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華書局;第1版(2009年10月1日)精裝:24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101068672
條形碼:9787101068672
商品尺寸:18.8x13x2cm
商品重量:299g
ASIN:B002U83IKE
內容簡介
《書蠹艷異錄》收錄了以下隨筆文《我本無心做“張迷”》、《唐弢早期書話》、《邵洵美一個人的雜誌畫報史》、《金性堯經歷的兩本老雜誌》、《魯迅日記中的梁得所》、《北平何挹彭藏書記》、《我們羞澀的藏書票文獻竟都出自葉氏之手》、《早期古舊書刊拍賣的記憶》等等。編輯推薦
《書蠹艷異錄》由中華書局出版。目錄
小言: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第一分
我本無心做“張迷”
唐弢早期書話
邵洵美一個人的雜誌畫報史
朱省齋與《古今》雜誌
金性堯經歷的兩本老雜誌
魯迅日記中的梁得所
北平何挹彭藏書記
我們羞澀的藏書票文獻竟都出自葉氏之手
第二分
早期古舊書刊拍賣的記憶
《域外小說集》拍賣親聞親歷記
獵書須向拍賣場
古城書價
《好文章》作者小考
我的青春閱讀史
民國《大戲考》入藏記
《宇宙風乙刊》之舊題記
《談風》雜誌裝訂小記
老樹閱人多
後記
後記
父親和母親是抗戰時在重慶認識的,倆人一辦公室。上國中時,父親給我抄了一首他在重慶寫的詩,我至今還可以背寫下來:“弱冠旅食四方游,意氣凌云為國憂。重慶妖氛悲志士,桂林風物憶名流。”父親是考進中華書局的,抗戰勝利後又是第一批被派回上海。父親後來在青海給母親的信中作了兩首五言詩,其一:“仳離經戰地,緣會聚江沱。步月縱情話,遊園聞凱歌。齟齬俱往事,眷顧自今多。此意共誰訴,低吟獨揣摩。”對“遊園聞凱歌”這一句,父親的註解是:“更是真實的情境,記得在中央公園夜遊時聽到日本投降的訊息而狂歡嗎?”喜悅從來都是短促的,生活的基調仍以悲愁為主,狂喜若癲在一生中真的屈指可數甚至就沒發生過——這樣過了一輩子的人是大多數。母親是1970年2月27日腦溢血病故的,去世的當天,我從她穿的棉猴口袋裡掏出了一小把公共汽車票,全是四分錢一張的。當時從我家住的太平橋到母親上班的六部口是四站地,超過三站就得買五分錢的票了,母親為了節省一分錢,兩頭都得有一站是走路。那天早晨上班也是如此,晚上下班前人就沒了。若是在過去,出書必是一件狂喜之事,雖不能與勝利相比,但確實有過這樣的情形——我的第一本書,還只是寄來的校樣,我當時就急急地打了無數電話,把訊息告訴能告訴的所有親朋好友。而今,我又將出這本書,而且出在老牌子的中華書局,可是我跟誰也沒說,父親也沒說。2008年11月21日於老虎尾巴
文摘
第一分我本無心做“張迷”
六十幾年前,一個聰明的男人說了一句話:“世上但凡有一句話,一件事,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二十年前,我做了一項統計工作,把家藏舊刊中老向(王向辰)和張愛玲的作品名目一一抄在本子上,老向今天仍是寂寂無名,張愛玲卻名滿天下,我的工作沒算全白乾,至少為今日的工作打了基礎。二十幾年前,台灣的超級“張迷”唐文標先生將他收集到的所有上海淪陷時期有關張愛玲的出版資料,包括張愛玲的照片,張愛玲畫的插圖、扉頁、漫畫、書籍封面,第一次發表文章的刊頭及發表過張愛玲作品的各雜誌的封面及目錄頁,匯總原樣影印,印成一冊16開本383頁厚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我對此書想念殷切,曾托台灣友人代為尋覓,被告之非正式出版物已極難尋獲,慢慢也就死了心。物極必反,心死了,機會倒來了。