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

《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

《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赫塔·米勒作品集10,[德] 赫塔·米勒著,2010年10月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書是赫塔·米勒的詩集,包括《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髮髻里住著的女士》,詩人的靈感來自於殘酷的現實。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

本書包括詩集《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髮髻里住著的女士》。詩人的靈感來自於殘酷的現實。她以令人驚訝的思想和力量,沒有任何掩飾和遮擋,直接地表達自己對現實負責而凌厲的看法。現實——思想——批判,一個女人用她強悍的聲音,獲得了人們的注意和注視。

作者簡介

赫塔·米勒,女,1953年8月17日生於羅馬尼亞。1987年與丈夫、小說家理察·瓦格移居西德,現常居柏林。1982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集《低地》出版。她曾多次獲得德國的文學獎項。

編輯推薦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米勒作品集首次登入中國

十部作品,震撼上市!

翻譯陣容超級豪華,齊集全國著名的德語文學翻譯家。

這是一場莊嚴的閱讀儀式,還是一次華麗的黑色冒險?

米勒的語言具有無可匹敵的質感、奇幻以及穿透力,帶你領略文字的“詩性與殘酷美”。

本書是赫塔·米勒的詩集,包括《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髮髻里住著的女士》,詩人的靈感來自於殘酷的現實。

“說不出來的東西還是可以寫下來。因為寫作是一種沉默的行動,一種由腦至手的勞作。”——赫塔·米勒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赫塔·米勒以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直白,描繪了無依無靠的人群的生活圖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

精彩看點

○赫塔·米勒最早是在1991年的一次詩歌講座中,向公眾展示了她的部分圖文詩。1993年,她創作了類似於小裝置的作品《那看守拿走了他的梳子》,在一個暗紅色匣子裡放入了94張圖文詩明信片。隨後以書本形式在2000年出版了詩集《髮髻里住著的女士》,在2005年出版了詩集《托著摩卡杯的蒼白男人》。

○從圖文詩的拼貼方式來看,赫塔·米勒遠不是歷史上的首創。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一群年輕藝術家和詩人在蘇黎世,以顛覆一切審美規範乃至取消一切意義的先鋒姿態,叫囂出了“達達”這個震動整個現代文藝界的口號。他們的詩歌和繪畫創作有許多就是直接用現成的印刷字型和媒體圖像拼貼而成的。

○赫塔·米勒的的圖文詩,在形式美學上,顯然與達達主義拼貼詩一脈相承。不同的是,她不是在用現成品挑戰藝術本身的界限。她挑出一個個字母和一個個支離破碎的畫面,期待看到的是“它們飛到一起,變成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在陌生化程度上,與她的德語作家先輩弗朗茨·卡夫卡經營的文字世界類似。

○這些詩,剪刀膠水才是“作案工具”。每一個字,甚至有時候是單個的字母,都是從現有雜誌報紙上剪下來的。這樣一來,它們原本被附加的種種意義關聯隨之被剝離,仿佛是拿剪刀的人,脫去了它們司空見慣的外殼,讓它們以自己的肉身,進入了一個似乎與現實完全隔離的異度空間。

○如果說卡夫卡的敘事在現代文學中建立了一個坐標軸,那么赫塔·米勒的作品的確可以在這個坐標系裡找到位置。陌生化了的動物、人、器官機器和自然物的交織滲透,都是出自一種從文學想像上與讓人絕望的權力壓制進行角逐的游擊戰。與卡夫卡不同之處是,她的想像更具有一種孩童般的天真和執拗。

○童話般的敘事結構與恐懼的時刻在場之間形成的詩歌張力,是赫塔•米勒圖文詩最典型的特色。在這個張力場中,極度異化的圖景包含的元素很多是一再重複出現的:父親、母親、深夜、理髮師手風琴、果實、樹木等等。許多場景都是經過想像改造了的回憶,都源自於她生長的羅馬尼亞鄉村。

○赫塔·米勒拿起剪刀,就是要發明出自己的感知,開掘出自己的一個文學世界來。她抽取現實文字世界的字母,截取現實圖像世界的殘片,同時也就是在瓦解現實的秩序;她拼合這些字母和圖片,構造一幅幅超現實的圖景,同時也就是以錯亂和錯亂背後的真實,來譏諷現實的道貌岸然。

○這樣的字詞拼貼,如果完全按照漢語習慣和傳統詩歌形式進行翻譯,固然方便了讀者,但卻離那種剪貼效果相距過遠。所以譯者在儘可能照顧中文閱讀的條件下,嘗試複製出一個個黑洞。每個單詞儘量取其直譯,詞與詞之間的隔斷儘量按照原來拼貼效果保留,句與句之間也不加設標點符號。

赫塔·穆勒作品集

獲得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赫塔·穆勒1953年8月17日生於羅馬尼亞,是德國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她的文章具有詩歌的精煉和散文的平實,描繪出了一幅底層社會的眾生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