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完美世界》

《最後的完美世界》就如同德魯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長度而言她是一部小說,但就結構角度來說,她更像一部室內樂。這部小說里的絕大多數事件發生在1906年6月的一些日子中,到德魯克撰寫這部小說的1982年時,這些人恐怕都已辭世了,若能存活大都是九十多歲的遲暮之年,這也許便是德魯克除了英文外,其他語言都不願放行的真正原因了,甚至於連英文版都印量少得可以。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插圖插圖

最後的完美世界》就如同德魯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長度而言她是一部小說,但就結構角度來說,她更像一部室內樂。德魯克以四重奏那般簡單明了、節奏分明的曲目來比喻,更用一個世紀以前的交響協奏曲分別以不一樣的樂器與不同的演奏者加上一些小小的合奏和共鳴交織成高潮迭起、美妙極致的一部部曲目。

這部小說里的絕大多數事件發生在1906年6月的一些日子中,到德魯克撰寫這部小說的1982年時,這些人恐怕都已辭世了,若能存活大都是九十多歲的遲暮之年,這也許便是德魯克除了英文外,其他語言都不願放行的真正原因了,甚至於連英文版都印量少得可以。

作者簡介

彼得·F·德魯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生於奧匈帝國維也納,祖籍為荷蘭。他是現代管理大師,對世人貢獻卓越,影響深遠,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現代管理之父”。2002年6月20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希宣布彼得·德魯克成為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的獲得者,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他曾連續20年每月為《華爾街日報》撰寫專欄文章,一生在《哈佛商業評論》上共發表38篇文章,至今無人打破這項紀錄。
他著述頗豐,包括《管理的實踐》、《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幾十本著作,以30餘種文字出版,總銷售量超過600萬冊。其中《管理的實踐》奠定了他作為管理學科開創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為全球管理者必讀經典。他曾7次獲得“麥肯錫獎”;2002年6月2013,獲得當年的“總統自由勳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編輯推薦

通過這部作品,你將進入隱藏於大師心中的終極完美世界。
全面解讀德魯克管理思想的鑰匙。作為現代管理學的創始者,彼得·德魯克最大的貢獻,在於對企業管理實務提出的創新洞見。然而,極少人知道,他晚年曾撰寫小說來表達思想。德魯克不是專職的文學作家,但是他的小說已全然超越了文學的層面,直接觸及人性;德魯克管理思想的精華在他的小說中得到全面、深刻的呈現,情節的安排、衝突的設定既有趣味又具哲理,他引領我們走向管理的終極境界——道德與心靈。

看點

德魯克遺作《最後的完美世界》近日由東方出版社發行。本書就如同德魯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長度而言它是一部小說,但就結構角度來說,它更像一部室內樂,不同樂器與演奏者交織成GC迭起的曲目。20世紀80年代,德魯克思想被引入中國;2004年,德魯克管理學全面進入中國的管理教育。
德魯克遺作《最後的完美世界》近日由東方出版社發行。管理大師70歲自省人性,洞悉人性本質,悟出完美真諦。本書就如同德魯克自己所描述的:就長度而言它是一部小說,但就結構角度來說,它更像一部室內樂,不同樂器與演奏者交織成GC迭起的曲目。

文摘

1 索別斯基

利耶塔

如此美妙的體驗,索別斯基王子在他以往的生命中曾有過兩回經歷,僅有兩回,並且,已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昨日午後,當那位畫商將克勞德·莫奈的一幅新作從柳條箱中立起來的時候,索別斯基強烈的興奮和幸福感像洶湧而來的波濤。將自己的靈魂吞沒。畫面中,魯昂主教堂的側面聳立在明亮得幾欲噴薄而出的藍色之中,其間流動著黃褐色斑點和巨大的玫瑰窗洞輻射出的深紅色光線。索別斯基每重新觀賞一次,極樂體驗就將他吞沒一次——這千真萬確,他甚至不必抬眼望那幅畫,而只需在內心默默回味一下,就陶醉不已。

