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茨茅斯條約》

《朴茨茅斯條約》

朴茨茅斯條約(英語:Treaty of Portsmouth,日語:ポーツマス條約)是由日本和俄國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調停下,於1905年9月5日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朴茨茅斯海軍基地簽署的和約,結束了日俄戰爭。朴次茅斯和約的簽訂標誌著日本和俄國對中國東北的重新瓜分。

《朴茨茅斯條約》《朴茨茅斯條約》
1905年9月5日,日俄雙方在美國經過了長達25天的談判後,簽訂了《朴茨茅
斯條約》,正式結束了在中國土地上進行的日俄戰爭

條款明細

1905年9月5日簽訂的朴茨茅斯條約,條款如下:
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有最高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
日本獲得對遼東租借地,南滿鐵路和俄國人在南滿經營的一些煤礦的控制權.既然東北是中國的領土,把俄國這些權利轉讓給日本,須徵求中國的同意.
俄國割讓庫頁島北緯五十度以南的南半部樺太給日本.
除鐵路沿線的衛兵外,兩國均同意從東北撤出它們的軍隊.
雙方進一步同意不干預中國在東北的商業和工業發展.
遼東半島的鐵路外,東北的鐵路只用於商業工業,不用於政治目的.

1905年12月22日的中日北京條約中,中國同意將俄國權利轉讓給日本.在同一天簽訂的附加協定上,日本得到中國在南滿的更多讓步.中國許諾在東北不得修建可能與日本控制南滿鐵路有競爭的任何鐵路.

條約影響

日本方面
躍升為世界強國:由於日本的勝利,它的確已成為一個世界強國.1907年6月,法國日本同意相互支持,以確保在中國的勢力範圍.7月,俄國和日本就各自在東北的勢力範圍達成了類似的協定.1902年的日英同盟便於1905年重訂,1911年又再次修定訂.同時,美國亦與日本在平等基礎上籤訂塔夫脫——桂太郎協定(1905)和羅脫——高平協定(1908),進一步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

《朴茨茅斯條約》《朴茨茅斯條約》
控制中國東北:在《中日北京條約》的附加協定上,日本得到中國許諾在東北不得修建可能與日本控制南滿鐵路有競爭的任何鐵路.從整體上看,朴茨茅斯條約使日本繼承了俄國在南滿的特殊地位,朝鮮,東北都變成日本的勢力範圍.
吞併韓國: 1904年2月23日,戰爭爆發僅兩周之後,朝鮮被迫簽署一項協定,接受日本對政府管理事務的建議.其後更準許任命了一名日本人當朝鮮政府的財政顧問,而且朝鮮在和其他列強簽訂協定之前,要和日本商議.1905年11月18日,樞密院首席大臣伊藤博文與朝鮮國王簽訂一項協定,把朝鮮變成日本的保護國,日本將指導朝鮮的對外關係,伊藤被任命為駐漢城的總督.1907年,日本強迫朝鮮國王讓位給兒子,並由日本接管了朝鮮的內政事務.1909年,藉著伊藤在哈爾濱被一位朝鮮的愛國者刺死,日本於1910年8月22日派軍隊併吞了朝鮮,並將其國名"高麗"改為朝鮮.控制朝鮮和(遼東半島),使日本在亞洲大陸有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從此日本就可以利用作它為進一步侵略中國的基地.同時,西方列強開始畏懼日本的興起,害怕它對亞洲的力量均勢可能產生影響.
與美關係惡化: 日本透過朴茨茅斯條約獲得在東北和朝鮮的獨占特權,但卻與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相牴觸.從此,兩國之間維持50年之久的友好關係開產生磨擦.由於美國害怕日本在菲律賓的野心,和日本對美國在西海岸種族歧視的怨恨,增加兩國之間局勢的緊張氣氛.為緩和緊張局勢,日,美雙方進行了各種嘗試.本來兩國己在1905年簽訂塔夫脫——桂太郎協定:美國不干預日本從政治上控制朝鮮,而日本也不得有任何侵略菲律賓的政策.在1908年羅脫——高平協定中,雙方又保證在太平洋維持現狀.這再次暗示美國尊重日本在朝鮮的地位,而日本不干預美國在菲律賓的地位.
第二次產業革命:繼甲午戰爭後,日本再次獲得豐厚經濟利益,工業繁榮興旺,特別是消費品工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由於奪取朝鮮,東北等地,日本加強兩地的投資.1906年創立「南滿鐵道會社」,之前已在朝鮮設立「朝鮮銀行」,在東北設立「橫濱正金銀行」.又因取得東北煤鐵開採權,鋼鐵業迅速發展,「八幡鋼鐵廠」及「住友鋼鐵廠」相繼擴張及發展.日俄戰爭後,日本已能建造一萬三千噸大輪船.上述經濟發展,在日本史上稱為「第二次產業革命」.同樣地,勝利也加強日本軍國主義者的地位,促進軍國主義的發展.

