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虞恭公碑 內容簡介
楷書經過魏晉南北朝的蛻變,至隨朝時已趨成熟。隋朝國祚雖短,但在楷書的發展史上卻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可謂“熔南北於一爐,開唐書之先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唐代楷書之成熟並臻鼎盛是勢所必然的事。唐代楷書之盛還有二個原因:一是由於當時印刷術尚發明,故大量的佛經和書籍都需要依靠人工來抄寫,於是在民間出現了大批專門從事以楷法抄寫的經生和書生;二是由於帝王的愛好和提倡,以書取仕,並在朝廷中設立“弘文館”,招收一批貴族子弟和五品以上官員,學習楷法,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氛圍,在這種濃郁的氛圍中出現了許多以楷法擅長的書家,他們的作品為世人立極,下啟宋元明清,歷代書家莫不取法唐人,其影響之深廣,一直綿延至今,成為人們學書的楷模。歐陽詢初唐罩家之一,生於陳武帝永定元年(五五七),卒於唐太宗貞觀十五年(六四一),終年八十五歲,字信本,潭州臨湘(湖南)人。因官至太子率更令,故世又稱“歐陽率更”。其書初學生羲之,後又汲取了六朝碑版墓誌方勁峻利的筆意而自創風格,他的楷書險勁刻厲,清峻秀健。相傳歐陽詢書八體盡能,尤精篆隸,得方圓之妙,因取法高古,流溢為楷書,自然骨氣洞達,點畫工妙。又因其博採眾長,故其楷書結構��纖得度,意態精密,卓然成一代大家。他流傳下來的楷書代表作品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君碑》、《化度寺碑》和《虞恭公碑》。從總體上說,歐陽詢的楷書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點畫以方筆為主,鐵畫銀鉤,則勁不撓,有“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譽,但世人只知其方,而不知其用筆圓,寫得稜角分明,鋒芒華露,此實誤解。郭宗昌〈金石史〉謂;“人知信本變晉法,不知結體用筆多從古隸中出”。其書法之中截極其渾厚,而其鉤��折角處剛而有韻致;二是其結構險峻嚴密,橫勢用仰,縱勢用背,屬於斜畫緊結一路。王文治《快雨堂題跋》謂:“歐陽以險絕為平,以奇極為正。”正因為其楷不避免險,故學之不當,易傷於清雅之致。歐陽詢的楷書看似奇,其實正,貌似方,其實圓,在歐楷諸碑中,尤其是《九成宮醴泉銘》因為奉敕之書,故寫得特別嚴謹,亦特別難學,米芾曾謂“歐陽如新瘥病人,顏色憔悴,舉動辛苦”,正指此而言。《虞恭公碑》又名《溫彥博碑》,岑本文撰文,歐陽詢書,全碑計三十六行,每行七十七字,篆額為“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貞觀十一年立,歐八十一歲時書。此碑楷書寫得比較輕鬆,易於為初學者入手,惜世傳摹刻、翻刻本較多,今選用嘉慶內府藏本。據王壯弘《增補校碑隨筆》載:“此乃畢靈岩山館舊藏,畢氏獲罪籍沒,遂入內府,一九五八年余在上海徵得,今藏上海博物館。”此冊拓墨色濃,紙質堅韌,極為精到,後有王澍、翁方綱、王文治等跋,當為北宋精拓,今付梓影印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