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
每一個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天性,有了好的,就想要更好的……傑米就是這類人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在位於中西部的家鄉小鎮中,他是那裡的王牌推銷員。不滿足於小鎮中的平靜祥和的傑米帶著他美麗的未婚妻白莉莎一起來到紐約這座大城市,期望可以開拓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
由於以前有著良好的工作記錄,傑米很快就被“拜納伍”銷售公司吸納為正式員工,並成為另一位員工泰德的搭檔,巧的是,泰德也是公司的銷售榜首。然而與傑米的天真熱情完全不同的是,泰德是一個有侵略性、滿嘴髒話又憤世嫉俗的人--他對公司給自己指派了這樣一個新手做搭檔,不滿的情緒更是溢於言表。雖然傑米的樂觀並沒有被泰德的厭世擠壓殆盡,可是他卻一次又一次地在銷售時以失敗告終,並最終明白,大城市和自己的家鄉小鎮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個偶然的機會,傑米將泰德帶回了家……第一次見面的白莉莎和泰德之間馬上產生了電光火石般的激情,很快,兩人就沉淪在這場不道德的愛欲之中不能自拔。工作方面仍然沒有半點起色的傑米漸漸認清了大城市中的現實,而泰德由於和白莉莎的情事而對傑米感到無比地愧疚,甚至通過把自己的客戶讓出來而消除一些罪惡感。問題是,泰德的銷售業績也在持續下滑--原來他是因為有過一段傷心的過去,才會將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工作上的,如今隨著與白莉莎之間的感情日益升溫,泰德已經不是太醉心於推銷了。
即使是在泰德的幫助下,傑米的銷售仍然沒有絲毫的轉機,過重的壓力讓他的精神狀態每況愈下。傑米信任泰德,可同時他也懷疑白莉莎紅杏出牆……恰逢“拜納伍”銷售公司的季度銷售出現了危機,瀕臨破產,這一切,都為這段三角關係增加了額外的壓力和緊張--爆發的臨界點正在一步一步地迫近。
演員介紹
麥可·基頓扮演的泰德,是整部影片前後變化差異最大的一個角色:從一個對什麼都懷著強烈不滿的推銷員,變成了一個很有詩意的愛情種子。導演麥可·卡里奧表示:“基頓將自己的人生態度注入到這個角色之中,使得泰德的性格出現了許多反差極大的變化。可以說,基頓在這部影片中起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雖然在開頭部分,泰德對白莉莎和傑米做出了許多可怕的事情,但隨著劇情的深入,你會對他的行為表示理解,甚至寬恕他。我喜歡這種擁有複雜性格的人,讓一個最初受人唾棄的討厭角色變得招人喜愛,更是一個有趣的過程。”製片人亞當·羅森范爾特(Adam Rosenfelt)則補充道:“基頓是一個被低估了的優秀演員,他雖然在電影工業擁有足夠的威望,可惜差了那么一點觀眾緣--我覺得這種情況源於基頓太過固執地挑選自己喜歡的劇本了。當我們把劇本拿給他看的時候,並不期望他真的會接受泰德這個角色……沒想到他在讀完劇本後,馬上與我們主動接洽,證明了這個故事確實蘊含著一些值得稱道的地方。”
可是麥可·卡里奧卻覺得,雖然影片是一部偏重於男性的作品,但選角過程中,最艱難的部分卻出現在白莉莎這個角色上:“我們需要的是一個30歲上下、觀眾對她不是特別熟悉的演員,只有這樣,白莉莎在影片中發生的所有變化才能夠是不可預期的,也只有‘未知’才能引起觀看的人的探索欲望。埃博·瓦萊特早期當模特的經歷對她詮釋這個角色時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她的獨立與白莉莎非常相似,可是最重要的是,她也具備著甜美的一面。再加上由於故事定位的原因,影片中的女性角色會相形比較薄弱,所以我們需要一股清新的氣息,不會讓白莉莎變成這裡可有可無的點綴……瓦萊特正是我們需要的那個人。”
至於傑米,麥可·卡里奧則希望他身上能夠兼具天真與成熟的雙面性,因為這個角色初來乍到抵達紐約這種大城市,自然事事都會感到很新鮮。與此同時,他已經在家鄉建立了一定的事業基礎,所以他也應該不年輕了:“傑米一定得是一個大塊頭,所以當他狂怒即將失去自我控制時,會給人一種有暴力傾向的感覺,只有這樣才會讓泰德對他是既感到抱歉,又怕他知道真相。你還能想到比布蘭登·弗萊瑟更適合這個角色的人選嗎?”
