4) 第二章霸王別姬(5) 第二章霸王別姬(6)
第二章霸王別姬(7) 第二章霸王別姬(8) 第二章霸王別姬(9) 第二章霸王別姬(10)
第二章霸王別姬(11) 第二章霸王別姬(12) 第二章霸王別姬(13) 第二章霸王別姬(14)
第二章霸王別姬(15) 第二章霸王別姬(16) 第二章霸王別姬(17) 第二章霸王別姬(18)
流氓與貴族第二部分
第三章流氓稱帝(1) 第三章流氓稱帝(2) 第三章流氓稱帝(3) 第三章流氓稱帝(4)
第三章流氓稱帝(5) 第三章流氓稱帝(6) 第三章流氓稱帝(7) 第三章流氓稱帝(8)
第三章流氓稱帝(9) 第三章流氓稱帝(10) 第三章流氓稱帝(11) 第三章流氓稱帝(12)
第三章流氓稱帝(13) 第三章流氓稱帝(14) 第三章流氓稱帝(15) 第三章流氓稱帝(16)
第三章流氓稱帝(17) 第三章流氓稱帝(18) 第四章大風起兮(1) 第四章大風起兮(2)
第四章大風起兮(3) 第四章大風起兮(4) 第四章大風起兮(5) 第四章大風起兮(6)
第四章大風起兮(7) 第四章大風起兮(8) 第四章大風起兮(9) 第四章大風起兮(10)
第四章大風起兮(11) 第四章大風起兮(12) 第四章大風起兮(13) 第四章大風起兮(14)
第四章大風起兮(15) 第四章大風起兮(16) 第四章大風起兮(17) 第五章善與惡(1)
第五章善與惡(2) 第五章善與惡(3) 第五章善與惡(4) 第五章善與惡(5)
第五章善與惡(6) 第五章善與惡(7) 第五章善與惡(8) 第五章善與惡(9)
第五章善與惡(10) 第五章善與惡(11) 第五章善與惡(12) 第五章善與惡(13)
第六章罪與罰(1) 第六章罪與罰(2) 第六章罪與罰(3) 第六章罪與罰(4)
第六章罪與罰(5) 第六章罪與罰(6) 第六章罪與罰(7) 第六章罪與罰(8)
第六章罪與罰(9) 第六章罪與罰(10) 第六章罪與罰(11) 第六章罪與罰(12)
第六章罪與罰(13) 上架公告及充值方法
流氓與貴族第三部分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1)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2)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3)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4)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5)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6)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7)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8)
第七章幸運與幸福(9)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1)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2)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3)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4)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5)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6)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7)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8)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9)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10)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11)
第八章良知與正義蒼生與鬼神(12)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1)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2)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3)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4)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5)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6)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7)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8)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9)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10) 第九章和解與對抗(11)
流氓與貴族第四部分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1)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2)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3)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4)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5)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6)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7)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8)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9)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10)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11)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12)