中國方面
反清反俄情緒高漲:日俄戰爭再次說明中國多麼軟弱.這場兩個大國的戰爭竟然以中國領土為戰場,而當這場戰爭結束時,中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主權從一個強國轉給另一個強個,卻孤立無援,無能為力.因此,這場戰爭增加民眾對滿清政府不滿.同時,中國青年反俄情緒高漲,在1913年成立反俄組織抗議俄國人在東北暴行.再者,中國不再輕視日本為現代化所作的努力,大批中國學生湧進日本向日本人學習.到1906年,大約有13,000個留學生在日本.他們在那裏分別受到孫中山及梁啓超的共和及立憲思想所影響,參加同盟會或保皇黨,反清力量驟增.
立憲運動壯大:日本的勝利進一步使中國人確信,中國急需政治改革.代表極權專制的俄國徹底被追求立憲政府的日本打敗;既然立憲政府已使日本強大,人們認為君主立憲政體也會使中國強大.於是立憲運動發展壯大了,以致慈禧也被迫將代議政制列入在滿清的改革大綱中.

亞洲方面
一個亞洲國家能打敗俄國那樣世界強國,啟示並激發了其他亞洲國家的民族主義情緒,並鼓舞了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日本開始認為它自己是亞洲各國反西方列強的領袖.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成立的「大東亞共榮圈」與此不無關係.

俄國方面

《朴茨茅斯條約》《朴茨茅斯條約》
歐洲方面,俄國的戰敗使英國不再害怕它在東亞的侵略,為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形成作了準備.同時,由於俄國在亞洲失利,日俄戰後,又把視線轉向巴爾幹半島,引發一連串危機,如波士尼亞事件(1908).
國內方面,俄國沙皇發動戰爭,原先的目的是藉著打敗日本而轉移人民視線,舒緩國內不滿情緒,但結果反被一亞洲小國大敗,沙皇政權的無能及腐敗更使俄國人民怨懟,國內革命接踵而至.
亞洲方面,俄國雖為日本所敗,仍窺伺華北,開始加強自己在蒙古的地位.鑒於列強唾東北,如美國的諾克斯計畫,因此與日本反而修好,1909年,1911年和1916年,它們先後簽訂了幾個條約,以防止外國的干預,確保各自在東北的勢力範圍.

關於戰爭

《朴茨茅斯條約》《朴茨茅斯條約》
日俄戰爭持續了一年半,規模之大,傷亡之慘,均為罕見。僅日本一國所耗戰費即達15億日元,動員的兵力近11 0萬。俄國所耗人力物力,均不在日本之下。戰爭使日俄兩國精疲力竭。日本所有陸軍13個師團全部投入戰場,戰爭中, 日 本修改了徵兵令,服役年齡從32歲延至37歲,動員能力已接近極限。乃木希典的第三軍勝利歸國時,乃木於船中迎風灑淚 ,賦詩曰:“皇師百萬征強虜, 野戰攻城屍做山。愧我何顏見父老,凱歌今日幾人還。”返國後,日本天皇為他 們組織凱鏇式 ,在祝捷歡迎的大會上,乃木希典的第一句話就是:“吾乃殺乃 兄乃父之乃木是也。”歡迎的人群中人們哭成一片,思念戰死的親人。
然而荒謬的是這場戰爭竟以中國的東北為戰場,東北人民在長達19個月的時間裡慘遭兵燹之災,喪亡無計其數。日 俄兩軍建築炮台、挖掘戰壕、修墊車道 時,拆毀民房、毀壞民地、砍伐樹木、驅使民工,無一不使東北國人遭難。僅海城楊家園子等21屯,地畝禾苗被毀1萬餘畝,樹木被砍伐5萬餘棵。戰後侍賑災民即38413戶。據俄軍統計,俄軍糧秣的85 %取自中國東北,約90餘萬噸。清廷方面統計,東北人民死於戰火的約2萬人,財產損失折銀6900萬兩。

相關條目

日俄戰爭遼東半島日本俄國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