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放言·世途倚伏都無定》【年代】中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放言世途倚伏都無定,塵網牽纏卒未休⑴。
禍福回還車輪轂,榮枯反覆手藏鉤⑵。
龜靈未免刳腸患,馬失應無折足憂⑶。
不信請看弈棋者,輸贏須待局終頭⑷。
作品注釋
⑴“世途”句:禍是福的依託之所,福又是禍隱藏之地,禍、福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倚伏:即《老子》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簡言“倚伏”。塵網:猶塵世,即人世。古人把現實世界看做束縛人的羅網,故言。陶淵明《歸田園居》詩:“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卒:始終。⑵回還:同迴環,謂循環往復。車轉轂(gǔ) :像車輪轉動一樣。轂:本指車輪中心部分,此指車輪。榮枯:本謂草木盛衰,常以比政治上的得志與失意。曹植《贈丁翼》:“積善有餘慶,榮枯立可須。”反覆:謂反覆無常。藏鉤:古代一種遊戲。《藝經》:“義陽臘日飲祭之後,叟嫗兒童為藏鉤之戲,分為二曹,以交(通‘較’)勝負。”此言榮枯如同藏鉤之戲,變化無常,令人難以捉摸。
⑶龜靈:古人認為龜通靈性,故常用龜甲占卜以決吉凶。靈:動詞,通靈。刳腸患:言龜雖通靈性,也難免自己要被人殺掉的禍患。《莊子·外物》:“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同披)發窺阿門(小曲門)……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命人送)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仲尼(孔子)曰:‘神龜……知(智)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策(遺算),不能避刳腸之患,’”刳(kū):剖開。後句用“塞翁失馬”的故事,進一步說明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事見《淮南子·人間訓》,一般成語詞典皆有載。折:摔斷。足:同腳。憂:憂患。
⑷最後二句:以下棋比喻世事的變化不定。
作品鑑賞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來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閒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過了五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任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來奉和。此詩為第二首。這首詩主要講禍福得失的轉化。作者以詩言理,闡述了《老子·五十八章》中所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之間的倚伏關係,從而說明壞事可以轉變成好事,好事也可以轉變為壞事,顯示了樸素的矛盾轉化的思想,即樸素的辯證觀點。
應該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轉化是有一定條件的,沒有一定條件,是不可能發生或實現轉化的。詩中所講的《塞翁失馬》的故事就是這樣。塞翁的馬失而復還,而且還帶回一匹好馬,這是福;但是後來,其子騎馬又摔壞了腿,福於是變成了禍。其中,這個兒子去騎馬,或是由於事先沒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於他的騎術不高明,摔下馬來,這就是其福轉化為禍的條件。而“馬失應無折足憂”的說法,只講轉化,忽略了轉化的條件,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當然,這是詩句,不可能講得那樣細緻,後人是不能苛求於古人的。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他的詩文流傳極為廣泛,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白居易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現存詩有2800多首,為唐代存詩數量最多的詩人。有《白氏長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