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專輯還有兩首中國小提琴作品改編曲--楊善樂的《夏夜》和古曲《魚舟唱晚》。《夏夜》原本就是為小提琴寫的一首獨奏曲,除了曲調本身富有民歌要素,還吸收了二胡的一些演奏技法,現在改用古箏伴奏,中國風格更為突出。而古曲《漁舟唱晚》本身就是古箏獨奏曲,也曾廣泛被改編為各種樂器及組合的演出版本,黎國荃改編的一個小提琴獨奏版本就十分受歡迎。這個小提琴與古箏合奏版將小提琴的抒情歌唱與箏的古樸典雅結合在一起,可說別有一番趣味。不過古箏這種撥弦樂器音量較小、鳴響時值短,聲音一弱便被穿透力較強的小提琴蓋過。因此,將兩種製作工藝和審美指向差距如此之大的樂器做搭配是否恰當自是見仁見智。
小提琴小品篇幅短小,演奏時間通常短的分把鍾,長的10來分鐘,但觸景抒情、表現瞬間的情感印象卻往往能別出心裁另開新天地。這些小品有的充滿了讓演奏家寢食難安、聽者目不暇給的艱深技巧,有的旋律如歌意境函深浸透著迷人的情趣,還有的將某些景物模仿得惟妙惟肖…… 可以說,每首小曲都是一個意趣盎然的世外桃源。因此許多小提琴家,無論是大師還是新秀都對演奏小品樂此不疲。尤其是作為返場曲目,在一部協奏曲之後來一段小品使場音樂會起到一個餘音繞樑的功效。薛偉從前錄製的小品唱片既有以經典曲目作號召的《名琴·名曲》,也有全部由中國作品組成的、極富民族特色的《鄉夢》、《紅色經典》等專輯。而在這張由EMI唱片公司最新出版的專輯--《愛的致意》里則兼顧了各種不同風格和特色的樂曲,綜合了炫技作品、沙龍音樂、舞台和電影音樂改編曲以及中國民樂的新編版本,可說是雅俗共賞。在製作和包裝上就極盡豪華,除了用禮品盒的包裝外,還附送一張唱片幕後製作花絮的DVD、一本精裝彩頁畫冊和一本包括CD全部曲目的精美總譜。使音樂不但可聽,還可看、可讀。演奏樂器是兩把價值連城的義大利古琴--斯特拉迪瓦利和瓜奈里,CD是用24bit 96khz的HDCD格式錄音,珍貴的名琴加上優異的錄音技術使唱片的還原更保真、音樂更完美。
演奏家簡介
薛偉是當今華人中最傑出的小提琴家之一,早年在國內曾師從林耀基教授,後入倫敦市政廳音樂學校隨耶夫拉·尼曼學習。1986年獲莫斯科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小提琴第二名,接著又在倫敦卡爾·弗萊什國際小提琴比賽中奪得金獎,1989年成為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最年輕的教授。除了教學他還積極開展演出活動,在歐洲各地巡迴演出並和多家唱片公司合作錄下了許多唱片,其中有不少獲得樂評家和聽眾的好評。英國《留聲機》雜誌評論他演奏理查·史特勞斯和黑丁頓的小提琴協奏曲錄音時認為是:"極富魅力與創新的編排,當代最傑出小提琴家之一的演奏充滿炫技和深厚的音樂完整性。"而《古典CD》對他演奏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評論是:"完全被他的表演吸引住了,印象中沒有哪張唱片或哪場音樂會比他的演奏更出色、更動人。"《衛報》則稱他為"一位將無與倫比的技巧力度與廣闊多變的表現力結合得天衣無縫的演奏家。"
薛偉的演奏風格秉承浪漫主義的傳統,演奏時全情投入,精神與音樂合二為一。他的樂感敏銳、對作品的處理十分細膩,使音樂非常有靈氣,這一特點在演奏小品時更為突出。點題曲目《愛的致意》是英國現代作曲家挨爾加題贈給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音樂綺麗婉轉、甜蜜溫馨,旋律優美動人極富歌唱性,讓人一聽傾情。同類型的樂曲本片中還有克萊斯勒的《美麗的羅絲瑪琳》、《晚禱歌》、格魯克的《旋律》、莫扎特的《柔板》等都是歷久不衰的經典小品,薛偉弓弦下那迷人的音色、煽情的手法令人心醉神迷、滿室粲然。電影有著極大的傳播威力,電影《辛特勒名單》主題曲和音樂劇電影《劇院魅影》插曲"唯一的請求"都因電影而很快變得家喻戶曉。這兩首曲子當然都很動聽,選擇這樣的曲目也能使唱片的客群面更廣,不過所用技巧就略嫌簡單了些,對薛偉這樣的演奏家卻應該有一些更高難度、更刺激的曲目才會更過癮。聽薛偉演奏的《霍拉舞曲》就能夠體會到一種酣暢淋漓、舉重若輕的感覺。