令人銷魂的感受如此相似。四十年前,當索別斯基二十多歲的時候,昨日那份體驗亦曾降臨於他。那是他初次遇到那位玉腿修長的十一歲小姑娘。幾年之後,那個姑娘成了他的妻子,而那時的她,真真切切還是個小孩子呢!她滿臉信賴地把自己的小手放在一位陌生人的手心裡。那位陌生人是她從未謀面甚至可能聞所未聞的遠房表親。她牽著他的手走了一段長長的路,向他傾吐她的孤獨、絕望,還有她那賭鬼父親和背地裡以酒解愁的母親帶給她的恥辱。奧地利駐軍的鎮子上,他們穿行的街道上飛揚著塵土。

光陰荏苒,春秋無聲,已近而立之年的索別斯基,有幸第二度體驗到那份滋味相同的迷醉——初為人父的甜蜜。當他目光觸及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剛剛從母體中分娩出來幾分鐘的孩子,那份體驗便從心中油然而生了。小生命是個私生女,其母是他在巴黎時的情婦。那時的他只是一名外交見習人員,服役於拿破崙三世的宮廷。

如今,時值索別斯基正要跨入暮年的門檻,曾經的那一份迷醉的喜悅,那深情款款的溫柔,那刻骨銘心的幸福與甜蜜,在他的心靈當中再次降臨。“這會不會是最後的迴光返照?”索別斯基心裡琢磨著。

因為樂於看到魏格納博士的窘境,這份幸福感被拔高了或者說被銳化了——索別斯基想,“銳化”一詞可能更合適一些。

莫奈的畫作現在已經被支立於一柄畫架上了,安置在樓下“圖書館”里。所謂的“圖書館”,從前在十八世紀曾是一間公館的舞廳。當年索別斯基第一次被委派到聖詹姆斯宮做大使的時候,購置下這幢公寓,作為在倫敦的安身之所。如今,這間屋子成了他的辦公室和待客室。眼下,索別斯基剛剛沐浴更衣,並做了個按摩推拿。走出浴室,那幅油畫的存在令他靈機一動,決定就在樓下吃早飯,不去樓上的起居室用餐了。寓居。倫敦的二十七年生涯里,此悖常之舉實屬頭一遭。這個舉動同時意味著,索別斯基的私人秘書魏格納念誦每日報告的時候不能夠舒舒服服地坐在樓上讀經台的後面,而不得不立在偌大圖書館的中央,無倚無靠。秘書每日要報告的內容是王子當日白天和夜裡的活動安排、維也納的外交部遣送過來的快信、英王室的《宮廷公報》、主要的時事新聞,還有《時代》周刊、《早報》以及維也納《新自由報》諸報紙的主筆們寫就的文章。當然,他所讀的《新自由報》總是比發報日期晚兩天的。另外還要念誦的是索別斯基的莊園和企業的主管發來的每目業務電報。今天,這份工作令秘書魏格納(通常以高效率著稱的、能幹的典型)陷入了手足無措的境地,以至於結結巴巴,窘迫不堪。原本那些維也納政府高級外交宮的名號、索別斯基掌控的木材廠、煉糖廠員工的名字,他是爛熟於心的,可是今天溜出口的卻往往是錯誤的發音。魏格納甚至差點兒將英王室的《宮廷公報》忘到九霄雲外,好在索別斯基及時地提醒了他。

這時,索別斯基腦中突然閃過很久以前的一則關於在校男學生的故事。裡面講到一位極其刻板、極其凶暴的校長在一名學生面前失去了平衡,因為那孩子的目光像釘子一般,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校長褲子上的拉鎖。而索別斯基小的時候卻從不曾有過機會嘗試這種行為。他從小到大接受的是家庭教師的培養,唯有十六歲與十七歲短短兩年時間除外。那兩年他參加了為高級貴族所設立的耶穌會學院,學院坐落在維也納附近的卡爾克斯伯格。那裡的神.父們自然是穿著長及足踝的法衣。無論如何你也捕捉不著他們行走或是站立的時候,永遠只會看到他們一成不變地正襟危坐,若非在一個高高的演講台上面,就是在一張寬大的桌子後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