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潘雨廷先生的著作是二十世紀中華易學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書由張文江根據潘夫人金德儀女士保存的遺稿整理而成。全書分為《易與佛教》與《易與老莊》兩部分,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對深入理解佛道兩家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線索。
內容簡介
《易與佛教》共十四篇文稿,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易》與印度佛教,分別論述《易》與《華嚴》、《維摩詰》、《觀無量壽》、唯識等大乘經論以及與原始佛教的關係。後半部分為《易》與中國佛教,分別論述《易》與中國佛教主要流派禪宗、密宗、淨宗核心思想的關係。
《易與老莊》也分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為《易》與老子,包括五篇論文,分別介紹易學、道教和老子其人其書的關係,並介紹歷代((老子》注釋中的哲理和養生思想。後半部分《易》與莊子,包括兩篇書稿、兩篇論文。書稿《莊子析文》逐篇論述《莊子》三十三篇的要義;《莊子人名釋義》論述《莊子》書中人名所對應的史實和易象。論文《論<莊子>的內七篇》說明內七篇和三才之道的相應關係;《論莊子的思想結構》說明莊子的整體思想。
作者簡介
潘雨廷,著名道教學者,易學專家,上海人,1925年3月26日生,別號觀玩客。1949年畢業於聖約翰大學教育系。後師從周孝懷、熊十力等潛心研究中國傳統文化,70年代初,開始從事道教文化研究,對道教史學及易學有很深造詣。1978年受聘入華東師範大學講授易學,任古籍研究所教授和哲學研究室主任,1985年後擔任上海市道教協會副會長,1987年任該輿協會道教文化研究室主任,1988年兼任《上海道教》主編,並擔任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宗教學會理事。1991年12月24日在上海逝世。一生撰寫了大量道教史和道教文化等方面的論著。治易40年,既繼承了傳統的象數理論,又發展了象數學義理,代表著有《周易終始》、《周易集解》、《易學史論文集》、《周易參同契考證》等。
目錄
《易》與《華嚴》3
引言3
《易》貫《華嚴》頌4
河圖與《華嚴》十方五十三參6
洛書與《華嚴》九會七處22
普賢行願顯微35
《易》與《維摩詰經》39
《易》與《觀無量壽佛經》49
《易》與《圓覺經》52
《易》與唯識56
(附]唯識三十頌72
論大乘佛教75
論十四無記78
論初期佛教與吾國思想的相互影響80
論宋易與禪宗93
論曹洞宗的《寶鏡三昧》與五位君臣98
論臨濟宗的四賓主與四照用103
論《周易》四百五十節文獻與密宗的三密105
論佛教之顯密與易象112
略論淨土宗及六字佛號115
論李通玄的思想在明代1l6
易與老莊
《道藏》中所收《老子》注本提要121
論《德道經》的“執今之道”159
《史記-老子列傳》疏釋166
論《黃帝內經》與《老》《莊》171
體老觀門175
莊子析文177
自序177
卷一 內篇析文(凡七)178
卷二外篇析文(凡十五)199
卷三雜篇析文(凡十一)225
跋249
莊子觀刃251
前言251
《易》與《逍遙遊》251
《易》與《齊物論》253
《人間世》與人論254
無用觀刃256
無情觀刃257
莊子與接輿258
讀憨山《莊子內篇注》260
鯤鵬與倏忽262
論言與轂音263
論天刑與遁天之形263
滄浪與迷陽265
黃帝與孫休266
內七篇總論267
內七篇與三才之道268
魚樂觀刃270
夢蝶觀刃271
“葆光”釋義272
莊子人名釋義274
淪《莊子》內七篇305
淪莊子的思想結構309
附錄:《內經》七篇大論述義314
自序314
一、天元紀大論述義315
二、五運行大論述義320
三、六微旨大論述義329
四、氣交變大論述義333
五、五常政大論述義338
六、六元正紀大論述義352
七、至真要大論述義361
初步結論370
後記張文江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