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是2010年1月1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該一部圖書,該書作者是彼得·伯克(Peter Burke) (作者), 劉北成 (合著者), 姚朋 (譯者), 周玉鵬。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0年1月1日)
外文書名:HistoryandSocialTheory(secondedition)
叢書名:世紀人文系列叢書·世紀前沿
平裝:249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208088047
條形碼:9787208088047
商品尺寸:22.8x15x1cm
商品重量:358g
品牌:上海世紀
ASIN:B0037JVDF2

內容簡介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是英國著名史學家彼得。伯克的經典之作。《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從各種角度追溯了歷史學和社會科學許多領域的興起過程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之間的關係,對一些重大問題的分析具有深遠的啟迪作用,擴大了社會理論的概念。作者論述了當代史學領域與社會學理論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術語與新概念(包括社會學家研究使用的術語與概念),評述了史學界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大師們的富有開創性的觀點與理論,對中外史學界與社會學界均有重要影響。

編輯推薦

《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第2版)》:世紀人文系列叢書·世紀前沿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彼得·伯克(PeterBurke)譯者:姚朋周玉鵬胡秋紅等合著者:劉北成
彼得.伯克(PeterBurke),英國歷史學家。1937年生,牛津大學博士。曾執教蘇塞克斯大學、劍橋大學,現為劍橋大學文化史榮休教授及伊曼紐學院(EmmanuelCollege)研究員。伯克的研究專長為西方史學思想和歐洲文化史,致力於史學與社會科學理論的溝通,探索文化史寫作的新領地,是當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學家之一。他著作宏富,包括《文藝復興時代的歷史觀》、《社會學和歷史學》、《法國史學革命:年鑑學派1929-1989年》、《歷史寫作的新視野》、《歐洲近代早期的大眾文化》、《歷史學與社會理論》、《知識社會史:從古滕堡到狄德羅》等四十多種。

目錄

中譯本前言/1
前言/1
新版前言/1
第一章理論家和歷史學家/1
聾子之間的對話/2
歷史學和理論的分野/4
對歷史的擯棄/11
社會史的興起/13
理論和歷史學的匯聚/17
第二章模式和方法/22
比較/22
模式和類型/28
計量方法/36
社會顯微鏡/41
第三章核心概念/46
角色和表演/49
性和性別/52
家庭和親緣關係/56
社區和認同/59
階級和等級身份/63
社會流動和社會區分/67
消費和交換/70
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75
庇護人、受庇護人和腐敗/77
權力和政治文化/81
公民社會和公共領域/84
中心和邊緣/87
霸權和反抗/93
社會抗議和社會運動/98
心態、意識形態、話語/1O1
交流和接受/108
後殖民主義和文化雜交/111
口述和書寫/n6
神話和記憶/120
第四章核心問題/124
合理性與相對主義/124
文化概念/127
共識和衝突/130
事實和虛構/132
結構和行動者/136
功能主義/136
威尼斯的例子/140
結構主義/143
行動者的回歸/115
第五章社會理論和社會變革/151
斯賓塞的模式/152
馬克思的模式/161
第三條道路?/165
綜合論/165
人口模式/169
文化模式/171
接觸論/173
重視事件/176
世代/181
第六章後現代與後現代主義/183
去穩定/184
文化建構/186
去中心/191
超越歐洲中心論/193
全球化/198
結語/200
Bib1iography/202
索引/235
修訂後記/249

序言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史學經歷了“新史學”的冷寂之後,無論在史學研究的內容和方法上,還是在表達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其中,劍橋大學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成為引入注目的人物,成為新文化史的旗手。他的代表性著作已譯為三十多種文字,譯為中文的亦有多種(《製作路易十四》等,在台灣出版)。欣悉劉北成教授帶領研究生翻譯他的《史學與社會理論》(1992年英文版),囑余作中譯本前言,茲以下文酬之。
第一次得知伯克的名字是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的第十三卷上,即這部巨作的終卷。他對整個近代歷史進程的巨觀哲學把握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以後又陸續讀到他的一些著作.初識伯克卻是數年前在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一次巧遇,當時他正在作一次文化史的講座。他身材瘦小,衣冠不整,穿著一件舊黑上衣,上面還有一個莫名其妙的商標,給人的感覺是全然不修邊幅,全身處處稜角突出。不過最令人注意的是他有一雙明亮和清澈的眼睛.從一開講他就把眼睛直瞪瞪地朝著天花板,直到講完才把目光移向聽眾,露出了羞澀一笑。然而,他那睿智的觀點和典雅的語言卻始終緊緊地吸引著大家。應我們的邀請,彼得.伯克於工999年9月來華訪問,先後在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作了關於新文化史的講座。
彼得.伯克是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文化史教授,1937年生於一個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家庭。從倫敦北區一個耶穌派中學畢業後,他考入牛津大學的聖約翰學院,師從於著名的中世紀文化史學家基思·托馬斯。

後記

頹廢與土匪情人的花朵醉中的美人弱肉強食弄巧虞拙試飛同等待遇習慣虞自然笨司馬光爭電話宮之過早古代肉腸意外代替品弄假成真遵命超齡大失所望打蚊子幸災樂禍元寶型幻夢成真絲帶舞誤會大驚小怪進退兩難發泄保鏢智懲惡婆救魚大煞風景人柱惱人(上)對症下藥惱人(下)兒童希望金枝玉葉(仁)內褲金枝玉葉(下)裝聾作啞同行(上)英雄末路同行門;)老顧客失魂魚(上)藥迷。
本書是2000年版中譯本的修訂版。原中譯本依據的是工992年的英文版,由我組織4位研究生譯出,並對全書作了校閱。
2004年,彼得.伯克推出英文修訂本,增刪和調整之處頗多。受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蘇貽鳴先生委託,我依據英文新版,對中譯文做了全面修訂,並請研究生劉小鷗修訂邊碼和索引。
現在,國外學術信息的獲取已經大為便捷。但是,如本書這樣對歷史學和社會理論互動交融的全景考察,仍有導引的價值,值得向讀者推薦。

文摘

歷史學家之所以懷疑模式,一個理由是:使用它們將導致對隨著時間流逝而發生的變化漠不關心。這種說法不無道理。以韋伯為例,他就恰恰因為在論述“清教”時忽略其變遷而遭到批評。在他的筆下,這種“清教”價值體系從工6世紀加爾文到18世紀班傑明·富蘭克林似乎一成不變。
然而,模式可以包含變遷在內。例如,重點可以不放在官僚制上,而放在官僚化的進程上。用對照的模式來概括(比方說)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或從前工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複雜變遷過程,就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當然,這些標籤是描述性的,並沒有說明變化如何產生。然而,就像後面將要詳細討論的現代化“模式”和理論(參見本書第142頁)一樣,人們作了許多嘗試來確認典型的變遷序列。
歷史學家使用模式,卻不承認自己在這么做,或未曾意識到模式的邏輯地位,這樣有時使他們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一些廣為人知的論爭就出於某個歷史學家對另一個歷史學家的模式的誤解。保爾·維諾格拉多夫爵士和F。w。梅特蘭之間有關中世紀莊園的著名爭執就是一個例證。維諾格拉多夫認為:
一般的莊園結構總是一樣的。在貴族的首領地主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兩層居民——佃農和自耕農,因此占有的土地也就相應地劃分為不出租領地(其產出物直接歸貴族所有)和“貢地”……全部居民組成一個村社,其中心是莊園法庭或佃戶法庭——它們既是政務會又是法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