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口才基礎》

《教師口才基礎》

《教師口才基礎》以“基礎”為名,意在通過它為有志做“好老師”者,提供一套可以為教師口才奠定良好基礎的參考材料,藉以找到培養和提高教師口才的根本和起點。在話題設定、知識介紹、理論闡釋和例證使用上,儘量聯繫基礎教育改革和教師生活實際,使之具有較高的理論水準和實用價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一般人學習什麼,往往希望走捷徑,找訣竅,求速成,不願意花打基礎的功夫。須知,越是高超的本領,要求越高,越需要優良的素質和認真的態度,也越難學到手。“師也者,人之模範也。”人們對自己模範的要求有多高,要學得當一位好教師的本領就有多難。
“佛不在廟裡,佛在路上。”培養教師口才,最需要“好學”、“力行”、“知恥’’的態度——愛好學習才可能接近教師口才,努力實踐才可能掌握教師口才,知道為不足而羞恥才可能不斷推陳出新、完善教師口才。在這個意義上,優良的教師口才又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多大程度上擁有,什麼時候擁有,則完全取決於教師自己了。

作者簡介

李海濤 男,四川三台人,1948年生,綿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1967年起在家鄉做民辦教師。1977年考入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習漢語言文學教育,1981年分配到三台師範學校任教。1984年調入三台縣教育局,先後擔任教育股長、副局長。1989年調回母校(現綿陽師院)任教,至2003年,先後兼任中文系副主任、教務處副處長、基礎部(教育系)主任。教學研究方向:語文教育學、套用語言學、教師教育學。發表學術論文《論(學記)的思想內容與結構體系》、《高等師範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當代學校語文教育的學科實質和社會責任》等30多篇;參編高校教材《實用寫作》、《大學語文》、《語文教學概論》等6部;《教師口才基礎》是作者繼《教師語言行為研究》之後出版的第二部教師教育專著。

目錄


前言
第一章教師口才
一、教師口才概述
二、教師口才與職業素質
三、教師口才與語文素養
四、教師口才與語言工具
五、教師口才與語言效能
六、教師口才與語言力度
七、教師口才的培養
第二章口語
一、口語概述
二、口語表達的要素
三、口語表達的特點
四、口語表達的方式
五、口語表達的要求
第三章教師口語
一、教師口語概述
二、教師口語的類型
三、教師口語的心理
四、教師口語的思維
五、教師口語的聲音
六、教師口語的聽知
七、教師口語的稱呼
八、教師口語的品質
第四章態勢語
一、態勢語概述
二、動作的態勢語
三、表情的態勢語
四、面具的態勢語
五、界域的態勢語
第五章教師態勢語
一、教師態勢語概述
二、教師體姿語
三、教師手勢語
四、教師表情語
五、教師禮儀
六、教師服飾語
七、教師界域語
八、教師態勢語的實踐要領
第六章交談
一、交談概述
二、交談的原則
三、交談的方法
四、交談的要求
五、寒暄
六、聊天
七、談心
八、勸導
第七章演講
一、演講概述
二、演講的特點
三、演講的方法
四、演講的要求
五、演講稿寫作
六、致辭
七、即席講話
八、講故事
第八章論辯
一、論辯概述
二、論辯的方式
三、論辯的方法
四、論辯的要求
五、教師求職的面試答辯
第九章教書育人口語(上)——教學口語
一、教學口語概述
二、導人語
三、提問語
四、應答語
五、評價語
六、講授語
七、過渡語
八、演示語
九、斷課語
十、不同學段的教學口語
十一、不同學科的教學口語
十二、不同學生的教學口語
十三、教學口語的實踐要領
第十章教書育人口語(下)——教導口語
一、教導口語概述
二、溝通語
三、啟迪語
四、批評語
五、表揚語
六、暗示語
七、說服語
八、激勵語
九、不同學生的教導口語
十、早戀傾向的教導口語
十一、偶發事件的教導口語
十二、危險處境的教導口語
十三、教導口語的實踐要領
第十一章家教聯繫口語
一、家教聯繫口語概述
二、家教訪談口語
三、家長會對話口語
四、親職教育的理論借鑑
五、家教聯繫口語的實踐要領
第十二章業務聯繫口語
一、業務聯繫口語概述
二、教務交往口語
三、教研交流口語
四、會議對話口語
五、業務聯繫口語的實踐要領

前言

古人認為教師乃“人之模範”,今人則譽之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我的體會是:教師工作是值得用畢生精力去從事的事業。它平凡而偉大,通過“桃李滿天下”,同樣可以給社會創造豐碩的物資和精神財富。由於教師的使命是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教書育人,因而當教師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正確的思想和良好的品德;二是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強健的體魄;三是要有較強的教學教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有人議論某教師講課“如在畫一條平滑的曲線”,這是說老師講得清楚、流暢,學生聽得明白、從容;有人議論上某教師的課“如享受一次盛宴”,這是說老師的課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學生學得興趣盎然,獲益多多;有人說某教師上課“枝葉繁茂,主幹不清”,這是說老師可能很有學問,但內容處理不當,以致模糊了重點和關鍵,使學生聽得雲裡霧裡,不得要領;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教導,學生易於接受也樂於接受,師生相處如知心朋友;有的教師對學生的教導,卻常常引起學生的反感和牴觸,師生關係十分緊張。這些都說明教師口才十分要緊。
教師口才決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技巧的問題。教師的思想和觀念是教師語言的靈魂;教師的學識和能力影響著教師語言的內容;教師的智慧和經驗影響著教師語言的方式;教師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更是一種無聲的語言,決定著教師語言的效能和力度。

