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這是一部與《文化苦旅》同時產生的遊記散文,作者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歷史的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國大陸,尋找盛唐時代留下的遺蹟。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客的先驅,只是,他的背包裡面有豐厚的歷史積累以及冷靜的無所指向的憂傷。作者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大到歷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陽,小到某個山村,如王村。他先後九次暢遊中國大地,一路風塵,走過城市和鄉村,尋求歷史與現實的交匯。在現實中尋找歷史的印跡,在歷史中尋找與現實的連線。平靜的文字之中,表達了對歷史的追懷,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更有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關切。通過此書,我們還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國社會景象和人生百態,體味一下當時人們生活的況味。《杜甫的五城》主要介紹人生旅程的一半、種柳柳江邊、仙人的糕點、長安水邊多麗人、入西域記、五城何迢迢、誰謂河廣、南詔緣、入蜀下三峽、湘西行、便下襄陽向洛陽、細雨騎驢人劍門等內容。
自序
幾年前,有一位住在海外的中國大陸讀者,讀完台灣版《杜甫的五城》後,給我寫了一封電郵,告訴我說,他讀我的書,常感覺到一種"難以解說的悲傷"。這是我收到的眾多讀者電郵中,最讓我感動和高興的一封。我猜想,那就是我那"沉靜的筆調"在發揮作用吧,可以讓這位讀者感覺到一種"悲傷",但卻又是"難以解說"的。
人生旅程的一半
十多年前,我還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念博士的時候,經常有機會和教我宋史及近代史的劉子健教授,在東亞系那間雅致的壯思堂,喝茶聊天。有一天,劉老師對我說:"你是念唐史的,應該到西安去看看。"跟著,劉老師突然站了起來,用雙臂做了一個環抱的姿勢說:"西安南部都被整個終南山包圍著。你去看了,就知道為甚么唐朝要選在長安建都,因為那裡可守啊!"
仙人的糕點
我終於回"家"了。或者,更正確地說,回到我祖先在廣東梅州的老家了。我不是在梅州出生,而是生在馬來西亞,但我母親倒是在梅州出生長大的。一九四八年,十六七歲少女時代,她才"出番",下南洋嫁給我爸爸。小時候,常聽她提起她下南洋出嫁時,所乘坐的那艘大船,是如何如何的巨大。"比一個足球場還大,"她說。我聽了不禁十分神往,心想有一天,我長大了,一定也要乘坐那么大的船。
長安水邊多麗人
我選擇這些地點,正因為這都是唐代軍隊,在一千多年前最活躍的地方。他們曾經在這些地方駐守、屯田、作戰,流血流汗。我想追隨他們的腳步,一個人去走一回。我仔細計算過,全部旅程,如果全以火車來完成的話,約莫一萬一千三百公里,也就是兩萬兩千華里,正好等於走了兩回"萬里路"。
南詔緣
第二年五月底,夏天還沒來,我又迫不及待地開始我第三次的中國大陸行了。為了這次旅程,我甚至還提前請了假。暑假還沒到,一改完期末的學生考卷,第二天就從香港直飛到了昆明。這一行,準備在中國的大地,走上幾乎兩個月,也是我所有旅程中時間最長的一次。
湘西行
常德是湘西通往外頭花花世界的一個門戶,也是沈從文經常提起的一個地方。他常說,"我在常德"怎樣怎樣,比如"我在常德寫了個信,還不完事"。又或者,"到了常德無論如何必到那旅館看看"。然而,我到常德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帶著一種夕暮的輕愁。放下行李,吃過晚飯後,我走在常德街頭,心裡有一種異樣的、激動的感覺。
出川西記
這白白的江水,加上當天下午白花花耀眼的太陽,很有一種催眠的作用。我坐在車裡,呆呆的望著四周泥黃色的乾涸土地,和那些單調不毛的大山,久了竟有一種很抒情的感覺。我仿佛從遠古開天以來,便一直在這一片黃色主調中航行,航向永恆,恰似一個星際的旅者,乘坐一艘太空船,在太虛中航行了好幾億個光年了。
武梁祠
此行的最大特色是,這條路線幾乎是沒有鐵路通行的。我這個火車迷,決定也改變一下口味,改乘汽車,穿越這一大片典型的黃土高原。這樣想著想著,又激起重遊中國大地的興奮了。那年春天還沒結束,我已經在默數日子,殷切等待著夏天的到來。
太史公的遺憾
清早六點半,汽車站還是冷冷清清的,只有三幾個人。我買了一碗稀飯,四兩油條,慢慢喝著吃著,享受小鎮特有的氣氛和寧靜。獨自一人行走在中國的大地上,常常覺得,這樣的早晨,在這樣荒涼的小鎮,最美麗不過了。有小鎮的純樸,有清晨的安詳,又有一種即將出門遠行的興奮。
鹹陽布衣
兩年前,在西安轉車的時候,我就想到韓城去看看司馬遷的故鄉。韓城位於西安東北約二百八十公里,在黃河的西岸,有火車直達。可惜那天早上太匆匆,趕不上火車,沒去成。兩年來,這件事一直是一個小小的遺憾。所以這次陝北之旅,韓城是非去不可的了。
相看兩不厭
李白這首詩,大約是他在五十三歲那年寫的。那年秋天的李白,顯然是寂寞的。他在今安徽宣城一帶行走,沒有官職,好像也沒有固定的居所。晚年的李白,四處飄蕩,正像杜甫所說的,"浮雲終日行",不知是靠甚么過活的。替李白作年譜的古今幾位學者,都沒有提起這問題,恐怕也是無從解答的了。他給人的印象,便如"孤雲"那樣,有點無奈,甚至可能也有點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