2003年春北京大疫,人與人直接交往的場合能避的大都避了,舊書攤舊書店自不能免,此時網路舊書交易應運而生,足不出戶,只需點擊滑鼠,出價比別人高,便可競拍到你想要的書,《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就是這么得來全不費功夫。書到手,比想像的差很多,圖片多為複印件,且複印的質量不佳,模糊,歪歪扭扭,現在任何一種攝取圖片的手段都會超過它。所謂“大全集”,其實都是全不了的,但是唐文標為此付出的精力(唐引清人詩句“赤手屠鯨千載事,白頭歸佛一生心”自況)無人可及。最近查到一條資料,在台北有“張迷”瘋狂競投此書,初始價是450元台幣,很快就飆升到5000元台幣。最後的得標價是10300元台幣。我如今所藏張愛玲作品首發刊物已不少於當年的唐文標,所以也想弄本類似大全集的書,最初知道我有這想法的是止庵先生,我們私底下有個“代號”,管這書叫“張愛玲資料小全集”。張愛玲一個人的作品發表史或即是另一個人的收藏史。這就說清楚了我要乾的這件事的框架,即,張愛玲作品的初發刊作為張愛玲“一個人的雜誌史”,“另一個人的收藏史”就是我的搜求歷程。這裡只談1949年之前的張愛玲。1949年前刊載張愛玲文字的十餘種雜誌的基本資料是:
《西風》,1936年9月-1949年5月,總出118期,主編黃嘉德、黃嘉音。
《紫羅蘭》,1943年4月-1945年3月,總出18期,主編周瘦鵑。
《雜誌》,1938年5月-1945年8月,總出15卷5期,主編先後為呂懷成、吳誠之。
《萬象》,1941年7月-1945年6月,總出4卷7期,另一期“號外”,主編先後為陳蝶衣、柯靈。
《飆》,1944年10月-1944年11月,總出2期,主編邵光定。
《天地》,1943年10月-1945年6月,總出21期,主編馮和儀(蘇青)。
《古今》,1942年3月-1944年10月,總出57期,主編朱朴。
《語林》,1944年12月-1945年6月,總出5期,主編錢公俠。
《新東方》,1940年3月-1944年12月,總出10卷6期,新東方社編輯。
《小天地》,1944年8月-1945年5月,總出5期,主編周班公。
《苦竹》,1944年10月-1945年3月,總出3期,主編胡蘭成。
《太平洋周報》,1942年1月-1944年3月,總出102期,主編方昌浩。
《春秋》,1943年8月-1949年3月,總出6卷4期,主編陳蝶衣。
《大家》,1947年4月-1947年6月,總出3期,主編唐雲旌。
張愛玲說過:“我很高興我的衣食父母不是'帝王家',而是買雜誌的大眾。”張愛玲的第一本書《傳奇》也是雜誌社幫忙出版的。
關於張愛玲,我不大樂意那些個沒完沒了的“評論派”,像評論魯迅那樣“掘地三尺”地挖出張愛玲的“創作思想根源”。我喜歡唐文標那樣的“資料派”兼而發點議論。唐文標說:“但我個人仍希望能有一天,把我手頭收集的各式各樣的、未為張愛玲先生以前結集問世的散稿圖片,全部影印出來。這件'好玩的事'雖然暫時不在遠景出版計畫之中,但總認為可以一試的。我喜歡全部影印,一方面為了存其真,這些文字未經修改的真跡;另一方面我也偏愛一些'原拓本',可能本來清朝人穿他們自己的衣服才像樣。”這么“好玩的事”,肯定屬於極少數人的偏嗜,已經有人說過“……搜尋張愛玲散逸的舊作重刊,並且在前面慎重其事,而又無限欣喜地附上一小段文字,說明尋獲經過”這樣調諷的話。“張迷”中有多少喜歡“原拓本”的愛好者,不好說,反正邵迎建先生這樣的超級“張迷''也承認:“我雖然以張愛玲為題寫出了碩士論文,但在資料方面並沒有什麼突破,所以在北京查資料時,也只注意大學和研究機關的最新論文,沒有在找老雜誌方面下功夫。”
