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機場原本只是旅行中的過渡性空間,發生的不過是“出發”與“抵達”,但在阿蘭·德波頓的眼中,卻成為了一個綜合各種文化面貌的博物館。
2009年夏天,阿蘭·德波頓獲邀擔任英國希斯羅國際機場的“首位駐站作家”。他可以結識來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訪談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檢人員、飛行員、執行長,乃至機場牧師;他還可以在出境大廳、入境大廳、機場限制區和機場酒店隨意進出,德波頓以他獨特的視角探索著機場這個熟悉又神秘的“非場所”,觀察著其中的奇妙與庸俗之處,以及旅客與員工的互動。
一周后,根據他的所見所聞,以他融合了風趣和智慧的一貫筆觸,寫出了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創意之作,探討旅行、工作、人際關係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質。讓我們知道,待在機場裡,可能比我們以為的更具啟發性。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1969年生於瑞士,12歲時全家人移居倫敦。18歲入劍橋大學。他徜徉於文學、藝術、美學、哲學、心理分析之間,上下古今求索,從中邂逅知音,產生共鳴,在跨越千年的著作家那裡欣然找到先得我心之感,逐步接近了自己的目標。大學只不過提供他一個讀書的氛圍;而讀書只是幫他找到自己獨特的創作模式。所以,他不願把他的寫作歸入任何一類:小說、歷史、哲學……最多能稱之為“隨筆”,以個人的聲音談人生的重大題材。
德波頓在各種報刊雜誌發表的文章很多,23歲開始出版第一部作品。但他寫小說力求打破講故事和表現情景的傳統模式,希望探索的是情景背後的所以然,要弄明白各種人際關係後面的動力是什麼。他最喜愛的、能引起共鳴的作家之一是普魯斯特。他的第四部著作:《擁抱逝水年華》是從文學通向哲學的橋樑,這本書使他名聲大噪。由此引出下一部:《哲學的慰籍》。如果說他的小說是寓哲學探索於文學創作之中;那么在這本書則是用文學筆法寫哲學。他以自己駕馭文字的才華把通常是枯燥晦澀的哲學思想寫得生動活潑而通俗易懂,目的就是要把哲學從高頭講章拉下來,進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迄今為止,德波頓才華之旅的最後一站是《旅行的藝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何況你的導遊是德波頓。全世界的人都在翹首期待這位當代英倫第一才子何時踏上新的旅程,又會是何等新奇的經歷。
媒體評論
風趣又迷人,而且只有薄薄一本,可輕易塞進你的行李箱……——《每日郵報》
詩人的靈魂、哲學家的胸懷和喜劇明星一般的幽默、犀利,混為一體大致就是阿蘭·德波頓這個天才。他這本充滿了智慧的小品不僅照明了機場的隱藏角落,也照亮了我們鮮少探索的思維深處。——劉軒(專欄作家、主持人)
出發與抵達,這兩個人生關鍵字在德波頓的筆下被拆解得痛快淋漓!——歐陽應霽(漫畫家、作家)
我真懷疑,德波頓這輩子有沒有寫過一句乏味的句子。——作家簡·莫里斯
德波頓善於促使我們思考自己的人生,以及我們如何能改變現狀。——《每日郵報》
深切感人又充滿笑果,德波頓至今為此最具想像力的作品。——《觀察家雜誌》
這個人還需要我介紹嗎?——陶晶瑩(作家、主持人、德波頓冬粉)
哇!阿蘭·德波頓筆下的希思羅機場第五航站樓,簡直如同一座精緻的世界城堡!他用文字帶讀者一同對航站樓中的大小事物細膩觀察,連每天圍著他寫字桌打掃的清潔工的心事都沒放過。——鄭華娟(作家)
不用學《航站情緣》睡機場,也能結識這些可親可愛的人物,感懷荒涼孤寂里的溫馨與詩意,並且最美妙的是——仍與一切保持距離。阿蘭·德波頓做這件事仿佛他並非受邀到機場報導形形色色,反而是瀏覽各路人馬進到他人生里出出入入,手勢之優雅,簡直像個流浪漢——自知擁有全世界,而全人類都在他家做客。——盧郁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