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詞牌】望江南【詞題】無
【朝代】北宋
【作者】周邦彥
【體裁】詞
原文
游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淒淒。
詞牌
《望江南》,又名《憶江南》,其它名稱還有:《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樓》、《夢江南》、《望江梅》等。
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自唐代白居易作《憶江南》三首,此調遂改名為《憶江南》。
《金奩集》入“南呂宮”。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中間七言兩句,以對偶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襯字者。宋人多用雙調。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腳▲仄韻腳)游妓散,
○⊙●
獨自繞回堤。
⊙●●○△
芳草懷煙迷水曲,
⊙●⊙○○●●
密雲銜雨暗城西。
⊙○⊙●●○△
九陌未沾泥。
⊙●●○△
桃李下,
○⊙●
春晚未成蹊。
⊙●●○△
牆外見花尋路轉,
⊙●⊙○○●●
柳陰行馬過鶯啼。
⊙○⊙●●○△
無處不淒淒。
⊙●●○△
作者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賞析
這首詠情小調,以暮春為背景,通過自然景色與人物動作的描述,寫出了詞中主人公心情的鬱悶孤淒。上片寫詞中人孤獨地在大雨欲來的氣氛中行走。首句“游妓散,獨自繞回堤”便指出,酒盡曲終宴遊之人已經散去,詞中人獨自繞行在迂迴縈曲的堤岸上。“游妓”,是專門陪同達官貴人、官家子弟遊樂宴遊的風塵女子。同遊人已散,而詞中人未去,是他興猶未盡,還是想作獨自排遣?伏下了一個未知的謎,下面寫他放眼望去,只見“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一派大雨欲來的景象:如茵的芳草漸漸被霧氣籠罩,迷失在彎彎曲曲的河道之內;密布的烏雲含著山雨,已經把整個城西變得黑暗陰沉。這霧中的綠色原野,濃雲帶雨的天氣,儘管“九陌未沾泥”,道路上還沒有泥水,但是山雨欲來之勢已成。這種景象對孤獨的人來說會感到更加失落與壓抑。“九陌”,本指京城內的大街小巷,如漢代長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處都泛指原野。
下片通過自然景色與典型動作的描寫,揭示詞中人心緒的迷茫不寧與孤寂。“桃李下,春晚未成蹊”是說:春已暮,桃、李樹上早已是繁花謝盡,子實初結還未成果兒,所以樹下也還沒有被摘果人踩出路來。這句話是翻用前人現成典語,《史記·李將軍列傳》篇後“太史公曰”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句子,是說桃李不會誇讚標榜自己,然而累累的果實卻誘引人們紛紛走到它們身邊,便踩出一條一條的路來。因為桃李果實成熟是夏天的事,而這裡只是寫春末的實景,未必涉及典語中的實意。接下去則抓住人物的一兩個動作進而摹寫他的痴迷情態,“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是寫:他見到別家牆內的花枝伸出牆外,便急急忙忙彎轉尋路想入園探花,而後又緩緩放馬徐行在綠柳濃蔭之下,入迷地傾聽黃鶯的宛轉嬌啼。上述動作的描寫似乎顯得詞中人很消閒、很灑脫,似乎純粹是在入迷地追逐快要老去的春光!其實不然,下面尾句“無處不淒淒”便作了回答。為什麼在詞中人眼內無一處風物景色不呈現著令人哀楚的淒涼?答案只能是詞中人內心悲悽。這便是“游妓散”而不去,仍在“獨自繞回堤”的原因。至於他悲悽的內容,雖沒有正麵點出,但也有側面泄露,從“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二句,似乎可見端倪:是為了愛情的糾葛纏綿。文學作品中的花、柳、鶯啼均與美女、戀情有關,詩詞中更甚。
該篇採用“萬物皆著我色”的“移情”手法,抒寫的全是情中景色,含蓄蘊藉,寫熾烈的情愛而未露市井俚俗之氣,自然中透著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