第十章生命與生活(13) 後記心中的歷史後記(1) 後記心中的歷史後記(2) 人物速描與點評(1)
人物速描與點評(2) 人物速描與點評(3) 人物速描與點評(4)
試閱
歷史寫作的收穫一(1)四五年來,長風先生埋頭於秦末漢初歷史的研讀中,在朋友中間多有人知。這幾乎是歷史研究領域最年輕一代人的勞作代表。他將如何演繹這一段歷史?他有什麼深刻、新鮮的高論?講史如何啟明我們當世人的明德?他自己將展示什麼樣的史觀?……這些都值得我們期待。
在朋友們的催促下,長風先生的初稿終於交了出來。這是兩年前的事了。後來,又經歷了兩年多的沉澱、封凍、打磨,一本20多萬字的《流氓與貴族》才跟我們見面。越過最初章節的平淡敘述,在尋找史觀、高論、軼聞、名言等等慣常的歷史閱讀期待失效後,我們驚奇地發現,長風先生構築了他自己極具個性的歷史寫作平台,把演義式的歷史敘述融進了現代國民的史論中;他的歷史寫作中有著傳統治史少有的平民精神、人生正義和歷史正義。
二
歷史寫作一直是我們近代以來沒有完成現代性轉換的領域之一,而這種歷史寫作的現代性又見仁見智。用原始檔案來開一代治史風氣的蔣廷黻在這方面是一個典範。他在歷史寫作里率先跳開了我國傳統的“虛驕”史證的舊套子,以新方法、新觀念來研究中國近代的外交。由此研究出發,他不傾向於仇外排外。這並不是他不痛恨西方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而是他認為帝國主義侵略是一個歷史事實,侵略的對象也不只是中國,要緊的是看我們如何應付帝國主義侵略,所採取的策略得失利弊如何。
至於天才而英年早逝的史學家張蔭麟,曾應國民政府***之聘,編撰高中歷史教材的《中國史綱》;其功力與學識舉重若輕、取精用宏,引人入勝,乃歸入中國史學名著而不愧,至今仍為中國人所必需。賀麟先生稱之為“人格學問思想文章的最高表現和具體結晶”,其書“有真摯感人的熱情,有促進社會福利的理想,有簡潔優美的文字,有淹博專精的學問,有透徹通達的思想與識見”。
自學成才的國學大家錢穆雖然在多方面回歸傳統,但他的國史研究仍念茲在茲於返本開新。抗戰時期,他在《國史大綱》的卷首,首先對讀者提出的就是幾條閱讀該書的基本信念,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讀者要對本國歷史持一種“溫情的敬意”的態度,而非“對本國已往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
這些歷史寫作的現代努力幾乎被人為中斷三四十年之久。到上個世紀**十年代,黃仁宇、陳寅恪、唐德剛等人的歷史著述介紹出版,一時令人耳目一新。但這種不同時空借來的火種並沒有點燃我們歷史寫作的熱情,歷史寫作在我們這裡被官學課題、斷代工程、網路戲說、媒體專欄、市場商品、東方神秘主義一類的風格占據了。儘管有金觀濤、吳思等人的貢獻,我國歷史至今仍散亂地擺在國人的視野庫房裡,不入茫然,入庫少有所得。可以說,歷史寫作仍需要當代人的努力。
三
沒有人否認我們社會每隔十年左右就會有一陣“歷史熱”,但可能少有人思慮歷史寫作的狀態和本質。為什麼那些學貫中西的大史學家的著作也不是觀止之作?為什麼那些因外交屈辱、應政府之請、由抗戰熱情而產生的歷史寫作成了我們當代的“史學名著”?為什麼歷史會熱起來?為什麼在意識形態之外,當代中國人少有對人生關注的歷史底蘊?……
歷史寫作的收穫一(2)
因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只要社會在發展,當代人就需要讀到當代人對歷史的解釋、講述、評點。而對歷史之發現或重新解讀的成績,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代人生社會的底色。如果人們拋棄崇高一類的意識形態說教,卻進入了獵奇、尋戲、找樂的油滑之中,對歷史任意作踐,人們的生活將仍是淺薄的。即使如此,一個以歷史悠久著稱的東方大國的國民仍會尋求歷史的真相,也即人性的真相;尋求歷史的厚重、真、善和美,也即人生的厚重、真、善和美。這也是我們當代人每隔一段時間仍要從歷史中尋找答案的原因,也是我們對歷史寫作本身仍有要求的原因。
更重要的,我們中國的現代化進入了有現代化史以來最為詭異的時期。當代人不僅想從中獲得史觀、從中獲得教益,不僅想知道“那些事兒”,而且也希望看清自己在現實人生社會中的坐標。同樣,人們對歷史和講史者本身也有著認同方面的現代性要求。
這種現代性首先是啟蒙運動以來的“人是目的”。這種人的目的性不假借一切外力,全由人自我示現。用我曾經說過的話,因為“人”不是學者,“人”不是哲學家,“人”不是大師;“人”實際上是你,是我,是為那個極遠的全稱之“你”所完全映照的“我”。這種現代性的成就在中國就是活生生的一個中國人,一個可以交流溝通的中國人,一個如***所說有幸福追求、有尊嚴的中國人。但顯然,一個中國作家還不是一個中國人,一個歷史學者還不是一個中國人,一個網路寫手也還不是一個中國人。他們可能都能呈現出歷史或現實的某種面相,但他們很少呈現歷史與當下的一體,他們很少讓當代成為歷史寫作里的歷史。
蔣廷黻曾問公認的漢代史權威楊樹達先生:“楊教授,你能給學生和我正確扼要地講一講漢代四百年間都發生過什麼事,漢代重要的政治、社會和經濟變化如何嗎?”名聞天下的楊先生面有難色,表示自己從未想過這些問題,書中沒有討論過。蔣先生有足夠的理由嘆息國史研究的落伍,但他可能沒有想到,其實他自己也是一個有待後人超越的對象。他的歷史寫作結果是一個“中國學者”而非中國人的作品。
我在《中國劫》中曾偏激地說過這樣的話:是以唐德剛、黃仁宇這樣的歷史學家,仍不免於政治歷史學家之譏,他們堅持“國家劫數”的長程合理性,實則為每一段國家政治做了辯護,即近代以來一切中國人的災難、戰爭、生靈塗炭,無不服務於二百年左右、上下層分別整合的歷史合理性。而不知中國人亦人類文明史之一員,不知中國人生命高出政黨的使命、國家劫數或歷史的合理性,中國人個體生命之一己光華,足以輝耀千古。職是之故,任何有良知之教員都會告知弟子:“20世紀中國無史學,一切皆政治學;20世紀中國無史書,一切皆政黨史、革命史、改革史。”而任何有良史之才,一如司馬遷將漂母、陳涉、朱家、郭解、優孟等平凡者的言行上升到歷史與王公大人的高度一樣,真正的歷史敘事,當把筆墨傾倒給現代中國的國民。
四
長風先生的大著幾乎就是我期待的歷史敘事。他的作品裡不僅有對秦末漢初歷史中小人物的關注,也直接把自己的經歷寫進了歷史,書中多有他少年時的記憶、大學時代的生活等等。這種把自己植入的做法在抒情文字里多顯矯氣,在歷史敘事中卻是一種平實健康的信念。他跟讀者、自己的同胞坐在一起,他不是講課、不是說教、不是發布、不是訓導,而是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借用一個說法兒,我們的歷史寫作絕大多數是才子佳人之作,是帝王師將相幫閒之作,是或躲在書齋或上了電視的光鮮的學者大師之作,卻少有一個現代精神、氣魄、理性統一的中國人之作。在向自己的讀者交流歷史時,作者有必要把自己交待出來,有必要自己站出來。唐德剛曾經這樣做過。唐德剛動輒在書中說自己如何如何,其實多有提示讀者之用心;長風做得更好,因為他更有平民意識而少有專家學者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