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評傳》

《李商隱評傳》

《李商隱評傳》這部書探引勾沉,描寫記述極為詳細,全面深刻地把一個立體的李商隱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書名:《李商隱評傳》
類別:文學
作者:楊柳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1-10-01
頁數:432
印張:13.75
開本:32開
裝定:平裝

作者

楊思熙(1923-1992),號春台,筆名楊柳、高陽等,後以楊柳行世,浙江義烏人。農工黨成員。1937年畢業於浙江蕭山倉橋中心國小,考入義烏縣立中學。1938年考入浙江省湘湖師範,為公費生。1942年考入浙東第二中學高中部。1943年先後考入並就讀中央大學中文系、政治大學新聞系。1947年取得學士學位,考入中央大學研究院國際政治研究所。1950年赴東北工學院任語文科主任、講師、院刊《東工生活》編輯。1952年取得碩士學位,分配到無錫紡織工業學校,擔任語文學科主任。1954年加入農工民主黨。1956年調入蘇州高級中學,任語文教研室主任。1959年擔任江蘇省高中語文教師進修班講師。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同年加入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育組,被聘為政協文化工作組成員。1965年調入蘇州市第三中學。1970年下放浙東故鄉安插。在此期間,分別擔任農村通訊報導、掃盲、政宣、縣文化館民眾文藝編導、縣文工團顧問等工作。1976年調回蘇州,任職江蘇師範學院。1980年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翌年赴京就職。1992年被國務院授予傑出貢獻獎,享受政府終生特殊津貼。同年12月13日於南下查閱資料途中,在蘇州突發心臟病逝世,享年七十歲。楊先生一生著述勤奮,現根據先生次子楊曉農所撰《楊柳生平大事年表》列年表如下:

1938年,自學英文。

1939年,開始以楊柳為筆名,在金華出版的《東南日報》、《正報》等報刊上發表雜文和文藝評論,時人以“筆如游龍,思如泉湧”譽之。

1943-1947年,較系統地涉獵和鑽研先秦諸子,撰寫了二十餘萬言的《先秦游士研究》。

1945年,完成長篇小說《夢痕》。1946年,完成短篇小說集《望鄉齋述異》,仿《聊齋》體例,以文言寫就。

1947年,以《先秦諸子研究》獲得學士學位。同年開始自學法文。

1950年,自學俄文。參加東北文聯。

1952年,以《國家承認的理論與實際》獲得碩士學位。

1953年,完成譯著俄人來蒙托夫《當代英雄》(AHeroofOurTime)。

1954年,專著《水滸人物論》由上海火星出版社出版。完成譯著《漁船》(馬丁·亞姆斯特朗)、《漂泊者》(艾倫·劉威士)。

1955年,上海自由出版社再版《水滸人物論》,新增《關於<水滸>中的幾個問題》一文。

1956年,完成《水滸人物論》姊妹篇《<水滸>的思想與藝術》。

1957年,完成譯著芬蘭人蘇·埃瑪·格林《南來的風》(WindfromtheSouth)。

1958年,專著《聊齋志異研究》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完成專著《論現實主義》。

1960年,完成著作《中學語文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1961年,完成著作《更多更好地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

1962年,於1957年動手寫作的四十餘萬言專著《李商隱評傳》脫稿。

1963年,受教育部及江蘇省教育廳委託,參加編寫《高中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多冊。

1964年,陸續完成系列古典文學及文藝理論科研專題。十數年來,在出版專著的同時,發表論文文章數百篇。

1970-1976年,在下放義烏縣期間,參加縣人武部主持的《義烏戰爭史》編寫工作。

1977年,完成二十餘萬言《寫作講話》,被江蘇省教育局列為大專教材。

1981年,12月,赴廣州參加多卷本《中國文學史》第一次會議,提交《中國文學通史·唐代文學史》第五章。同年,專著《李商隱評傳》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6月,赴西安參加唐代文學研究會,提交論文《唐太宗詩創作的理論與實踐初探》。同年,與陳健勤、夏祖根合作完成《蘇州園林勝跡詩選》。

1983年,參加南京舉行的第二次文學史討論會,提交《中國文學通史·唐代文學史》第六章。

1984年,編選《唐詩選粹》,共十分冊,每冊300餘首。

1985年,修改舊著《聊齋志異研究》,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再版。被文化部列為赴港澳展銷書。

1986年,與夏祖根、陳健勤合作完成三十萬言《中國歷代詠史詩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因故延期)。

1987年,與駱祥發合作完成《駱賓王評傳》,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988年,參加編撰《中國文學大辭典》。1990年,參加編撰《中外名詩賞析大辭典》。