精彩書摘

教師口才對教師語文素養的要求
1.要注重自身和學生的人文情感的培養。努力克服片面教育、庸俗教育的傾向若問“為什麼教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為中華崛起而教書”畢竟是一種美好的人生追求。就實現“中華崛起”的時代條件看,我們不僅需要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現成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需要激發億萬青少年和廣大民眾一種“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文化風尚,培養求真、求善、求美的意識和務實、創新、競爭的精神,而這恰恰是我國學校教育遠遠落後於歐美的薄弱之處,也是我國基礎教育長期存在的弊端。
歷史告訴我們,正是科學和人文的思想一點一點地照亮了頭頂的天空,我們才有了現代意義的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科學態度是立世之基,人文情感是為人之本。人文情感的培養與科學技術的學習同樣重要,而前者是以追求人性完善、人格健全為終極目的的教育,沒有了這個目的,教育就沒有理想和信仰,就會庸俗不堪。所以,我們都承認“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並且贊成將教師的工作叫做“教書育人”。但是,施行何種教育更有效呢?著名教育家林礪儒先生就曾指出:“教育的對象是文化生長。教育若能陶冶人格而推動社會生長,便算盡了能事,此外實在別無捷徑。”①這個見解很有道理。
本來,自然科學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傳遞科學文化、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的任務。但是,科學教育一直存在重實用、輕人文的問題,甚至出現了“只見物不見人”的極端傾向。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染上了明顯的工具性和趨利性色彩,他們即使掌握了一些實用的科學技術知識卻未必真正理解了“科學”。加之對於諸如社會、人以及科學與社會及人的關係所知甚少,因而,成了片面發展的“工具的人”、“經濟的人”。這些年,一再出現高學歷、高職稱的人見利忘義,以學謀私,弄虛作假,一有職權就妄自尊大,私慾膨脹,貪污腐化,甚至利用科技手段詐欺錢財、實施犯罪,參與危害他人生命和社會安寧的醜惡活動的現象,就是這種片面教育、庸俗教育的惡果。
對於這種情況,早在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就告誡大學生:“如果你們只懂得套用科學本身是不夠的。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以保證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於人類,而不至於成為禍害。”①針對社會上一些人追求“生物存在的意義”的情況,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中講到:“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沒有志同道合者之間的親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貫注於客觀世界——那個在藝術和科學工作領域裡永遠達不到的對象,那么在我看來,生活會是空虛的。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②
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終體現在人文素養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比科技知識的學習更具基礎意義,因為人文素養是多方面能力的總支撐。這種支撐作用具體表現為理性的思維、寬容的胸懷、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人文素養的缺乏直接影響人的思維深度與廣度,以及對問題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發展的判斷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創造能力的重要內涵。現在,面對和平發展與科技濫用的尖銳矛盾,如何把科學的套用與倫理道德結合起來,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廣泛關注的問題。培養科學的人道主義精神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然而,當下我國的學校教育卻進入了一個怪圈:從幼稚園到高中都讓學生越級“學知識”、“學考試”,追名逐利;進人大學,要面對社會了,,才反過來學習幼稚園小學生的生活規則,補學“做人常識”,強調人文情感。這種情況必須糾正。這種糾正必須從學校教師教育勞動的目標追求和價值取向開始。
2.要注重民族和人類先進文化的承傳。自覺抵制落後文化、不良文化的影響
19世紀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就認為,教師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跟上現代教育的進程,這樣,“他就會感到自己是克服人類無知和惡習的大機構中的一個活躍而積極的成員,是過去歷史上所有高尚而偉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間的中介人,是那些爭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聖遺訓的保存者,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活的環節……他的事業,從表面來看雖然平凡,卻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事業之一。”①學校是培養和傳播先進文化的場所,教育代表著社會的理性和良知,無論外部環境狀況如何,學校教育不能離開理性,校園和課堂一刻也不能沒有人文陽光的照耀。在這個物慾橫流、誠信缺失的社會“轉型”時期,教師更應該站穩立場,發揮對不良文化的批判作用和匡正作用。要努力學習和傳播先進文化,勇敢抵制和批判落後文化和不良文化。特別是對於深刻影響國人思想行為的中國傳統文化要批判繼承,選擇傳播。正如朱大可教授最近在“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復甦”的演講中所言,我們在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要看到它的弊端,否則,就會出現嚴重的偏差。他認為,第一個弊端,是帝國專制制度對奴性的培育,以致獨立人格無法確立。我們總是習慣把成人當作兒童,而將兒童當作成人,由此塑造著“開襠褲人格”,穿文化開襠褲的時間過長,導致兒童人格發育不全,缺乏自制力,以致在網路上製造了大量穢語暴力。第二是儒家教義對終極信仰的制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