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承擔的“十五”期間“211工程”和“十一五”期間“985項目”新聞傳播學案例庫的一個子項目,是從已經完成的評論案例中選編出的一部分,其中一些案例已在實際教學中被使用。新聞評論是新聞體裁中重要的一類,它表達了人們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和由新聞引發的對各類社會問題的思考。一篇好的新聞評論,既反映作者認識問題的能力、把握新聞的素質,也反映其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有效率地表達觀點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應該具備的,也應當是現代公民素質的一部分。
新聞評論教學有著很強的實踐性。長期以來的寫作實踐和豐厚的經驗總結、理論歸納,以及大量的作品賞析,雖然為人們理解和掌握新聞評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卻一直沒有形成更為貼近教學進程的、理念與經驗緊密結合的評論寫作和編輯訓練模式。這樣一種訓練模式,今天看來,應該就是一個案例系統,或者說,是一個系統化的案例庫。近年來,國內迅猛發展的新聞評論、更開放的評論環境、更多的言論版和更多公共議題的媒體論爭,豐富了新聞評論的經驗,拓展了觀察和研究新聞評論的深度和廣度。這是今天編寫新聞評論案例庫的優越條件。
本書一方面著眼於新聞評論思維、寫作訓練的基本案例,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具-體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背景展示;另一方面,則圍繞當前新聞評論一線的組織、策劃和典型作品,通過訪談、分析和附錄文獻等形式,把學習者帶入不同媒體的新聞評論編輯、製作過程之中,使其直接領略一線新聞評論工作者所面對的情境、他們的思考以及業務操作的規律。
目錄
第一章新聞評論的形式與思維特徵第一節新聞評論的形式特徵
案例1—1雜文與新聞評論的對比:議論官員的三篇作品
案例1—2直面新聞做判斷
第二節新聞評論的思維方式
案例1—3直覺.聯想與邏輯:關於抵制惡俗網絡歌曲的評論
案例1—4辯證與邏輯:關於維吉尼亞校園槍擊案的評論
第二章新聞評論的選題
第一節個人寫作選題思考
案例2—1郭光東是怎么想到“國旗為誰而降”的?
第二節欄目選題思維
案例2—2“人民時評”的“中觀”選題
前言
案例教材在法學、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社會科學的教學中早已普遍使用,但在新聞傳播教學中卻套用不多。到目前為止,除了西方學者撰寫的少數幾本新聞法規案例教材之外,大多數專業課程都還缺乏支撐案例教學的適用教材。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正式啟動“十五”期間“211工程”的子項目“新聞傳播學案例庫建設”,率先開始了對新聞傳播學科中所有專業領域的案例開發研製工作,希望以此帶動新聞傳播學科的案例教材建設和案例教學法的推廣,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精彩書摘
“當一個結論所依賴的前提並不和它的結論有關聯,因此也就不能夠建立起結論的真的時候,這個論證就犯有某種不相干謬誤。”①這是邏輯謬誤中的一大類,具有各種特殊表現形式,比如訴諸情感的謬誤、訴諸權威的謬誤,但最基本的特徵是前提與論題不相干。這類在新聞評論中出現得也最多,反映了人們普遍的思維錯誤和表達錯誤。在這篇學生習作中,“如果個人都能造汽車,那么我們國家還生產不出一流的汽車嗎?”似乎是那位造出了一輛汽車的農民劉聲說的話,也是作者立論的一個基礎,論證的一個論據。但是,這句話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判斷;而那位農民成功製造出一輛汽車的事實,也與本篇文章的論題不相關。因為,個人造車的個別現象,不能作為“國家造出一流汽車”的論據。這是因為,兩者的標準完全不同。個人造車,技術上不可能是“一流”的;規模上也不可能達到滿足社會需求。論證國家能夠造出一流汽車,需要的是另外一些論據,比如國家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生產規模與市場條件,等等。
此外,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農民造車”在本篇中與其說是被當作一種事實的論據,不如說是被當作一種“精神”的論據。因為在作者看來,我們國家如今自己造不出一流的汽車,恰恰缺乏的是一種(像這個農民那樣的)精神。然而,正是因為作者把農民造車這個事實強調為一種精神,也就使其成為一種弱的論證。請看文中對應著的這些話:“這讓我不禁想起‘大躍進’時那些豪言壯語”、“那些看似天真卻豪氣沖天的口號和精神,那些‘超英趕美’、時不我待的民族憂患意識和建設決心”——這些話之所以弱化了論證而不是強化了論證,是因為“大躍進”時那些“超英趕美”的豪言壯語,恰恰是那樣一個時代工農業冒進失敗的象徵,恰恰是歷史的教訓,而不是經驗,因此,難以作為正面的論據進行論證。作者把當代農民造車的事實——無論這種事實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與“大躍進”牽扯在一起,既不足以在一篇評論中論證“大躍進”的正確,也恰恰會使讀者對本文要論證的觀點產生消極的印象。
當然,作者如果認為當年“大躍進”的精神還是有積極意義的,在當代還是應該發揚的,那么,他等於又提出了一個有爭議性的論點,這個論點,同樣需要論證——那等於得另寫一篇文章才能完成的了。這裡也可以看出,在評論中不應該以一個隱含的、有爭議性的論點作為立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