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

《武德》

軍事歷史小說《武德》,作者燭淚,起點中文網連載

基本信息

縱橫江淮的雙龍老爹杜伏威其實死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羅士信也並不是個傻子,卻是一位狀似羅成的孤膽英傑……程咬金既沒有賣過私鹽,也沒有劫過皇槓,反倒是位世家子弟……自然,這幾位不過是簡單舉例而已,像羅藝、張須陀、李密、徐世勣、李.......

內容簡介

武德類別:軍事歷史作者:燭淚本日點擊:1全文長度:242182字最後更新:2008-07-07文章狀態:連

《武德》《武德》
載中授權級別:暫未授權首發狀態:他站首發總點擊數:443本月點擊:14本周點擊:1收藏數:2總推薦數:0本月推薦:0本周推薦:0將本書推薦給朋友一起分享,獲得貢獻值!(分享一個增加積分2)最新章節:第四卷兵逞東夷第五卷虛空大業第十七章好風憑藉力(中)關於隋唐之交的大時代,你知道多少? 

序章引子

這位小劉,大名叫劉嵩,小名綽號之類無從稽考,四年前歷史系本科畢業,三科五考混進了光榮的國家公務員隊伍。

其實也就是個清水衙門,科室里十來號人一起做著雞毛蒜皮的破事,除了文山會海就是磕牙扯閒篇兒,日復一日的重複消磨,什麼少年意氣、志向抱負也都撮捏得煙消雲散了。

不過劉嵩可不覺得委屈,四年下來,原本就沒什麼長處的他倒是將辦公室潛規則摸得溜熟,扯皮、拍馬屁、推卸責任,那是樣樣精通,上至領導,下至同事,沒一個不誇他的,都說這小伙子“人實在,會做人,一點脾氣都沒有……”

當然,人無完人嘛,他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喜歡在辦公室上個網,看一個名喚的大內敬事房的架空正身,偶爾還在論壇、QQ群里噴噴水。

這不,剛剛目送走了熱情過頭的更年期大姐,劉嵩便在一座名為“大唐雙龍傳才是歷史的真實”的高樓之下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噴了幾百字的回帖。

敲完最後一個字,按下回車鍵,劉嵩心下一陣得意,“哼哼,就哥兒們這歷史水平,你們小魚小蝦也能抵擋?”

不料,剛剛刷新螢幕,眼前猛然現出一層新樓,赫然寫著:

“爭個什麼勁,回來看看不就知道了?”

再看發貼人,竟是“師妃暄”三個字。

面對這種挑釁式的回帖,劉嵩自然怒不可遏,起手就要口誅筆伐,可惜無論如何錘打鍵盤,電腦都毫無反應,暴怒之下,他重重按下了電源鍵。不料,一陣酥麻感洶湧而來,劉嵩心說不好,卻已動彈不得。

“為什麼她說‘回’呢?……”

這是劉嵩最後的一絲意識。

精彩賞析

成千上萬人的悄聲議論匯成了滾滾錢塘潮,支持的,反對的,抱怨朝廷苛捐雜稅的,抱怨自己辛苦服役而妻兒凍餓而死的,低聲勸解同鄉、親友不要附逆的,宣揚自己眼見過的軍隊威勢的,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謠言、實話在佇列中飄來盪去,只有那些本應該出來呵斥兩句的隊正、校尉們一直緘口不言,好似約好了似的,只是自顧自地在場地中央站得溜直。

想來大家也有過類似的體會,人多的時候聊天,旁邊有幾個人不痛不癢地指手畫腳兩句,反倒越說越帶勁,可真要是讓你盡情的說,隨便說,過不了一會兒,你自己就會覺得茫然了,更可怕的是這個時候你的腦袋裡被人塞進去一件事情的無數個版本,幾十種可能,自然而然地就能感覺到周圍的氣氛不對。

此時此刻的校場上就是這么一種詭異的情景,台上台下,凡是披著鎧甲的將士官兵,都是閉口不言,他們周遭的幾步範圍內也是安安靜靜,好似刻意劃出的禁區。而那些穿著各色布衫,甚至露著膀子的精壯漢子們,卻毫無忌憚地大聲談笑,佇列中的聲響也是由低到高,可過了近一炷香的功夫之後,這動靜卻漸漸低落下來。

開始是嗓門嘹亮的呼爹喊兒,後來是平常調門的朋友閒話,再接著是唯恐旁人聽到的竊竊私語,最後便只剩下間或傳來的希希梭梭的動靜,直至悄然無聲,而剛剛還興奮不已的人們,也好似被劇烈的思維運動耗盡了體力一般,再也懶得調動自己的舌頭和聲帶,只是惶惶然地用雙目看來望去,仿佛期待著旁人能給自己一個答案似的。

這樣的變化,一絲不落地收在了楊玄感和李密的眼底。李密抬眼望去,正昂然傲立在點將台最前列的楊玄感臉上終於不可遏止地浮現出了一抹笑意,那是滿意的笑,也是驕傲的笑。

李密見此,竟也自失般地提了提有些乾裂的嘴角,心中泛起了一股奇特的念頭:“也許,改朝換代的擔子對他來說太重了些,如果沒有楚公的家世,怕他還是做個將千萬將士、敵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將帥來得輕鬆一些吧……”

青史留芳凌煙閣

二十四位功臣姓名與事跡常念唐太宗李世民及後世心中,他們是: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 趙郡王李孝恭第二。