我是一個雜誌癖者,二十年前開始如痴如狂地搜求1949年前之舊雜誌,那時候並不知道張愛玲如何了不得,只是因為淪陷時期京滬兩地所出雜誌皆在網羅目標之內,倒是“無心插柳,,地搜獲到不少首刊有張愛玲作品的原版雜誌,等到有目的地找尋張愛玲的初發刊時,卻極少有所得了,偶有所獲,價錢亦辣手摧花,跡近乘人之危。《紫羅蘭》本來就一鴛蝴派小雜誌,只因有了張愛玲的《沉香屑:第一爐香》而名聲大噪。我曾於北京西單一舊書店見一全份(18期)《紫》刊,標價竟達6000元,我是此店的老主顧,可享八折待遇,八折的話是4800元,還是貴。在“為了張愛玲而下狠心買”與“嫌這兩爐香太貴而不買”之間猶猶豫豫過了好幾年,地處燈紅酒綠鬧市區的這家舊書店的《紫》刊倒還未售出(於此可知,為了張愛玲而赴湯蹈火如我者,沒有),但價錢又調高至9000元,哀莫大於心死,徹底與《紫羅蘭》告別吧。整份《紫羅蘭》買不起(這就是我的不是了——凡有張愛玲文字的雜誌必求整套無闕不可),還有一路可走,《沉香屑》於《紫》刊2至6期連載,周瘦鵑大發“深喜之”感慨的“寫在紫羅蘭前頭”在第2期(還沒有哪一位編輯像周瘦鵑這樣為無名的張愛玲說了這么多美好的話。柯靈的好話是事過境遷以後說的)。搜羅到這幾期的《紫》刊,也該算收齊了張愛玲的《沉香屑》。思路為之一變,機會隨之而來,我只用了前述價格的八分之一就圓了沉香夢。收書之日,我寫了一張紙條夾在第2期的《紫羅蘭》里——“含混著上海里弄閣樓霉潮氣味的紫羅蘭已全無一點花的芬芳”。
某年於古舊書刊拍賣會上以495元拍得《新世紀》雜誌1至4期全份(1945年4月-1945年7月,上海新世紀月刊社),創刊號“編輯室雜談”云:“張愛玲小姐的文童早已膾衾人口,本期因發稿時間關係,來不及送來,下期想必能撥冗為本刊撰稿的。”看到這,當下心中大喜,趕忙翻檢後三期,可從未聽說張愛玲在《新世紀》上寫過東西呀,說不定能發現一佚文呢。忙乎了一陣,一篇篇細查,哪裡有張小姐半個字的蹤影。張愛玲當年炙手可熱,想邀她的稿的大有人在,但張愛玲絕非有求必應,——哪怕用一篇不成樣的文字搪塞一下,所以《新世紀》終於讓我失望。張愛玲只紅了兩三年,那兩三年的光景她的文字也只集中在上海灘,至多南京有那么幾篇,北方淪陷區的刊物至今未發現張愛玲的一字一句。近年甚囂塵上的所謂“南玲北梅”,只是後人的憑空想像(可悲的是,當事人之一競欣欣然接受了這項榮冠,並作出了《“北梅”寫給“南玲”的話》這樣的文章)。當年占領者實施“南北治”,由京滬兩個小書店(“馬德增書店”只是東安市場舊書鋪里的一家小書鋪,而所謂“宇宙風書店”,上海當時就沒這家書店)聯合發起評選“誰是最受歡迎的女作家”活動,殊不可信。
翻查舊雜誌比翻舊報紙容易得多,如初刊《銀宮就學記》的《太平洋周報》(發表時,錯印為“銀宮求學記”),似只有陳子善先生提過一句,連專業人士也不知道上海那時還有這么個雜誌。政論性時事性雜誌往往不被重視,而這些雜誌設定的文藝欄目往往隱藏著你百覓不獲的名作家的佚作。我買《太平洋周報》時,心裡已先有了尋找張愛玲文字的念頭。當時在報國寺內一書攤見到一沓《太平洋周報》,乃淪陷時期上海所出雜誌,第六感覺裡面可能有張的文章,現場不能翻得太細,以免被賣家窺去了心思,略一議價,全份買下。回家燈下細細翻查,果然被我翻出張愛玲所作《銀宮就學記》,代價不菲,心疼錢花多了,五十幾期只此一篇有老張。
最早入藏的是《萬象》。舊書店櫃檯里捆好的一捆,每冊書頂部都刷著紅色,防霉還是防蟲?專業術語稱之為“色邊”。彼時我正熱衷搜羅這種開本小巧玲瓏的海派都市風雜誌,見到《萬象》當然十分中意。請求了好幾回,人家不賣給我,說是給山東某圖書館留的。後來那家圖書館很久不來取貨,舊書店管事的見我實在心誠,終於做主賣給我了,價850元,完整的一套,還帶著那冊莫名其妙的“萬象號外”。以後《萬象》的行情逐年看漲,見到最貴的一次是標價7萬元,還是合訂本,不像我存的那套是未曾切邊的散冊,但是也賣出去了,這可不是禮品書那樣的高定價低折扣。據店員講是4萬元賣給海外,這種雜誌沒有限制出境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