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簡介
作者:(日)東野圭吾譯者:趙峻副標題:東野圭吾作品07ISBN:9787544245517
頁數:215
定價:20.00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叢書:新經典文庫·東野圭吾作品
裝:平裝
出版年:2010-1-1
成名作
東野圭吾成名作榮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
草長鶯飛的青春,忽如琉璃般生生粉碎。
當美麗、純粹、真實的事物被破壞,重視的回憶和夢想被摧毀時,恨意便開始萌發,恣意蔓延開來……
在這所清華女中,有人喜歡我,有人恨我。
星期六早晨,車站月台上,有人突然從旁撞來,我險些跌落鐵軌;
星期一放學後,我游完泳進入淋浴間沖洗,差點中機關觸電身亡;
星期二放學後,一盆天竺葵從教學樓三層墜落,直直砸向我頭頂;
星期四放學後,一位老師被毒死在我常用的更衣室,他是替我而死?
悚然之間才明白,我似已無路可逃……
作者簡介
東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1985年,憑《放學後》獲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開始專職寫作。1999年,《秘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入圍第120屆直木獎;此後《白夜行》、《暗戀》、《信》、《幻夜》四度入圍直木獎;2006年,《嫌疑人X的獻身》史無前例地將第134屆直木獎、第6屆本格推理小說大獎及當年度三大推理小說排行榜第1名一併斬獲。
早期作品多為精巧細緻的本格推理,後期筆鋒越發老辣,文字鮮加雕琢,敘述簡練兇狠,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幾至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長從極不合理之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功力之深令世人駭然。
當那些美麗、純粹、真實的東西被奪走的時候
小時候看過一部講述八十年代中學生的電影(是的,是八十年代,不是八零後),主人公說:“犯罪有三大要件:動機、手段、後果。”那個神采飛揚的女生有段時間簡直成了我長大後就想成為的“你”,以至於書中破解密室之謎的北條雅美與我記憶中的“她”產生了某種程度的重疊。一想到此書也是寫於八十年代,頓時感到巧合就是這么的巧合。
腰封上寫著【我就是想創作和別人想的不一樣的推理故事,一個出人意料的殺人動機。——東野圭吾】。「放學後」的側重點不是破解密室殺人的謎題,也不是營造誰要殺“我”的懸疑,而是犯罪三大要件之首——動機。正如東野桑所言,這個推理故事的殺人動機的確出乎意料,在我看來甚至有點囧(不過日本人一貫特點就是追求完美,在小事上執著一點也不奇怪,這是關乎尊嚴和對踐踏尊嚴者的報復)。但是,借著破案刑警大谷的口,東野先生道出本質:“既然有人只因為一點小事就對你另眼相看抱有好感,那么反過來說也有可能。有人或許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恨你……”繼而萌生殺意。
東野圭吾的作品之所以讓推理迷們耳目一新就在於,與江戶川亂步、松本清張等大師執著的追求真相不同,東野圭吾更樂意帶領讀者探討兩個字:動機。人心不可測,人究竟從什麼時候恨從心起?在他向對方痛下殺手的時候是一股什麼樣的力量支撐著他?繼續挖掘動機,那就是人性。世界上有這么多未解之謎,在我看來,人,才是這世上最大的未解之謎。因為人性的複雜超乎我們自己的想像,只要恨從心起,甚至愛從心起(嫌疑人X的獻身),任何理由都是殺人的動機。東野圭吾小說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對人性的拷問。
