榖梁傳
榖梁傳是《榖梁春秋》的簡稱,它是一部對《春秋》的註解。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這部書的內容口頭傳給榖梁赤,榖梁赤將它寫成書記錄下來,但實際上這部書的口頭傳說雖然早已有了,但其成書時間是在漢朝。
榖梁傳的書寫方式是問答式,用這個方式來註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從戰國時期到漢朝的演變的重要文獻。
由於《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於簡約,給後人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表
現《春秋》經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為其著文詮釋,以補原書之不足。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漢代傳注《春秋》的有5傳。後來《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亡佚,
只有《左氏傳》、《公羊傳》、《榖梁傳》流傳至今,被稱為“《春秋》三傳”。
《榖梁傳》亦稱《春秋榖梁傳》、《榖梁春秋》,為儒家經典之一。起於魯隱公元
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國時魯
人穀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范寧
撰《春秋榖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勛作《春秋榖梁傳疏》,清朝鐘文烝所撰《榖梁補註》
為清代學者註解《榖梁傳》的較好注本
《榖梁傳》則著重宣揚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重禮義教化和宗法情誼,為緩和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穩定封建統治的長遠利益服務,因而也受到統治階級的極大重視。它是我們研究秦漢間及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中國古籍全錄
《穀梁》在戰國時一直是口耳相傳的。據唐朝人的說法,最初傳授《榖梁傳》的,是一個名叫榖梁俶的人,他一名赤,字元始,說是曾受經於孔子的弟子子夏。但據後人考證,《榖梁傳》中曾引“榖梁子曰”,竟然自己稱引自己,書中還有引用公羊子的話並加以辯駁的情況,因此有人認為成為要較《公羊傳》為晚。但究竟如何,暫時無可靠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