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版(2009年2月1日)叢書名:歷史學的實踐叢書
平裝:14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301148969
條形碼:9787301148969
商品尺寸:22.8x15.2x1.4cm
商品重量:240g
ASIN:B001TV058Q
內容簡介
《歷史比較研究導論》是一部有關歷史比較研究之基本理論與方法的精煉的慨述。作者哈特穆特·凱博是德國社會史研究的權威學者,尤為擅長歷史比較研究,在本朽中,他結合歐美學界19、20世紀歷史比較研究的大量實例,回答了什麼是歷史比較、如何進行歷史比較以及以往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等一系列的問題。在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當下,比較研究已經成為歷史學者越來越重視的一種方法。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哈特穆特·凱博譯者:趙進中哈特穆特·凱博(HartmutKaelble),德國卡柏林洪堡大學社會史教授,歐洲歷史比較研究中心(ZVGE)主任。著有《西歐社會史》、《工業化與社會變遷》等。
目錄
中文版前言第一章導論
第二章什麼是歷史比較?——定義和研究實踐
第三章歷史比較有哪些種類?
第一節討論
第二節歷史比較的種類
第四章歷史比較有哪些動機?
第一二節分析性比較
第二節啟蒙性和評判性比較
第三節理解性比較
第四節認同性比較
第五節特殊目的:歷史文明比較
第五章歷史比較與社會學比較、人類學
比較的區別是什麼?
第六章怎樣進行歷史比較研究?
第一節熟悉研究狀況
第二節比較的課題
第三節比較事項的選擇:可比性、數量、時間、空間
第四節歷史背景
第五節資料選擇
第七章至今歷史比較做出了哪些成績?——一個例子:比較社會史
參考文獻
序言
社會之間的比較在中國和歐洲已經有上百年的傳統。歐洲和中國之間的直接比較對雙方來講一直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比較是中國文明與歐洲文明長期交往、相互面對、相互融合的一部分,它對雙方文明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在這本關於歷史比較的著作的背後也存在著一段漫長的歷史,本書很少談及這一點,因為這是另外一個題目。本書集中探討的是歷史比較,它展示了歷史比較在歐洲和美國取得了哪些進展、有哪些創意、出現了哪些爭議,歷史比較的特點是什麼,以及在比較實踐中有哪些困難及其解決途徑。本書是針對有經驗的研究者以及大學生而寫的,其中展示了大量的比較研究案例。本書所探討的關於比較研究之動機和實踐的眾多問題並非特別地僅限於歐洲或西方,中國的歷史學家和歐洲的歷史學家肯定都會面臨同類的問題。因此,我也希望中國的讀者把本書作為歷史比較研究的導論或對以往研究經驗和方法的一種歷史性回顧來看待。
這本書的背後也蘊涵著一種期望,即希望有更多的關於不同文明之間的比較研究出現,包括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比較研究。到目前為止,對於19世紀和20世紀這一歷史時期——這是本書研究的重點,幾乎還沒有出現對中國和歐洲的比較研究。當然這裡也存在著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國和歐洲的史學家們在成為關於其他文明的專家之前,大多必須首先是他們的特殊領域的專家,作為科學研究者,他們需要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對多種語言和文字的掌握以及追蹤新的資料上面,這就要耗費大量的精力,與此同時還要對自身文明內部進行比較。
文摘
整體性比較並不迴避選題,如果它要保持可行性的話。一個成功的整體性比較甚至完全取決於選題。這裡有四種基本的可能性。第一,整體性比較要以此為方向,即消除關於社會之間差異性的歷史偏見或是審視那些未經檢驗的有關這種差異性的研究課題。首先要面對這類偏見或這類研究項目,然後在這些研究領域中著手進行歷史的比較。第二,整體性歷史比較要尋求不同社會的內在邏輯,然後選擇比較課題,這些選題要能夠體現其基本的邏輯關係。最近的例子如埃森斯塔德(S.N.Eisenstadt)對日本的比較史的考察。他首先在同西方的比較中看到日本社會的特殊性,即日本的現代化進程同某一革命並非緊密相關,日本對現代性的理解同西方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日本歷史上不存在獨立的知識分子群體,而且自上而下調控的國家力量軟弱,日本在基本參變數上同西方不同並且遵循另外的發展邏輯。第三,在比較實踐中所有這些研究課題都可以選擇,即它們對整體性比較是至關重要的,並且要特別注意這樣的研究對象,即所比較的社會之間的差異性被特別地塑造出來或者這種差異之間的關係特別緊密。第四,總體性比較在選題時也要有理論方向,而且要集中考察理論所認為的基本方面。對此有一個例子是彼得·弗洛拉(PeterFlora)收集的廣泛材料,這些材料作為19-20世紀歐洲內部西歐國家之間比較的基礎,就是從現代化理論的角度而構建的,並且首先選擇的各個時間系列是人口發展、經濟成長、勞動力、教育、城市化、勞工衝突、選舉和選舉人、國家財政和福利國家。顯然在實踐中整體性比較是十分少見的。歷史比較通常是特殊性比較。占絕對多數的比較並不是關於整體性的,而是關於有特殊目的的某個機構、個別的社會群體、某種結構或心態、個別的事件或進程。特殊性比較之所以有別於整體性或總體性比較,是因為它並不研究社會的所有方面,而只是集中在特殊的課題上面。當然這種特殊性比較也會促進整體性比較,而且特殊性比較首先也要在比較中考察機構、社會群體或事件的一般原則。它還可以比較個性化之間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