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智慧全鑒》

《曾國藩智慧全鑒》

亂世出英雄。具有顯赫地位而又引起後人評說紛紜的曾國藩的出現再次印證了這一點。曾國藩以他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根底、老成持重的品性和非凡的才識,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掌管機樞軍政大事,十年七遷,青雲直上,連躍十級,從七品一躍而為二品大員,創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蹟。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毛澤東對曾國潘的三次評價:
第一次是25歲,1917年8月25日《致黎錦熙信》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第二次是34歲,1926年3月18日《紀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義》說:“打倒太平天國出力最多的是曾國藩,他當時是地主階級的領袖。”
第三次是77歲,1969年1月的一次談話說道:“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
曾公貌之過人處,眼作三角形,常如欲唾,而絕有光。身材僅中人,行步則極厚重,言語遲緩。文人用兵,以三人為最,一是明朝王陽明,一是清代曾國藩,一是中國毛澤東。曾國藩自己帶兵,三戰三敗,而能澄清宇內,要歸功於他的知人之能——用將則勝,自將則敗。
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
社科類一級出版單位
領導者智慧書架
曾國潘成就大事的智慧精粹
曾國潘說:“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曾國潘說:“人見其近,吾見其遠,曰高明;人見其粗,吾見其細,曰精明。”
曾國潘說:“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內容簡介

《挺經》以曾國藩為人處世、為政治軍的謀略為核心,再加上歷代名人對曾國藩的評價,選編《挺經》,並加以注釋,方便查閱。相信讀者能從此書中受到不少啟迪。

媒體評論

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13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國藩家書》。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鑑識人才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
——南懷瑾
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移時不語,見者竦然,退則記其優劣,無或爽者。
——清史稿·曾國藩傳
聖賢之所美,莫美於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
——劉邵
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身在拂逆之中,然立德、立功、立言並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爍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如斯而已,如斯而已!吾以為使曾文正公今而猶壯年,則中國必由其手獲救矣。
——梁啓超
雖不以善戰名,而能識拔賢將,規畫精嚴,……,實起事以來所未見也。
——太平天國·石連開
知人之鑑,並世無倫。
——清·李鴻章

