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導未來》

《文化引導未來》

《文化引導未來》是《經濟革命還是文化復興》的姊妹篇。如果說《經濟革命還是文化復興》只是作者對未來社會的一個大膽的構想,那么《文化引導未來》一書則著重對這種構想進行了詳細的理論描述和論證。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叢書名: 現代社會學文庫·譯著系列

《文化引導未來》文化引導未來

作者: (加)謝弗 著,許春山,朱邦俊
出 版 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 241000
版次: 1
頁數: 289
印刷時間: 2008/04/01
開本: 20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306356
包裝: 平裝

編輯推薦

文化”確實是“未來的燈塔”,這一新範式為我們探尋未來之路提供了充滿藝術活力和文化的新理解。此書是政治界、教育界和商界精英人士的必讀書目。我們需要了解全部的文化環境,從而認識到在未來的人類延續中文化起著怎樣重要的作用。此書很值得大力推薦。
——Walter Pitman,加拿大教育學家

D保羅·謝弗,加拿大世界文化項目工程主任,他向全世界呼籲要關注文化的概念。他從人類學、哲學、美學和歷史學等多個領域對文化進行了回顧。他渴望在未來能用一種整體和綜合的視角來糾正人類的偏差——分裂、不平等和過度發展。他採用“文化”這一邏輯,為我們個人、團體、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生活都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James Peacock,美國人類學學會主席

內容簡介

本書的基本觀點是:文化將在未來全球發展和人類事務中扮演中心角色,它不僅對個人和機構發展,而且對社團、地區、國家和國際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目錄列表

序言
1文化的中心性
 全球性的轉變
 尋求新的世界體系
 文化:未來的鑰匙
2作為概念的文化
 定義文化的不同方法
 文化的歷史演進
 文化的整體概念
 文化的整體定義
 作為一個學科的文化
3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整體性
 文化的因果性
 文化的價值性
 文化的認同性
 文化的衝突性
 文化的批判性
 文化的觀察性
 文化的創造性
 文化的權力性
 未來的挑戰
4作為現實的文化
 文化的性質
 文化知識
 文化的發展
 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5文化的歷史解釋
 歷史解釋的力量
 歷史的經濟解釋
 歷史的文化解釋
 歷史的文化解釋的使用和濫用
6文化的個性
 文化個性的內涵
 文化個性的概念
 文化個性的特徵
 文化個性的培養
 文化個性的行為
7社區的文化發展
 社區的重要性
 作為文化整體的社區
 社區的文化景色
 社區的文化管理
8文化國家
 國家的構想
 文化國家的特點
 文化國家的組成成分
 文化國家的管理
9國際文化關係
 人類大家庭
 人類的文化遺產
 國際關係的轉變
 世界文化的聯合體
10文化發展和文化政策的藝術
 文化發展的本質
 文化政策的機制
 文化發展和政策的傳統
 文化發展和政策的里程碑
 文化發展和政策的將來方向
11走向文化時代
附錄一:許可和致謝
附錄二:參考讀物

精彩書摘

1. 文化的中心性
文化,無論我們怎樣給它下定義,都是我們所做的和所想的每件事物的中心。文化是我們所做的事以及我們為什麼做這件事的理由,是我們希冀的結果和我們為什麼這樣想像它,是我們所感知的東西和我們如何表達它,是我們怎樣生活和我們以什麼方式面對死亡。文化是我們的環境和我們適應環境的方式,文化是我們已經創造的世界和仍在創造的世界,文化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促使我們改變世界的動力。文化是我們了解自己和相互了解的方式,文化是我們的個人關係網,文化是使我們能在社會和國家內生活在一起的圖象和抽象。文化是我們生活的要素。
 ——伯納德·奧斯特利(BernardOstry)
世界的文化面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由於數不盡的交往,由於政治、經濟、環境、教育、技術、社會和藝術的變化,不僅世界正經受改變,而且文化和各種文化形態也迅速成為個人、機構、社團、國家和國際事務中的強有力的力量。
在所發生的一切變化中,沒有一種變化能比從被動地對待文化向積極地對待文化的轉變更為重要。二十年前,人們被動地對待文化,而且極大地忽視文化。今天,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實際上都通過許多措施來促進文化,從通過立法來保護歷史遺產到執行種種規劃、計畫和政策來引導文化發展和增加公民參與文化生活。由於文化過去通常被看成是變化的結果,所以它也是一種人類幾乎不能或者完全無法控制的活動,現在文化越來越被看成是變化的原因,所以它也是一種人類必須大力控制的活動。這樣一來,就能更多地意識到文化擁有的強大力量,更有意地、自覺地和系統地對待文化。
要想充分理解文化和各種文化形態注定會對今後的世界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現狀的估量和正確地詮釋它的能力。錯誤地解讀當前情況會對未來造成不利的後果。