突然間有點明白,為什麼霓虹會有這么多影視文學漫畫作品講述高中生們的故事。除了客群市場的考量,更多的還是因為這個年齡段是最吸引人的吧。十幾歲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還沒有被世故的社會同化,可又難以捉摸,既渴望了解成年人的世界,又懷揣自己的小心思,堅持成年人難以理解的東西,比如回憶、夢想、愛情、友情、對偶像的熱情等等等。真是個萬般糾結又欲罷不能的年紀呀。XD
介於孩子和成人之間的高中生,渴望擺脫小孩的身份晉級大人的行列,他們年輕反叛的內心既單純又複雜,既幼稚又成熟,這個矛盾的群體對許多作者來說是再好的素材不過了。高原陽子對“我”產生好感遭到“我”無言的拒絕後以問題學生的形象回敬“我”,雖然幼稚但卻很符合這個年紀該有的真實。北條雅美,帶有尖子生的典型小傲慢,挑戰校規,反抗所謂不合理的“漠視學生人性”的教育,是很多老師眼裡棘手的存在。她也是幼稚的,因為畢竟是十幾歲的未成年,這些舉動都是徒勞,即使她採取的方式都是正當。杉田惠子,該怎么評價她呢?成熟的大人樣。不只是外表,種種舉止,特別是對“我”的態度和攻勢都顯得很有手腕。欲擒故縱、不急不躁的愛慕愈發的襯托出陽子的急躁和幼稚。可是成熟到了世故的地步卻有點讓人不舒服。
“我”,這所女中的數學老師,沉默寡言,除了和數學課有關的事一概不說,背地裡被學生叫做“機器”。學生不了解“我”,“我”也無法理她們的想法。“若以為她們是大人,卻會意外的發現她們是孩子;若以為她們是孩子,他們又會惹出不亞於大人的麻煩。”也許是和這群孩子們頻繁的接觸讓“我”對孩子這個奇異物種產生了抗拒心理,以至於拒絕妻子生孩子的要求,家庭關係並不和睦,在這裡作者已經為我們埋下了一條暗線,直到結尾我才恍然大悟。
故事中的大人都在困惑。這群高中女生太難以捉摸,簡直就是另一個星球的生物。警察大谷看來,成年人的案件倒不見得會那么複雜,無外乎色、欲、財,可面對一群十幾歲的孩子根本就不能拿這三點套。對這些年輕的女孩子們來說,“最重要的應該是美麗、純粹、真實的東西,比如友情、愛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體或容貌。很多時候,更抽象的回憶或夢想對她們來說也很重要。反過來說,她們最憎恨企圖破壞或者從她們手中奪走這些重要東西的人”。恐懼、無助、恥辱、羞愧、絕望
與成年人不同,未成年還沒有完全被社會規範的條條框框束縛住,他們自有一套他們自己的認同的行事準則。這一點大谷也深有體會:“這次調查之所以無法克服障礙,原因也在這裡。幾乎沒有目擊者或證人,照理說應該會有人知道些什麼,卻不去積極告訴警方。她們並非知道兇手是誰而去庇護,而是不管兇手是誰,卻不希望她被逮捕,因為她們可能本能地理解兇手的切膚之痛。這是一種同謀。我感覺,清華女中全校上下似乎都在隱瞞真相。”
有時候,成年人太小瞧這群半大不大的孩子了。學校將他們看作接受教育和創造升學率的客群,家長將他們看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我們的影視作品裡也基本上沒有他們的身影,有也是陪襯。要不就是一些說教類的教育節目。那些節目即使是以我這個成年人看來也是幼稚可笑的。也許我們不能百分之百的了解他們,但至少我們應該試著去走進他們的內心,站在他們的角度看看世界是什麼樣,我們不是經常嚷嚷著換位思考么。
整場陰謀設計的滴水不漏,不由得讓人感嘆這群女孩子的縝密用心。正如許許多多的推理故事一樣,事情的敗露往往出在細節。如果不是“我”的偶然發現,也許這要注定成為一個傳說。
“我”解開了懸念,破解了謎題。可是,出乎意料的是,我曾經認為的危機四伏的校園才是安全之所,真正的恨意就潛伏在……直到結尾,我才恍然大悟,作者其實安排了兩條線,儘管一明一暗,卻都是恨從心起的恨。
其實不只是十幾歲的孩子,任何人心中應該都珍藏著“美麗、純粹、真實的東西”。當這些美好被生生踐踏,洶湧的恨意就會噴薄而出……
故事在“我”的等待中戛然而止。警察最後有沒有破案成功?兇手會不會繩之以法?“我”會不會死裡逃生?一切只有讀者自己去想像了……套用搞笑漫畫日和經典台詞:這貨不是結尾,這貨不是結尾,我勒個去,它真是結尾!
童鞋們,乃們想知道動機到底是啥么?不告訴乃,自己看書七八!可不許倒著從結尾看喲——我忍住沒往後翻,於是我看到了最精彩的部分。
最後,感謝東野桑,你的小說總是能帶給我不同凡響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