目錄

《曾國藩胡林翼治兵語錄》目錄:
出版前言
湘軍將臣圖(48位)
第一章將才
第二章用人
第三章尚志
第四章誠實
第五章勇毅
第六章嚴明
第七章公正
第八章仁愛
第九章勤勞
第十章和輯
第十一章兵機
第十二章戰守
第十三章治心
附錄《曾胡治兵語錄》全文
《冰鑒》目錄:
卷一由眼神察知內心
一身精神,全在兩目;一身骨相,全在面部;故觀神骨,知清濁,正邪可辨。
一、辨別神的清濁
二、先清後濁
三、先濁後清
神之邪正
神之斷續
卷二從表情察知內心
久,看人精神;近,觀人情態。弱而不媚,狂而不嘩,皆能戍器;深險難近,不足與論情;卑庸可恥,不足與論事;婦人之仁,不足與
談心。
純奸能豁達者
粗蠢各半者
恆態的類別
一、恆態與時態
二、弱態
三、狂態
四、疏懶態
五、周旋態
時態的類別
一、深險難近者
二、平庸可恥者
三、婦人之仁者
卷三從為人處世考察
胸懷志向
進退有節
謙虛寬容
小善與大仁
吃虧是福
從習慣識才
一、動作習慣
二、語言習慣
三、生活習慣
卷四從言辭語音考察
聲音辨人
言語識才
一、言談識人
二、言談鑒人優
三、言談鑒人劣
四、從辯論中識人
卷五從行為動作考察
真實的肢體語言
如何識別肢體語言
一、通過姿勢識人
二、通過步態識人
三、通過握手識人
四、通過手勢識人
從面部表情中識人
一、通過眼睛識人
二、鼻子的肢體語言
三、嘴巴的肢體語言
四、下巴的肢體語言
五、頭部的肢體語言
卷六性格決定成敗
個性
一、個性的特點
二、個性的結構
三、影響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四、個性的測量
個性與人才
一、氣質
二、能力
三、意志
性格與人才
一、性格
二、領導者的理想性格
三、偉人的雙重性格
四、性格的類型
五、領導者的性格六忌
卷七適合你的,才是真正的人才
人才的標準
一、德才兼備
二、忠能避險
三、才貴中和
分清人才的層次
一、人才的五個層次
二、三種英才與三種雄才
三、誰是英雄
人才的類別
一、清節家
二、法家
三、術家
四、國體棟樑之才
五、文儒之才
六、驍雄之才
人才的特點
一、品性特徵
二、能力特徵
卷八選拔人才的誤區
識才為什麼這么難
一、耳目之誤
二、權勢的影響
三、以己觀人
四、隔行如隔山
五大錯誤
一、用有色眼光識人
二、以貌取人
三、情迷雙眼
四、疑心壞事
五、心志不分
曾國藩家書精選》目錄:
勵志篇
1.但問立志之真不真耳(與諸弟書
2.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與諸弟書)
3.苟能立志,人人可做聖賢豪傑(與諸弟書)
4.挺然特立,做第一等人物(與諸弟書)
5.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與九弟國荃書)
6.持之以恆是人生第一美德(與紀澤書)
7.須先立堅卓之志(與紀澤紀鴻書)
8.存倔強以勵志(與九弟國荃書)
9.男兒自立,須有倔強之氣(與九弟國荃書)
10.好漢打脫牙,和血吞(與九弟國荃書)
11.務須咬牙勵志(與九弟國荃書)
勸學篇
1.看書則專看一書(與諸弟書)
2.讀書有一“耐”字訣(與諸弟書)
3.讀書是為了明白事理(與諸弟書)
4.不應蠻讀蠻記(與諸弟書)
5.看書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與四弟國潢書)
6.讀書須懂得“涵泳”二字(與紀澤書)
7.認真讀《五經》、《四書》等十一種書(與紀澤書)
8.讀書一怕無恆,二怕未看明白(與紀澤書)
9.應通訓詁之學(與紀澤書)
10.論文之古雅雄奇(與紀澤書)
11.圖書分類之法(與紀澤書)
12.寫信要條理清晰(與國荃國葆書)
13.學字須用困知勉行工夫(與紀鴻書)
14.讀書要先認其貌,後觀其神(與紀澤書)
修身篇
1.進德、修業可由自己做主(與諸弟書)
2.長傲多言為凶德(與九弟國荃書)
3.戒傲戒惰(與國荃國葆書)
4.戒驕去惰(與四弟國潢書)
5.力戒自詡智識(與國荃國葆書)
6.愛惜名聲(與國荃國葆書)
7.對外間指責的自修之法(與九弟國荃書)
8.從畏慎二字痛下功夫(與九弟國荃書)
9.修身之道(與四弟國潢書)
10.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與九弟國荃書)
11.郁怒最易傷人(與九弟國荃書)
12.動氣之時要互相勸誡(與九弟國荃書)
13.在自修處求強,不在勝人處求強(與九弟國荃書)
齊家篇
1.宜注意勤、敬、和三字(與諸弟書)
2.不可干預公事(與諸弟書)
3.聞家中喜事(與諸弟書)
4.兄弟要和睦(與諸弟書)
5.以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為家教(一與四弟國潢書)
6.不願家中買田起屋(與四弟國潢書)
7.謹記家教八字(與四弟國潢書)
8.對本縣父母官的態度(與四弟國潢書)
9.嫁女不應戀母家富貴(與紀鴻書)
10.戒子弟坐轎(與四弟國潢書)
11.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與四弟國潢書)
12.不可忘寒士家風(與四弟國潢書)
13.從勤儉耕讀上做出好規模(與夫人書)
敦親篇
1.解楚善叔之困危(與祖父書)
2.恨不能接堂上大人來京居住(與父母書)
3.告九弟回家情形(與祖父書)
4.饋贈貧寒親族(與祖父書)
5.解釋饋贈各位族戚之原因(與國華國荃書)
6.關心家中大小事宜(與父母書)
7.想念堂上老人(與諸弟書)
8.為父母失眠操心(與父母書)
9.關心長輩身體(與父母書)
教子篇
1.教兒子勤儉自持(與紀鴻書)
2.教新婦作羹紡績(與紀澤書)
3.宜早起,宜有恆,宜重厚(與紀澤書)
4.戒舉止太輕(與紀澤紀鴻書)
5.言語舉止要穩重(與紀澤紀鴻書)
6.不可從軍,不必做官(與紀澤紀鴻書)
7.開闢菜園之法(與紀澤書)
8.勿忘勤儉孝弟(與紀瑞書)
9.應接湘鄉修縣誌之法(與紀澤紀鴻書)
10.不宜妄生意氣(與紀澤書)
11.去天津之前安排後事(將赴天津示二子
12.教子四條(與紀澤紀鴻書)
做人篇
1.做人要虛心(與諸弟書)
2.要做好人(與諸弟書)
