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69年,德波頓出生於瑞士蘇黎世,8歲就被送到倫敦上寄宿學校,四年後全家人移居倫敦。他最早學的是法語,寫作以英語為主,同時通曉法、德、西班牙語。18歲入劍橋大學,正式學歷為劍橋大學歷史系畢業。對學校的課程他一點也不感興趣,好在學業比較寬鬆,有足夠的時間隨心所欲地博覽群書,自學成才。整個大學期間他主要依靠大學圖書館和附近一家書店,在那裡他父母給他開了一個賬戶,隨他自由買書(後來他買書之多令他父母后悔當初的慷慨)。
1991年,阿蘭·德波頓發表處女作小說《愛情筆記》;《愛情筆記》對愛情進行了哲學式的探討。此後的《愛上浪漫》和《親吻與訴說》更是繼續著對愛情進行哲學探討。
1996年,完成《擁抱似水年華》;2000年,《哲學的慰藉》出版,運用歐洲哲學的智慧醫治現代人的焦慮不安;之後的《旅行的藝術》以及《幸福的建築》又從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了人們對旅行、對建築的看法。
2011年,德波頓被選為英國皇家文學院成員。 2015年,出版《新聞的騷動》。
主要作品
出版年 | 中文名 | 英文名 |
1993年 | 《愛情筆記》 | Essays in Love |
1994年 | 《愛上浪漫》 | The Romantic Movement |
1995年 | 《親吻與訴說》 | Kiss and Tell |
1997年 | 《擁抱逝水年華》 | How Pr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
2000年 | 《哲學的慰藉》 |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
2002年 | 《旅行的藝術》 | The Art of Travel |
2004年 | 《身份的焦慮》 | Status Anxiety |
2005年 | 《無聊的魅力》 | On Seeing and Noticing |
2006年 | 《幸福的建築》 | 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
2009年 | 《工作頌歌》 | 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the Work |
2009年 | 《機場裡的小旅行》 | A Week at the Airport: A Heathrow Dairy |
2012年 | 《寫給無神論者》 | Religion for Atheists |
2015年 | 《新聞的騷動》 | The News:A User's Manual |
參考資料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阿蘭·德波頓的書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如《愛上浪漫》具有戀愛小說的形式,另一類則是如《少年維特之喜悅》這類大眾人文學書籍。
在戀愛小說中,德波頓對愛情中無論是誰都會經歷的心理狀態的微妙變化進行了準確的刮析。小說中的主人公開始注定的姻緣,但又在失效的溝通中絕望地結束,然後又重新開始新的愛情。
在其人文學著作中,他將著名的、古典的核心思想與現實問題相聯繫,他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此刻面對的問題正是哲學家們一直苦惱的,所以事實是“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活著,痛苦著,苦惱著。
藝術特色
阿蘭·德波頓的小說在敘事藝術方面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在敘事結構方面,在封閉式結構中進行開放式結構的創作,並最終形成一種論文式的小說結構模式。在這種結構的小說中,情節不再有主角的位置,人物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的理解成為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其小說既有意識流小說的特點,小說呈現出一種開放、自由和片段式的形式,又沒有走向極端,而是讓意識活動為表達小說主題、表達小說理念而服務。他將小說的故事敘述和議論部分很好的結合在一起,共同為小說的整體表達而服務。
德波頓的小說敘事結構特點:重情感輕情節,以情感體驗和對情感體驗的分析來組織小說。這樣的結構特點使小說變得非常的耐看。德波頓並沒有完全按照意識流的模式或是米蘭·昆德拉式的多故事、多文類形式的寫法把小說故事完全打碎。他是把自己的小說文本作為一個實驗整體。這個對愛情的實驗,有統一的一組人物,有一個完整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作者重視的不是講“故事”,而是怎么“講”。在這個封閉結構里,德波頓時而哲學思考,時而文藝討論,但都包含在故事內部。並沒有完全脫離故事的軌跡。德波頓利用敘事視角和敘事聲音,把對於文學、歷史、哲學和現代心理學都包含在內,始終為一個文本主題服務,既為探討愛情的本質而服務。
小說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視遠遠勝於對外在世界的關注。德波頓的小說不同於19世紀傳統的小說敘述常規,也不同於意識流小說或者後現代小說,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兩者的融合和創性。我們在前面已經討論過,一方面,德波頓在小說中加入了大量的評論和思考,作者無意於創作一個完整的故事;另一方面,德波頓也沒有完全破壞故事的敘事,而是將故事中的生活片段加以利用,成為了證實作者議論的例子。思考的東西是作者的一種敘事特點,也是一種敘事的策略。德波頓的小說是為了告訴我們一個結論,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就是一個“理念”,而不是為了給我們講故事。所以這就形成了德波頓小說論文式的敘事模式,小說就像一篇引證豐富,例證嚴謹的論文,從而大大加深了小說敘事魅力。
這種小說敘事模式深化了對人物內心的探索,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來自於小說中對人物主觀情感的細緻展現和對愛情的全面分析。在阿蘭·德波頓的小說里,因為其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的複雜性,使得小說的時間形式也呈現出一種縱橫交錯的獨特形式。
阿蘭·德波頓的創作將故事時間的切割成一個一個片段,進而敘述的不是主人公的行為,而是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通過讓故事時間發在都發生在比較狹小的時空中,使得現實生活中的瞬間,在閱讀意義上被無限的漫長。作者隨時隨地的通過敘述者對剛剛經歷的一些事件進行議論,在大段大段的議論中,故事就像是被按了暫停鍵,就好像電影中突然的人物定格,通過畫外音對這一定格場景進行了充分的闡釋和議論之後,電影中的人物才又活動起來,故事才會繼續下去。這樣的敘述時間將故事時間消解在其中,讀者關注的不再是故事發生再什麼時候或是故事會怎樣發展,進而關注起故事背後的意義。這樣的生活片段說明了什麼,作者由此展開的議論到底對不對,敘述者的心理變化是怎樣一個過程。通過這種敘述時間的形式,個體生存的時間感有了一種全新的普遍的意義。我們通過作者這種對愛情的行而上的思考,來審視自己的生活,而並非僅僅是欣賞別人的生活。
阿蘭,德波頓的小說,在時間形式上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過去與現在的交錯。從敘述者“我”的講述過程來看,不論是敘述過去的事件還是過去的過去事件,德波頓小說中的敘述者在敘述的時候都努力做到前後照應,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一種交錯式的結構。
通過敘事中時間的交錯,德波頓更真切的表現出人物的情感和作品的整體氛圍在這種看似自由的交錯敘事中,其實暗含了作者刻意的設定。通過過去和現在的交錯,作者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迎合論文式的敘事模式,在主題式的寫作方式下,將愛情中的複雜和曲折一一道來。這樣的敘述方式大大增加的小說的耐看性,使得德波頓的小說不同於言情小說。他的小說不是講述一個愛情故事,而是通過講述愛情故事,來解讀人性,解讀“人”的哲學。
人物評價
“這種奇才作家,恐怕連掃把的傳記都寫得出來,而且這柄掃把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 (書評人葛雷茲 布魯克 (Philip Glazebrook)評)
“他是一個以機智為主的作家。他是博學的,但並不掉書袋,他以他的聰明與幽默,而不是以他講故事的能力,來娛樂我們。” (中國學者談瀛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