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新概念經濟管理類系列教材:國際金融》

《新世紀新概念經濟管理類系列教材: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在充分吸收我國市場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取得的新成果、新經驗的同時,積極借鑑國外先進的、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力求從全球化的高度把握現代經濟管理學科的最新成就和特點。

基本信息

目錄

第1篇國際金融基礎
第1章國際收支
1.1國際收支概念與國際收支平衡表
1.2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失衡
1.3國際收支的調節
1.4國際收支的主要理論
第2章外匯與匯率
2.1外匯概述
2.2匯率的標示與種類
2.3匯率的決定與變動
2.4匯率決定理論
第3章國際金融市場
3.1國際金融市場概述
3.2國際金融市場的構成
3.3歐洲貨幣市場
第4章國際資本流動
4.1國際資本流動概述
4.2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與控制
4.3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債務危機
4.4國際資本流動與貨幣危機
4.5我國利用外資的管理
第2篇國際金融實務
第5章外匯交易
5.1外匯交易概述
5.2傳統的外匯交易
5.3外匯衍生交易
第6章外匯風險及其管理
6.1外匯風險概述
6.2外匯風險的影響因素
6.3外匯風險管理方法
第7章國際結算
7.1國際結算的信用工具
7.2國際結算的主要方式
7.3國際銀行間資金劃撥
第8章國際融資
8.1短期國際融資
8.2中長期國際融資
8.3國際租賃與項目融資
8.4國際銀行貸款
第3篇國際金融政策與制度
第9章匯率制度與外匯管制
9.1匯率制度的主要形式
9.2匯率制度的選擇
9.3外匯管制
9.4人民幣自由兌換
第10章國際儲備
10.1國際儲備的性質
10.2國際儲備管理
10.3我國的國際儲備管理
第11章國際貨幣制度
11.1國際貨幣制度概述
11.2國際金本位制
11.3布雷頓森林體系
11.4牙買加體系
11.5區域性貨幣體系
11.6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與發展趨勢
第12章國際金融機構
12.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2.2世界銀行集團
12.3區域性的國際金融機構

前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市場經濟日益完善。企業要參與國際競爭,當務之急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就對經濟管理人才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國際競爭的加劇對經濟管理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其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而且更強調入才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與世界對話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和現實需求下,經濟管理類教材作為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重要資源和條件,必須進行從形式到內容的全面改革。作為長期從事高校經濟管理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我們一直密切關注這項改革的進程,同時也感到有責任和義務在這方面有所作為。
基於上述考慮,經過充分論證,我們組織力量編寫了一套選題角度新、實用性強、融理論和案例於一體而又為教學所急需的經濟管理類系列教材。在作者隊伍的選擇上,我們堅持以第一線從事本專業、本學科教學工作且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中青年教師為主。在教材的內容選擇和體例安排上,確定了三項基本原則:(1)內容上求新。儘量吸收本學科新的較成熟的研究成果,介紹實踐中成功的新理論、新做法。(2)強調開放性。在充分吸收我國市場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取得的新成果、新經驗的同時,積極借鑑國外先進的、有價值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力求從全球化的高度把握現代經濟管理學科的最新成就和特點。(3)突出案例教學。為適應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的需要,我們加大了教材中案例分析的分量,同時編寫了幾本專門的案例教材。

精彩書摘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重點強調了以下三點:
(1)市場預期在貨幣危機中的作用。當市場預期貨幣匯率貶值時,該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就會出現,政府為維護匯率的穩定不斷地提高利率水平,直至最終放棄固定匯率制,形成貨幣危機。貶值預期的出現,又與經濟基本因素無關,一旦出現,預期會不斷加強,並引發投機使預期得以實現,因此,這種貨幣危機又被稱為“預期自我實現型貨幣危機”。
(2)貨幣危機的發生過程同時也是投機者與政府之間的博弈過程。不僅投機者是否對貨幣發動衝擊以及衝擊到什麼程度,是投機者對衝擊行為進行成本-收益權衡的結果,而且政府為抵禦投機對利率政策的採用也要進行成本-收益分析,其中利率水平的高低是政府決定是否放棄固定匯率制的中心變數。
(3)防範貨幣危機的主要政策措施是提高政府政策的可信度。可信度越高,貨幣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小。
3.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三代貨幣危機理論主要是針對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所做的各種解釋的統稱,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三種:
(1)道德風險論。道德風險論最初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存貸款危機的研究文獻中。它認為在金融危機中,道德風險表現為政府對存款者所做的擔保(無論是明顯的還是隱含的)促使金融機構進行高風險的投資,從而產生巨額的呆壞賬,引發公眾的信心危機和金融機構的償付力危機,最終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羅納德·麥金農和保羅·克魯格曼是持這種觀點的重要代表。
麥金農和克魯格曼等人持此觀點對亞洲金融危機進行解釋。他們認為,在亞洲國家中,政府與金融機構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包括資金上的、業務上的和人事關係上的,這些關係的存在實質上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擔保,同時向金融機構和公眾提供了一個信息,即金融機構一旦遇到危機,政府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金融機構偏好具有較高預期回報率,同時具有高風險的投資活動,導致投資行為扭曲,呆壞賬比例上升;另一方面,人們仍放心地將自己的資金存在這些金融機構,進一步激發了金融機構的過度借貸,推動資產價格迅速上漲,金融泡沫不斷膨脹。當金融泡沫膨脹到一定的程度時,金融機構的財務狀況就引起了人們的警覺,金融恐慌出現並逐步加劇,這時任何不利的偶發事件出現,都會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資產價格下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