全球性的轉變
毫無疑問,政治發展對當前形勢有可感知的影響。自由主義、民主、保守主義和獨立所鼓吹的力量不僅越來越自由地傳遍世界,而且正對各國產生深遠的影響。由於這些變化,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在政治意識形態、憲法制定、官僚政治實踐、政府結構或地理邊界等方面不經歷基本轉變的。
經濟變革是與政治變革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與向保守主義、資本主義、民主和自由貿易的轉變相隨而來的是更突出私營部門和市場,強調商業投機,財富和權力集中在更少數人的手中,世界則分割成更大的貿易集團。儘管一些國家在應付這些變革中比其他一些國家更為幸運,但是只有極少數國家得以成功地避免由於生產、分配和消費方法的根本改變所造成的後果,避免由於改變就業、收入和開支的方式,課稅和公眾債務急劇上升以及通貨膨脹所造成的後果。顯然,世界上一種新的經濟現實正在占據支配地位——這種現實表明連續增長和擴大的日子已經結束,而調整、節儉、節約的日子已經來到。我們只消看一下福利受益人的清單、食品庫開支的激增、失業和大材小用的範圍不斷擴大,就能證實這點。
政治和經濟實踐中的這些轉變是與無數環境變化相吻合的。儘管環境保護運動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但顯然新的生態意識正在席捲世界。不僅是世界的自然資源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被消耗和污染,而且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需要一套新的環境政策和實踐來保護全球脆弱的生態系統。
在人口迅速增長和人滿為患的世界中,人們不得不強制採取新的環境政策和實踐。即使是最樂觀的預測也表明:日益增長的人數——特別是當這一人數會加劇可耕地的萎縮以及世界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資源的耗盡時——被證明是所有挑戰中最緊迫的挑戰之一。
就純空間意義來說,雖然城市化可以提供暫時緩解擁擠,這主要是通過允許以垂直膨脹來應付水平膨脹以及通過將越來越多的人壓縮在同一物理空間內來緩解的,但這樣做花費的代價極高,是以增加噪聲量、空氣污染量、水污染量和交通污染量為代價的,這就更難維持為健康和持續生存所需的社會的、娛樂的、人性的和醫療的福利施設的水準。
低估通信和技術的發展正在對此情況的影響是愚蠢的。計算機正在改變世界各地的經濟實踐、工業實踐和商業實踐,而基因工程、生物技術、大眾媒體、電子高速公路、網際網路、網站和通信工業的迅速成長,正使世界各地人的生活方式發生一場革命。
技術顯然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技術為人們開闢了存儲、檢索和利用人類每一活動領域中的知識、信息和想法的巨大機會;另一方面,技術又難以應付一個著重技術和媒體主宰的世界的需求和支配。戰爭、貧困、饑饉、對人權的踐踏和政治腐敗等種種不公正現象永遠是人們難以接受的,當這些現象每時每刻都在全世界範圍內發生時,人們就更難以接受了。很明顯,世界各地的人民需要有巨大的心理穩定性和感情上的堅忍不拔來應付如此深刻和緊密相關的變化。
所有的社會變化和人口統計變化都是伴隨著政治、經濟、環境和技術的變化。大多數國家的人口在性別關係和男女平等概念方面發生根本變化的同時,在性質方面變得越來越具有多種文化性和多元性。儘管在性別關係和男女平等方面還有許多工作有待完成,但幸運的是老的方法和技術正讓位於新的模式和可能性。
伴隨這些變化,為減少前所未有的和無法預測的社會的和人口統計變化的影響而制定的許多傳統預防措施和扶持機構也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儘管過去可以通過家庭、教堂、寺廟、清真寺、猶太教會堂、社區和街坊來減輕經濟的、技術的、政治的、人口統計的、環境的和社會失調的明顯影響,但是今天看來這樣做是越來越不可能了。