幕後製作
【關於起源】
雖然《最後一次》看似關注的是一段不道德的三角關係,其實裡面真正講述的,是一個以男性角色為主的故事,是圍繞著泰德和傑米之間的關係建立起來的,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處在一個壓力非常大、競爭非常激烈的世界--銷售業。影片的編劇兼導演麥可·卡里奧(Michael Caleo)表示他創作了這樣一個故事,是因為:“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像《格倫加里·格倫·羅斯》、《西班牙囚犯》和《冰雪暴》這種充滿了黑色幽默的影片,另外,我對於人性化的角色也比較感興趣,因為人們所體現出來的面貌,往往與他們的內心世界有著天壤之別。而且,越好、越善良的人身上,總是發生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說影片中麥可·基頓的角色泰德,他因為傷透了心,離開了自己曾經熟悉的生活,繼而變成了一個憤世嫉俗的強硬男人。然後他遇到了同事的未婚妻白莉莎,開始偷情--這些看起來非常糟糕的事,卻真實地挽救了他、改變了他。”
麥可·卡里奧一直都堅信,外表堅強的人,內心其實要更加柔弱:“將這種外在與內在的鮮明對比融入到一個老套的故事中,是我一貫的做法。可以用白莉莎和傑米這兩個角色舉例,他們都擁有著美麗、光鮮的外表,內心世界卻是腐朽的。他們生活在一所高檔的房子裡,儘量表現出和諧美滿的愛情關係,其實兩個人的感情世界都是極度空虛的。”
【新穎的性愛場面】
一般的劇本,都會對性愛的描述一筆帶過,全憑導演在拍攝的時候臨場發揮……但《最後一次》完全不是這樣,麥可·卡里奧甚至就是憑藉其中非常詳細的一組由泰德和白莉莎參與的性愛場面,而最終吸引了製片人亞當·羅森范爾特的注意的。不過卡里奧也表示,這部分也成了影片最難拍攝的場景:“對於泰德和白莉莎來說,這是一個非常難堪的處境。因為他們就在她沉睡的未婚夫旁邊做愛……在拍攝的時候,我有意將這段情節的前因後果處理得比較模糊,讓觀眾不確實發生什麼事的同時,還會為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因為傑米隨時可能會醒過來。我必須聲明的是,這部分內容的道德觀是傾斜的,間接構架出白莉莎野性十足的一面,同時還會出現一個疑問:這樣一個美女為什麼會和怎么看都很普通的傑米訂婚呢?其實在他們位於俄亥俄州的家鄉小鎮裡,傑米已經是那裡非常出類拔萃的小伙子了。”導演卡里奧整整花了兩天時間才拍完了這個特殊的場景,他盡力用所有想像得到的拍攝角度去體現它,還對熟睡中的傑米的鏡頭進行了全方位的編排。
麥可·卡里奧認為拍攝影片時,所遇到的最大挑戰還是在於劇本的複雜性上:“《最後一次》綜合了幾個類型片的特點,所以我不得不提醒每一位演員在表演的時候不能太拘泥於一種表現形式--不能太晦澀、不能太浪漫,也不能過於搞笑了,這就需要導演在拍攝的時候進行多方位的限制,過於倚重任何一個電影類型,都是不可取的。通過給電視劇《黑道家族》和《浴火群英》 (Rescue Me)做編劇的經歷,我明白了黑色幽默其實比直白的笑話更容易讓人捧腹。舉個例子,如果我們過於執著在‘搞笑’里,那么白莉莎在影片最後的那一次情感爆發,就會顯得不真實、太做作。所以,作為導演的我所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讓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能明白故事裡交替出現的複雜情感,還要保持住它們的平衡狀態,只有這樣,三個主要角色之間關係的交叉與互動,才能在支撐起整部影片的同時,又不會太空洞。”
花絮
·因為紐奧良遭受颶風的襲擊,導致拍攝的工作被迫中止……在颶風抵達的8個小時前,劇組還在紐奧良中部的大街上拍攝麥可·基頓和布蘭登·弗萊瑟開車的一組鏡頭。由於拍攝是在城市裡,所以劇組有地方警察幫助維持秩序,可是因為颶風的臨近,轉眼間所有的警察都被調走了。製片人亞當·羅森范爾特也曾懷疑過颶風警報很可能是假的,但他最終仍然決定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撤離紐奧良--正是這個重大的決定,才讓劇組避免蒙受巨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