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讀《史記》其實是讀我們自己,是在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尋根。然而,並非讀《史記》就一定能完整地了解那段歷史,因為司馬遷是在漢武帝的高壓之下寫作,有些東西不能直抒其懷,不得已以曲筆表現正見,以隱喻替代正說。作為司馬遷的後人,我們可以“前修未密,後出轉精”(章太炎《國故論衡》),揭示廬山真面目。
本書是對《史記》的解讀以及對那段歷史的思考,借用司馬遷提供的史料(只取“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表達對那段歷史的理解。正是那一段歷史,基本奠定了中國人的國民性與行為方式。
堯提出了什麼合符現代政治的施政準則?秦始皇之後中國還是封建制嗎?諸侯為何不能和平共處?項羽失敗的啟示是什麼?劉邦成功的原因何在?漢武帝為什麼選擇了儒術?周公的統治智慧有何獨到?子產的執政理念有何杰出?文景之治如何開創了漢朝的太平盛世?為什麼說吳越春秋包含中國政治的全部玄機?……本書是對《史記》的解讀。從炎黃到漢武,正是這段歷史,造就了傳統中國的性格和命運。
作者簡介
王文元,1947年生於北京,現為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日本中央大學客座研究員。
博覽群書,頗好文史,著作涉及文、史、哲、經濟,已出版《櫻花與祭》《儒家辨章》《漢字正見》《天命啟示》等專著多部。有散文數百篇,見於國內近兩百家報刊,獲獎十餘次。
圖書前言
少年時,《史記》是個童話,語文課本中的段落,是饒有興味的故事。關於司馬遷生平,只知道他的身世不幸,對其微言大義不甚了了。
青年時,《史記》是個文學寶庫,既有小說式的鋪述,又有散文式的抒懷;既有一氣呵成的大篇,又有老健簡明的短章;既有詭譎旖旎的隱喻,又有慷慨激昂的直陳。筆致婉麗,準天之極。我無數次地背誦屈原行吟澤畔與漁父那段幽怨藏玄的對話,讀之當友,吟之當琴。
壯年時,《史記》是中國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上自炎黃,下至漢武,反映了中國文化由發軔期到成熟期的轉變。司馬遷講述得井然沛然,中國歷史原來如此,信然信然!
老年了,再讀《史記》,它再不是童話,不是文學,也不是單純的歷史,司馬遷勾勒的是一幅畫圖,我們的先人就如圖中刻畫的那樣在政治舞台和社會舞台上表演,表達他們的喜怒哀樂。
而我們就是由他們蟬脫蝶化出來的。
我們讀《史記》其實是讀我們自己,是在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尋根。
然而,並非讀《史記》就一定能完整地了解那段歷史,因為司馬遷是在漢武帝的高壓之下寫作,有些東西不能直抒其懷,不得已以曲筆表現正見,以隱喻替代正說。
作為司馬遷的後人,我們可以"前修未密,後出轉精"(章太炎《國故論衡》),揭示廬山真面目。
本書是對《史記》的解讀以及對那段歷史的思考,借用司馬遷提供的史料(只取"本紀"、"世家"、"列傳"三部分),表達對那段歷史的理解。正是那一段歷史,基本奠定了中國人的國民性與行為方式。
二00七年於北京
精彩書摘
政治家伍子胥
伍子胥心狠手辣,必欲置人死地而後快,然而,他的進諫話語被他死後的歷史進程所證實。
春秋時代的吳國,乃龍蜷虎臥之地,孫武、伍子胥都是吳國名將,一位工於謀,一位工於略,掠地奪城,如履平地,立下千年偉業,讓人時懷渴想。特別是伍子胥,提起他的大名,怎能不“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春秋時代,小國林立,然而人們並沒有明確的愛國意識,“良禽擇枝而棲”的做法是極為普遍的。身為楚國人的伍子胥就是為報父兄蒙冤被殺之仇,毅然決然地仗劍去國,在吳國施展自己抱負的。
然而,伍子胥最關鍵的三次進諫都沒有被吳王夫差接納。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494年,吳王出動傾國之兵伐越,在夫椒大敗越軍,越王句踐帶五千兵甲躲進會稽山,派文種向吳國太宰伯豁提出媾和,表示越國願為吳國奴僕之國。吳王準備接受。伍子胥進諫:
從前有過氏滅了斟灌去攻打斟尋,滅了夏後帝相。帝相的妃子後緡正在懷孕,逃到有仍國生下少康。少康當上了有仍國的牧正。有過氏又要殺少康,少康逃至有虞國。有虞氏感念夏朝的恩德,便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把綸邑封給他,使他擁有地方十里、人口五百。後來他招集夏人的舊部,重整夏人的體制。派人引誘對方上當,從而消滅了有過氏,恢復了大禹的功業,讓夏人的祖先重新在祭祀中配享上帝,恢復了原有的統治。今天吳國不如有過氏強大,而勾踐卻遠遠超過少康。現在不消滅他,還要饒恕,‘日後就很難制服他了。況且勾踐的為人很能忍耐,現在不消滅他,以後一定會懊悔的。(據《吳太伯世家第一》)
編輯推薦
堯提出了什麼合符現代政治的施政準則?
秦始皇之後中國還是封建制嗎?
諸侯為何不能和平共處?
項羽失敗的啟示是什麼?
劉邦成功的原因何在?
漢武帝為什麼選擇了儒術?
周公的統治智慧有何獨到?
子產的執政理念有何杰出?
文景之治如何開創了漢朝的太平盛世?
圖書目錄
01 炎黃子孫/012
02 堯、舜、禹/016
03 從啟到桀/021
04 商王朝/024
05 伊尹開創了一種政治模式/027
06 湯武革命開創了另一種政治模式/031
07 西周的社會性質/034
08 厲王的短見與幽王的荒唐/038
09 秦聚人才之道/041
10 春秋戰國無信義/044
11 秦始皇與“皇帝”/047
12 焚書坑儒/050
13 指鹿為馬/054
14 秦滅之速/056
15 讀項羽/058
16 項羽的政治理念與缺失/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