3.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與諸弟書)
4.去機巧,求篤實(與九弟國荃書)
5.做人之道(與紀澤書)
6.以廉、謙、勞三字作為自概之道(與國荃國葆書)
7.做人的強弱剛柔之法(與國荃國葆書)
8.危急之時,只有自己靠得住(與九弟國荃書)
9.敢於流血裹創而戰(與九弟國荃書)
10.“花未全開月未圓”乃惜福保泰之道(與九弟國荃書)
11.如何廣大胸懷(與九弟國荃書)
12.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與九弟國荃書)
13.成名之人非享福之人(與九弟國荃書)
14.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與九弟國荃書)
養生篇
1.早起是長壽金丹(與國潢國荃書)
2.戒酒,早起,勤洗腳(與國潢國荃書)
3.以黃耆黨參熬汁可治陽虛(與四弟國潢書)
4.保養之法不在多服藥(與四弟國潢書)
5.飯後散步為養生秘訣(與紀澤書)
6.治身以不藥二字為藥(與國荃國葆書)
7.“盡其在我,聽其在天”,亦是養生之道(與紀澤書)
8.飽看山水,以養身心(與紀澤紀鴻書)
9.養生之法在順其自然(與紀澤紀鴻書)
10.養身五事(與四弟國潢書)
11.養老不在服補藥(與四弟國潢書)
師友篇
1.師友夾持,懦夫也能立志(與諸弟書)
2.現在朋友愈多(與諸弟書)
3.鄉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與諸弟書)
4.與師友交,宜常存敬畏之心(與溫弟書)
5.談友人江忠源事跡(與叔父書)
6.慚對江西紳士友朋(與九弟國荃書)
7.為子弟延師,當請嚴而有恆者(與九弟國荃書)
8.讀此信而不動心者,其人必不友(與國荃國葆書)
9.愧對朋友李元度(與國荃國葆書)
10.為李續宜家籌畫三萬金(與四弟國潢書)
人才篇
1.用紳士不比用官(與九弟國荃書)
2.將才四大特點(與九弟國荃書)
3.講求將略、品行、學術(與季弟國葆書)
4.觀人之法(與國荃國葆書)
5.留心採訪人才(與國荃國葆書)
6.天下無完全無間之人才(與國荃國葆書)
7.待降將的寬嚴之法(與九弟國荃書)
8.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與九弟國荃書)
9.善將兵者與不善將兵者(與國荃國葆書)
10.用人不率冗(與國潢國荃書)
11.獎勵、培養人才(與紀澤紀鴻書)
居官篇
1.述升官之事(與諸弟書)
2.不可占人半點便宜(與諸弟書)
3.不存做官發財之念(與諸弟書)
4.盡忠直言(與諸弟書)
5.官場軍中白黑顛倒(與諸弟書)
6.無官氣,有條理,此乃做官之本(與國荃國葆書)
7.不能為季弟請官(與九弟國荃書)
8.辭去一官半職為妙(與九弟國荃書)
9.不再辭官(與九弟國荃書)
1O.奏摺一事,須用一番工夫(與九弟國荃書)
11.為官不可得罪紳士(與國潢國荃書)
12.位太高,名太重,皆危道也(與九弟國荃書)
13.人以官為榮,我以官為苦(與四弟國潢書)
軍事篇
1.軍中要務數條(與父親大人書)
2.敵我水師之變(與諸弟書)
3.規模遠大與綜理密微不可缺一(與九弟國荃書)
4.進兵須由自己做主(與九弟國荃書)
5.最戒浪戰(與九弟國荃書)
6.戰前須詳查地勢(與九弟國荃書)
7.憑壕對擊,堅忍不出(與九弟國荃書)
8.惟有一靜字可以勝敵(與國荃國葆書)
9.約期打仗最易誤事(與九弟國荃書)
10.初扎險地與久經扎定者迥乎不同(與國荃國葆書)
11.既已帶兵,則不以多殺人為悔(與國荃國葆書)
12.相機力戰一次(與九弟國荃書)
13.制勝之道,在人不在器(與九弟國荃書)
14.多用活兵,少用呆兵(與九弟國荃書)
15.捻軍四種長技與三種短處(與九弟國荃書)
為政篇
1.大亂之世積德而愛民(與九弟國荃書)
2.北上勤王(與國荃國葆書)
3.禁止擾民(與九弟國荃書)
4.八君子輔政(與國潢國荃書)
5.保舉太濫是余亂政(與九弟國荃書)
6.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與九弟國荃書)
7.保人亦有不少為難之處(與九弟國荃書)
8.不讓外國船攪局攘功(與九弟國荃書)
9.勸沅弟不出山(與國潢國荃書)
10.勸沅弟出山(與國潢國荃書)
11.哥老會之事(與四弟國潢書)
12.湘、淮兩軍必須聯為一氣(與九弟國荃書)
13.李鴻章創機器局,為自強之本(與紀澤書)
《挺經》目錄:
第一訣人局
“挺經”二字的意思,應該就是曾國藩經常說的,天下的事,只在局外吶喊,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才有成事的可能。難怪古人常說“清談誤國”。因此“入局”就成為挺經十八訣的第一訣。
第二訣勵志
曾國藩認為,做人做事“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他本人就是在不斷地與自己的惰性(比如睡懶覺)做鬥爭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有志有恆。有志有恆的過程就是勵志的過程。要做到挺膺負責,就要有本事。要有本事,首先就得勵志。
第三訣堅忍
“好漢打掉牙和血吞”,這句話就是曾國藩的堅忍精神的真實寫照。他一生多次遭人唾罵,“無一次不和血吞之”。他自己也說:“來信每怪運氣不好,便不似好漢,惟有一字不說,咬定牙根,徐圖自強而已。”“可見天下事,果能堅忍不懈,總可有志竟成。”
第四訣剛直
惟有剛直可用,能擔當重任。曾國藩認為,男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所以男兒立志,必須有倔強之氣。鹹豐皇帝三次要他出兵,他都拒絕了,因此才有後來的湘軍,這就是他的剛直精神,敢于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
第五訣克己
第六訣篤學
第七訣愛民
第八訣識人
第九訣英才
第十訣馭下
第十一訣納言
第十二訣渾含
第十三訣治政
第十四訣整軍
第十五訣決勝
第十六訣自強
第十七訣外交
第十八訣峻法

