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遠堂六年祭》

《書遠堂六年祭》

《書遠堂六年記》描寫上世紀六十年代上海崇明島的生活。小說以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大醜(搞階級鬥爭)與大善(學雷鋒運動)並行的六年政治生活為背景,通過展示上海崇明一個老宅各種人物不同命運遭際,揭示了殘酷的階級鬥爭對人類和人性的極大摧殘;通過展示學習雷鋒運動對人們尤其孩子的心靈淨化,揭示了靈魂淨化對社會和人類發展的重要性、迫切性:通過展示小主人公全面發展的成長曆程,引發人們對當今教育界存在的唯分數論的嚴重問題深刻反思。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小說以厚實的生活積累和豐富的細節描寫見長,人物塑造鮮明生動,大都能給讀者留下較深的印象;景物描寫惜墨如金,漫溢著詩情畫意;語言質樸沉穩,因大量的方言俚語而格外精彩;小說廣泛涉及各種藝術門類,充分顯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簡介

沈飛龍,上海崇明島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日中國藝術家協會會員,上海攝影家協會會員,上海史志學會會員。作品多次在《新民晚報》、《蘇州晚報》等報紙上連載,入選上海作家作品雙年選,《外婆小記》獲全國紀實散文徵文二等獎。幼承庭訓喜愛文學藝術。

目錄

引上正文
搬到老宅
北堡鎮街
德英娘倆
自拜老師
上海之行
言而有信
捨己救人
榮譽雙刃
潑婦鬧宅
緬懷英雄
齊心合力
社會複雜
祖先功德
露天電影
接春
大年初一
食堂吃飯
一塊豆餅
患難夫妻
好人老湯
捉拿老賊
開動腦筋
拾玉米去
鼎乾好公
推車事件
開始學畫
一門三傑
修公堂屋
喜得家藏
學習篆刻
遭受委屈
大義凜然
培養個性
顯山露水
樂後生悲
進入市隊
勿做軟瓜
學吹笛子
丟下包袱
雪地救人
看望老師
春心騷動
學習雷鋒
蔡萍遊街
以命索命
投稿參展
度日如年
德芳落榜
文奇離婚
各行其道
一炮打響
美英再婚
掃地出門
隨心順意
父女夜談
鼎貞喪事
籌備個展
生活所逼
德芳猝死
文奇發痴
德彰揚名
德彪修車
知恩圖報
大破四舊
保護國寶
漏屋遭雨
潛心本分

精彩書摘

搬到老宅1960年5月,德彰爺娘要調到縣城總廠工作,讓外婆帶兄妹三個搬到書遠堂去。搬家前德彰的心裡充滿了留戀,那座天天都要幾個來回的富安橋,那個離家一里多的灰沙廟,還有好多好多的人和事,直在眼睛前頭晃。富安橋多鬧猛啊!天天早中晚三段辰光都有勿勿少少的男女老少,大人小人的呼應聲,小車子的吱呀聲,雞鴨眾生(畜生)的嘶叫聲滿耳朵管鑽。時不時還嘣出一兩句被人撞踏後的斥罵聲,是沖那些人淘滋里(人群里)鑽來竄去的小囡斥的,也有沖那些乘人多吃女人豆腐的騷男人罵的。富安橋也是富安紗廠老闆造的,毛三米寬廿幾米長,當中一塊米把闊的大鐵板能吊豎起來。每當扯著船篷的紗船過來,那個頭髮花白的小老頭便從橋東頭的看橋屋裡來到大鐵板前,從從容容地戴上手套“吱悠吱悠”地搖起鐵軲轆來。隨著鋼絲繩的一眼眼繃緊,大鐵板便一眼眼豎起。而每當帆船在飯當里經過,小老頭的身上就總有股酒香,鐵軲轆就搖得欠了點節奏,大鐵板就起得有點一跳一跳。小老頭總在帆船離橋十幾米遠就把鐵板吊直了,這時他也成了看客,看兩個小撐(船工)爬過高高的棉紗包來到船頭,各拿一根篙子一左一右地保護船身不碰上橋墩。有時船老大生活粗了,船頭直往橋墩撞去,嚇得女人小人紛紛亂叫。小撐卻勿慌勿亂,利索地把六七米長的毛竹篙子插進河底徐徐發力,等到人、篙跟船面斜成十幾度角,船頭就回到了安全的航道,橋上發出一片喝彩。還有這灰沙廟更是永遠忘不掉!大冬天那條隨路通往廟裡的河面上總是結著青骨稜稜的冰,足有半尺厚。孩子們老清早從河面上大呼小叫地聚向廟去,廟前那個大池塘是個天然的溜冰場。不時有人滑倒了,四腳朝天地滑出老老遠,場上便發出一陣鬨笑來。有時候直連撞倒好幾個,仍然只有歡笑沒有斥罵。池塘上人全都一腳釘鞋(鞋底釘有鐵釘鞋面浸過桐油的防滑雨鞋)一腳棉鞋,這是德彰發明的行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