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 陸游
詩詞正文
方塘盎盎帶泥渾,遠草青青沒燒痕。
只道雨晴春晝永,歸時不覺已黃昏。
詩歌賞析
《春日雜興》共有十二首,是陸游84歲時所作,這裡所選的是其中的第四首。此詩末有原註:“聞有流移人到城中。”“流移人”即詩中的“流民”。可見,此詩系詩人有感而發,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諷諭之意。
開篇兩句從“流民”的被、食兩方面下筆,突出“饑寒”二字,取材精當。“絮衾”:棉被。“禺中”:通“隅中”,將近中午。“直”:通“值”,價值。首句寫“流民”在夜裡燒柴取暖,其實是寫其“寒”。他們在夜裡睡覺時用以禦寒的是“絮衾”,在“春日”(當為早春之際),還“夜夜”燒柴取暖,可見“絮衾”之薄、禦寒效果之差,也可見他們是無屋可臥而流宿野外。否則,又哪裡用得上“夜夜”以“燃薪”來“暖絮衾”?這裡,僅以“夜夜燃薪暖絮衾”一個素材就將“流民”之“寒”形象地顯現了出來,可見其取材之精當。
次句言“流民”在近中午之時吃一頓飯價值千金,極言其食之昂貴,其實是寫其“飢”。試想,“一飯直千金”,身為難民,又怎能頓頓吃得上呢?那自然是吃了上頓沒下頓,飽一頓餓一頓。詩人以“一飯直千金”一個素材反映“流民”之“飢”,以一當十,不能說取材不精當。開篇兩句,如此著墨,也就將難民饑寒交迫的生活逼真地反映了出來,並使人不禁要問:“是誰造成了這些令人寒心的景象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這是詩中的“潛台詞”,也顯示出詩人寫作技藝的高超。
詩的後兩句由眼前之景象引發出詩人的感慨。“野老”:在野的老人,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民間老人”,當時詩人已致仕(退休),不在朝廷,故云。“流民”:逃難的平民百姓。“動心”:此處指痛心。唐代詩人韋應物有“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的詩句,既對流亡的平民百姓予以同情,又對自己為官無法解除平民百姓的痛苦卻享受俸祿而自責。陸游的這兩句詩言自己已致仕(退休)在家,即身為“野老”,已無為官之責任,但看到路邊流亡的平民百姓也為之而痛心,詩意比韋應物的詩句進了一層。因此,南宋詩人劉克莊這樣評論道:“韋蘇州詩云:‘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太守能為此言鮮矣。若放翁云:‘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退士能為此言,尤未之見也。”陸游身為“退士”、“野老”,仍能寫出體恤民生疾苦的詩來,箇中原因:一是因為他具有愛國愛民的思想,且至死不渝,所以,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范仲淹《岳陽樓記》語),都能憂國憂民。二是他老年退隱江湖,生活也頗為艱苦,其《歲暮貧甚戲書》一詩就具體地描繪了其老年體衰食粗衣破的境況:“曲身得火才微直,槁面持杯只暫朱。食案闌乾堆苜蓿,褐衣顛倒著天吳”,這也使得他有機會與平民百姓近距離接觸,了解其喜怒哀樂,故能為之著想,並為其悲慘遭遇而感到痛心。
總而言之,這首詩,取材精當,以一當十;即景抒情,情真意切;諷諭時事,巧妙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