前言

本書原名《曾胡治兵語錄》,是中國十大兵書之一,最初編成於1911年。為了方便今天的讀者閱讀,並同已經出版的各種版本相區別,本書做了以下幾項編輯工作:
一、原文精選
原文由蔡鍔和蔣介石輯錄而成,來自曾國藩、胡林翼的多種著作(另有少量左宗棠的著作)。由於原文為文言文,而且篇幅很長,今天讀起來不那么通暢易懂,因此本書選出每章中明白曉暢的數條放在正文前面,讀者可以很快了解到曾國藩、胡林翼治兵的思想精髓。
二、按語
按語概括了各章的主要思想,其中也包含了蔡鍔的治兵觀點,在每章里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湘軍人物故事 包括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荃、江忠源等很多湘軍將帥。了解他們,可以幫助讀者了解湘軍的歷史、成功秘訣、人才觀念等諸多內容。
四、領導與管理 這一部分是依據每章原文思想所做的發揮和引申,便於讀者從中學習到對今天有用的知識。當今中國耳熟能詳的管理學,其實許多是從中國古代治軍思想中發展而來的。從兵書中學管理是西方人的發明,其中不乏中國古代兵學的精髓。本書增加“領導與管理”,也許不合原書本意,但能夠給讀者一些啟發,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五、湘軍戰例 本書編寫了湘軍十一次主要戰役,其中最重要的“安慶會戰”和“金陵決戰”,篇幅最長,分為上下兩部分,輯成十三篇,按時間先後分插於全書十三章。
精彩書摘
【原典】
語云,“脫谷為糠,其髓斯存。”神之謂也。“山騫不崩,惟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古者論神,有清濁之辨。清濁易辨,邪正難辨。欲辨邪正,先觀動靜。靜若含珠。動若水發;靜若無人,動若赴的;此為澄清到底。靜若螢光,動若流水,尖巧喜淫;靜若半睡,動若鹿駭,別才而深思:一為敗器,一為隱流,均之托跡二清,不可不辨。
凡精神,抖擻處易見,斷續處難見。斷者出處斷,續者閉處續。道家所謂“收拾入門”之說,不了處看其脫略,做了處看其針線。小心者,從其做不了處看之,疏節闊目,若不經意,所謂脫略也。大膽者,從其做了處看之,慎重周密,無有苟且,所謂針線也。二者實看向內處,稍移夕卜便落情態矣,情態易見。
【意譯】
俗話說:“去掉稻穀的外殼,就是沒有內容的糠皮了,但稻穀的精髓——米。仍然存在。”這個精華,就是人內在的精神狀態。俗話又說:“山嶽表面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山嶽卻不會倒塌破碎,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岩石,不會被風吹雨打去。”這裡所說的“鎮石”,相當於支撐人體的骨骼。一個人的“神”,主要集中在兩隻眼睛裡,一個人的骨骼豐俊與否,主要體現在一張面孔上。像工、農、兵、商等類人士,既要考察他們的精神狀態,也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讀書人則主要是考察他們的“神”和“骨”。神和骨就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像巍巍立於門外的大山。打開大門,山勢自然盡收眼底。“神”和“骨”是從外表考察人物的第一要訣。
古人把神區別為清與濁兩種。清與濁是比較容易區別的,但邪與正卻不容易區分,因為邪與正都是託身於清之中的。考察一個人神的邪正,要從動靜兩種狀態入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