必須提及一個最新進展,因為它對世界形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就是人們正在對全球化的反應,而全球化可以從出現越來越大的貿易集團,建立經濟和政治超級大國以及金融、公司和技術力量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看出。毫無疑問,全球化的變化對世界各地人民產生了迷失方向的影響,表現在對抗運動的數量上,這些對抗運動旨在增強人民的維權意識和控制影響他們生活的決策過程。無論是尋求主權、獨立和自治,還是街坊、社區和地區利益的重新表面化,結果差不多都是一樣的。全球化受到的壓力越大,捲入的人就越多,而採取的旨在對他們的命運和生活取得更大自主權的對抗措施也就越多。
如果諸如此類的變化和進展僅限於社會或世界的極小一部分,則這些變化和進展就可以被看做是未來需要認真對付的力量而很容易地加以消除。然而,當所有這些各類變化發生在政治、經濟、環境、通信、技術和人口統計事務中時,全球化和地方化同時並存並相互疊加,從而描繪了一個處於文化轉變重要狀態的世界。這個世界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當代變化的動態性以及變化的極端流動性、複雜性和相互獨立性。事件以閃電般的速度發生,而且相互有牢固的關聯。
在這些情況下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越來越多居住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歐洲的人感到困惑和摸不著頭腦。並不是因為所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進展都是負面的,事實上,其中許多變化和進展,像對種族和男女平等的探求和拯救環境的運動,都完全是正面的。因為它們以如此加速的速度累加,以閃電般的速度發生,而且在範圍、規模和影響上又如此龐大,以致世界各地的人們難以應付它們。
在所有這些的背後是一大堆地方問題、地區問題、國家問題和國際問題,這些問題看來要向傳統的解決辦法、體制和結構提出挑戰。無論是人口增長、貧窮、經濟困境、環境危機、疾病傳播、社會機構的崩潰,還是種族和民族紛爭不休,都令人產生沮喪的感覺,即世界體系被證明不能應付挑戰。不僅是政治進程、經濟思想、社會慣例和環境實踐受到嚴峻的考驗,更主要的是,整個概念和理論體系都在經受審查,儘管這種體系經過了人類數個世紀的演進來保持秩序和穩定。
載人飛船登月行為給當今的世界體系一記重擊。因為它摧毀了當今世界體系的一個基本觀點,即通過技術開發宇宙中其他星球上的資源,地球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和休閒時間。但登月行為毫無疑問證明了三件事:第一,在月球上人可利用的資源微乎其微;第二,將月球上確實存在的資源大量運回地球使用還要幾十年;第三,人居住在月球以減輕地球上人口的壓力是不可能的。對外層空間的最近探索似乎證實:現在對月球的了解對其他星球來說同樣適用。
因此,目前的形勢是搖擺不定的。技術一方面將人類從對許多傳統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同時又增加了人類對“宇宙飛船地球”(spaceship Earth)的依賴。現在十分清楚,人類將不得不利用自身所有的集體聰明才智和創造潛力來擺脫馬爾薩斯幽靈,防止將物質極大豐富和休閒時光的烏托邦美夢變成一場噩夢。的確,如果人類不能創建一個更為有效的世界體系,那么為爭奪資源而爆發的戰爭、國際混亂紛爭和最終的大災難將是
不可避免的。