萊公杜如晦第三。 鄭公魏徵第四。

梁公房玄齡第五。 申公高士廉第六。

鄂公尉遲敬德第七。 衛公李靖第八。

宋公蕭禹第九。 褒公段志玄第十。

夔公劉弘基第十一。 蔣公屈突通第十二。

鄖公殷開山第十三。 譙公柴紹第十四。

邳公長孫順德第十五。 鄖公張亮第十六。

陳公侯君集第十七。 郯公張公謹第十八。

盧公程知節第十九。 永興公虞世南第二十。

渝公劉政會第二十一。 莒公唐儉第二十二。

英公李世績(徐茂公)第二十三。 胡公秦叔寶第二十四。

杜伏威

隋末各路農民起義中,勢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瓦崗翟讓李密,第二是河北竇建德,第三就是江淮杜伏威了。杜伏威是齊郡章丘縣人,自幼與輔公佑交好,二人為刎頸之交,江淮軍就是他倆一同創立的。

與前二者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為貧苦,翟讓是小公務員,李密是世襲蒲山公,竇建德也算是個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無財無勢,是徹底的貧農出身。杜伏威的起義與貧窮直接有關,杜家貧無以唯生,他的好朋友輔公佑挺身而出,偷了人家的羊送給杜伏威(輔公佑也是窮人,不然就可以送自己的羊,不用去偷了)。杜伏威不是聖人,雖然知道是賊贓,但為了生存,也就笑納了。後來這事泄露出去,官府追查得很嚴,當時正是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造反,隋煬帝楊廣情急之下,採用恐怖手段鎮壓,允許地方官對這些盜賊“生殺任情”,偷羊不是什麼大事,但如果碰到酷吏,偷一文錢就能殺頭,何況是偷羊?二人懼怕之下,乾脆就不當良民,扯旗造反了。那是大業九年十二月,當時杜伏威年僅十六歲。

竇建德

隋煬帝大業七年,隋煬帝楊廣以傾國之力積聚軍隊、糧草準備進攻高麗,山東諸郡是重點徵募地區,由於路途險阻,官吏盤剝,被徵募的民夫和民間財物多數從此查無下落,因此山東各地民心浮動,在這一年發生了多處起義,竇建德也在其中。

竇建德,山東清河郡漳南縣人,少尚氣俠,膽力過人,為鄉黨所歸附。由於他素有勇敢之名,在漳南縣的徵兵活動中,竇被徵募為二百人長。竇有一個朋友叫孫安祖,也因為勇猛被徵募當兵。不巧這時山東水災,孫家被水,孫如果應徵,家中妻兒無以維生,孫因此希望免徵。漳南縣令工作態度簡單粗暴,認為孫逃避兵役,要打孫扳子,孫一怒之下刺殺了縣令,逃到竇家藏匿。後來竇窩藏孫的事漸漸被人發覺,孫無法繼續在竇家藏身,竇與孫商量,認為征高麗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正是英雄立功之時,竇這時說了一句話,“丈夫不死,當立大功”,這句話可以作為竇一生的寫照。於是竇出面召集了同鄉數百人,由孫率領正式起義。漳南縣有大湖廣袤數百里,名高雞泊,孫即以此為根據地。奇怪的是,竇並沒有和孫一起造反,送走孫和他的隊伍後,竇回家繼續當他的二百人長。可惜的是,官府不肯放過竇建德,由於竇在當地名望很高,各路起義軍剽掠時從不靠近竇家,因此官府早就懷疑竇是強盜頭子,至少也是通匪,加上竇窩藏殺官逃犯孫安祖官府實在沒有理由不來找他麻煩。於是某一天官府襲擊了竇家,雖然竇幸免於難,但他全家都被前來剿匪的政府軍殺害了。竇想不造反都不可能了,他聚集了二百多人投靠了當時清河郡內較大的一股起義軍高士達,高見到竇很高興,任命他當“司兵”,也就是軍事指揮。與此同時,孫安祖的隊伍和另一支起義軍張金稱發生衝突,孫安祖不幸身亡,孫的手下於是都投奔了竇。

隋唐的軍隊

厥代替柔然成為草原霸主。而在中原,新興的唐以輕騎兵擊敗了隋的甲騎具裝,輕騎兵代替甲騎具裝成為軍隊的主力。在西亞、北非和中亞,重裝騎兵的衰落顯然與農民大起義和世族門閥的衰落無關,而主要是與其機動性差有關。
新的軍事思想又需要新的主力兵種來實施。十六國南北朝時期,軍隊中除甲騎具裝外還有一定數量人披鎧甲,馬不披具裝的輕騎兵,後者作為輔助力量,與前者分別擔負不同的任務,如偵察、追擊等。考古資料可以證實這一點。如麥積山石窟127窟西魏或作北魏,壁畫《十善十惡》中既有持矛的具裝騎士,又有人著甲冑,馬不披甲,持弓箭做射擊狀的輕騎兵,麥積山135窟西魏壁畫《涅變》中可以看清楚的戰馬均未披具裝(13)。由於戰爭實踐重新需要輕騎兵充當戰場上的主力,人們開始以輕騎兵代替甲騎具裝作為軍隊的主力。起初是增加了軍隊中輕騎兵的比例,減少了具裝騎兵後來逐漸以輕騎兵基本取代了具裝騎兵。
其次,是由於殺傷兵器的發展。綜觀軍事史,武器裝備總是在對抗中發展的“盾”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矛”的進一步發展。自十六國時期,防護力很強的甲騎具裝大量出現在中原戰場之後,殺傷兵器也有了很大發展。弓弩、大斧、長槍等得到較大改進,隋唐之際還出現了由斬馬劍發展而來的陌刀。這些都對甲騎具裝產生了很大的威脅

相關詞條

小說 文學 網路流行 軍事 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