1996年,遺著《先秦游士研究》易名《先秦游士》,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同年,《李商隱評傳》由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出新版。

對《李商隱評傳》的感想

作者歷史文學知識廣博,各種史說典故信手拈來,旁徵博引,得心應手,這也使得他讀李詩,析李詩,講李詩格外深刻透徹,分析精細,理論充足,見解獨到。讀此書,我學到了許多歷史、文化知識,這是我讀此書前所沒想到的。李商隱只活了四十七歲,可他的一生卻曲折離奇。在牛李兩黨間苦苦掙扎,不想傾向任何一方卻又受害於任何一方。仕途不得志,只得做幕僚這種壓抑的差事。政局動盪,他和他所投靠的人升貶頻繁,他也不得不四處奔走,顛沛流離,想找一個安定的棲身之地,卻到死也沒有找到。他飽讀詩書、滿腹才學,妙筆生花,情思委婉。他的詩優美含蓄,詞藻艷麗,善於用典,生動形象,極富想像力。一句“心有靈犀一點通”就寫透了千年來人與人之間的心心相印。一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極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夕陽的將盡的美麗與遺憾,且可廣泛寄寓到社會、人生、政治等層面,成為千古絕唱。讀李商隱的詩,我如同走進了一個綺麗夢幻的仙境,周圍雲霧瀰漫,荷桂傳香,楊柳送蔭,鴛鴦悠遊,彩鳳起舞,山嫵媚,水多情,到處是美不勝收,花團錦簇,無限色彩把我完全擁抱。從他的詩中我可以知道,李商隱的內心世界是非常豐富的,他經歷的很多,自己心裡想的也很多,而他筆下湧出的詩句就更多了。一隻鳥,一朵花,一片雲都能引起來他無數的秀詞麗句,令那原本普通的景物如畫龍點睛,鮮活起來,不僅靈動,且多情。讀其詩,如同看一部彩色電影,是一種動感與韻律的享受。李商隱的詩題材不如李杜等大詩人那般宏大廣泛,基本上有以下幾個方面:抒寫自己美好理想和遠大抱負的;抒發懷才不遇感慨的;寫離愁別恨的;寫倦遊心情的;感嘆年華易逝,歲不我與的;反映貧病交迫生活的;酬贈府主、朋友,發抒知遇之感的;反映詩人與令狐絢曲折微妙關係的(以上為此書作者楊柳所分)。總觀李商隱的一生,抑鬱是主調。貧病交迫,懷才不遇,朋黨半爭牽連、排擠,他的生活寂寞悲慘。這也就造成他用過多的筆觸來描寫人生的失意,抒發個人的情感,而直指社會寫給大眾的作品就相對較少了。因此,可以說他是在一個灰暗的環境下苦苦地描繪著自己五彩的夢,可愛而可悲。李飽讀詩書,對歷史極為熟悉,他的作品中頻用典故,且選擇多樣,獨其物色。由先秦到南北朝、隋唐,可以說他在浩瀚的歷史典籍中遊刃有餘,天馬行空,各種典故事跡常用不竭,且運用自然純熟,極為貼切。如“偷桃竊藥事難兼”一句兼寓東方朔偷西王母仙桃和逮娥偷后羿之仙藥吞服後奔月,用語簡煉,用典精妙。《錦瑟》中“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更是完美化用莊子的故事和杜宇的傳說抒寫了自己人生如夢,才華未托的感慨。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如果你親自讀李商隱的詩,就會感嘆其歷史知識的淵博了。李詩纏綿悱側,艷麗縹淼,字字句句如淡霧薄紗,美艷而迷離。李詩寄託深邃,常常是通過不著痕跡的景物描寫,寄寓了深刻的思想感情。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些絕句寥寥數字,卻生動刻畫了人生、世界的典型事實,發人深思,試想如用散文、小說等手法來表現,自不如這鏗鏘的詩句來得乾脆精煉、徹底。改革開放後興起的朦朧詩,可以說是李商隱詩的一種復活,無論是對李詩的效仿,還是相隔千年的心靈感應,這朦朧的意境,這寄寓深刻的情感是相通的。千年過後,這位唐代天才詩人的作品獲得了“新生”,這也算是對他不幸一生的補償吧!我愛李商隱,愛他的詩,他的人,他的美好的情懷。他有那么多《無題》詩,但他的影響卻並非了無蹤跡。相隔千年的滄桑,我回望晚唐的烽煙,仿佛望見了一個清瘦的身影,李商隱,你的詩雖隱晦,但你的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厚重清晰。

李商隱研究著作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下面盤點一下有關李商隱研究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