尋求新的世界體系
由於對當前的世界體系憂心忡忡,越來越多的人轉向尋求新的世界體系。
這是令人注目的尋求——世界範圍內的尋求。因為它不僅影響到男女老少,而且牽動著每一個大陸。這不僅關係到非洲農民、亞洲政治家和拉丁美洲的學者,也同樣關係到北美的勞工和歐洲的家庭主婦。此外,為了找到新的世界體系,每樣東西都被翻了個底朝天:思想、價值、理論、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甚至連歷史的陵墓也被挖掘,看看過去有沒有什麼可以為一個更有希望的未來提供一把鑰匙。
有關應該選擇哪種世界體系,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和意見。對一些人來說,它應該是一種新的能在更為平等的基礎上重新分配收入和財富的經濟體系,它能創建一種新的國際貨幣機制,並能解決令人擔憂的工業、勞工和失業問題。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它應該是一種新的能保存資源、控制污染、保護生物世界和一種徹底改變對自然、自然環境和其他物種的態度和做法的環境體系。對還有一些人來說,它應該是一種新的道德、社會、法律、政治或宗教體系,一種能制定新的倫理結構和法規、穩定外交關係、促進民主傳播或大大削減武器和核武器生產的體系。最後,對某些人來說,它應該是一種新的信息或通信體系,一種能處理從文字識別轉為視頻數字識別、數據積累、全球網路化、網際網路、計算機革命、電子高速公路、電子空間和通信上變化驚人的體系。
但是,困難就在這裡。每一群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特定方法,因此問題應該怎樣解決就有特定的看法。緩慢但是肯定會變得明確起來的是:看待世界體系的特定方法可能是當前境況的起因。個人和機構如此埋頭於世界體系的某些特定方面,以致很難把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和處理。結果,解決一個問題往往造成另一更為嚴重的問題。人們贊成的經濟解決辦法卻對環境有破壞影響;追求政治和軍事利益卻會威脅全球生態和地球上的生命;人們推動的技術進步會大大破壞社會價值和人的價值。在現代世界中,很難停頓足夠長的時間或倒退得足夠遠以觀看世界體系究竟是怎樣的,因為一個複雜的整體是由無數彼此依賴、相互作用的部分構成的。
顯然,特定的看法在公眾意識和感性認識中已如此根深蒂固,以致難以整體地看待世界體系。然而,如果人類要把自己從目前的狀況中擺脫出來,越過門檻走向更令人神往的未來,那么整體地看待世界體系是完全必要的。
許多人都同意看待世界體系的方法需要加以根本改變,但是卻認為,就應付人類面臨的一些基本問題來說,改變感性認識並非這么關鍵。然而,當弗里肖夫·卡普拉(FritjofCapra)宣稱當代的所有難題,無論是經濟難題、環境難題、社會難題還是政治和人類難題都是“同一危機的不同方面而已,而且這一危機主要是感性認識的危機”時,他抓住了問題的癥結。他把“看”這一要素強調為有效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歌德在他的生命行將結束時說,“比起其他器官來,我更多是用眼睛來學會理解世界的”。
為什麼培養“看的技藝”是如此重要呢?因為人們看世界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是怎樣解釋世界和怎樣在世界上採取行動的。如果在現代世界上已喪失一件東西的話,這件東西肯定就是從整體上看世界和世界體系以及他們所包含的一切的能力。現有的看法似乎是支離破碎的,而且是有局限性的。這就更難(如果並不是不可能的話)在看法上、原則上、價值上和生活方式上來根本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為今後更有效的世界體系打下基礎所必不可少的。

文化:未來的鑰匙
對未來所需的整體看法應從哪裡去尋覓呢?首先,自然向當代的主要機制——公司、政府和教育機構去尋覓。但是這裡有個困難。這些機構已經深深捲入世界體系的某些特定方面,以致它們幾乎不能將世界體系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在做過嘗試的領域(像各學科間的研究)取得成功極其有限。
當亞歷山大·金(Alexander King)說下列一段話時,在他的腦子裡就有這一基本感性認識問題: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