這首樂曲原作者是羅馬尼亞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第尼庫的作品,經過小提琴大師海飛茲的改編後頓弓技巧被發揮得更絕妙,炫技性更強。不過在這裡,各種令人瞠目的高難技巧在薛偉翻飛的弓弦下竟似如履平地、遊刃有餘,舞蹈節奏的快速樂句他都能交代得清清楚楚,沒半點拖泥帶水。類似作品中,佰雷的《無窮動》也是炫技味十足,全曲從頭到尾都是連綿不絕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旋律,中間沒有一個換氣的空隙,有頗高的技巧難度。薛偉那一氣呵成、了無疑滯的演奏實在讓人嘆為觀止。相關條目
嚴良堃 張廣天 張寒暉 張曙 鄭律成 鄭志聲 周巍峙 朱踐耳 瞿維
Op.12:SalutD’amour,愛的致意
DenonREX9913
Op.17:LaCapricieuseforviolin&piano,變幻
DenonREX9913
DiskyDC703512金力/帕森斯演奏
Op.39:PompandCircumstanceMarchNo.1inD,D大調第一威風凜凜進行曲
CheskyCD053博特爾/倫敦新交響樂團
英文姓名:Elgar,Edward
生卒年月日:1857/06/02--1934/02/23
國籍:英國
樂派:國民樂派
【生平簡介】
很難說是島國根性所使然。但是,與其龐大國力與國際影響力相比,英國對歐洲古典音樂發展的貢獻,可說極不相稱。愛樂者如細數在英國土生土長,而還有國際知名度的音樂家,可能前前後後就一位普賽爾而已。在歐洲大陸翻翻滾滾,與時俱變的音樂思潮,並沒有給英國音樂太多衝擊。而作為歐洲最早的現代國家之一,英國似乎也對浪漫音樂,甚至國民音樂的潮流無知無感。直到愛德華.艾爾加的出現,他不但在外來音樂的衝擊下,尋找出自己的音樂驕傲;更讓以其音樂為中心的「大英風格」登上國際舞台,得到主流音樂社會的認同。
艾爾加1857年出生於博得海斯的烏斯特夏,是管風琴師與音樂經紀人之子。他自幼受到中產階級的音樂教育,有深厚的音樂素養,也拉得一手小提琴,但並未接受任何正式的作曲訓練。在全力投身音樂事業之前,艾爾加在倫敦的律師事務所上班,閒時便指揮管樂隊,並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但工作的不順加上強烈愛好的驅使,使他在1892年決定轉行作曲,回鄉發展,並以宗教音樂為出發,陸續創作許多優秀作品,如神劇「生命之光」等。他在1896年創作管弦樂主題與變奏曲「謎」,其模糊飄移的節奏與和聲,若隱若現,若有還無的主題,不但精確地呼應音樂的題目,也讓他開始受到國際樂界的重視。而艾爾加乘勝追擊的力作,神劇「老人的夢」,其綿綿不斷,華格那樂劇式的曲風,一新以往神劇宣敘與詠嘆的區別,也奠定其於國際樂壇的地位。由於嘉獎其對發揚英國音樂的貢獻,艾爾加在1904年被冊封為爵士,並於次年擔任伯明罕大學的音樂教授,來自世界各地的榮譽與獎勵也蜂擁而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艾爾加也以音樂回報祖國,寫下不少激勵士氣的音樂,包括最出名的合唱曲「大英帝國精神」。
但時至戰後,其妻子的去世,悲痛之餘,讓艾爾加創作力大減;對戰爭對生命摧殘的反思,讓其曲風轉為深沈。在當時他已經名利雙收,一無所求,是宗教與人道的情懷,好友蕭伯納的鼓勵,支持他在晚年為美好的世界與人性繼續創作。他的傳世名作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其沈重的旋律與和聲,大提琴如泣如訴的嗚咽,似乎呈現了戰爭下人民的呼聲與哀悼。艾爾加於1934年在烏斯特平靜地逝世,如其所願地葬在家鄉教堂妻子的身邊,留下未完成的《第三交響曲》、《鋼琴協奏曲》與一出歌劇。
艾爾加是英國音樂「文藝復興」的代表,對當代英國作曲家有深遠的影響。雖然他的部份作品仍不脫當時歐洲新古典樂風與浪漫風格的影響,但其中蘊含著的,來自英國民間的旋律與和聲進行,在在為其後繼者立下典範。正如他為變奏曲「謎」所作的說明一樣,艾爾加的音樂,或者說英國的國民音樂,其實是個「發現自我」,永無止盡的解謎過程。雖然不見得可以找到最後的解答,但是在追尋過程中,英國音樂與作曲家找到了自我。撇開以上嚴肅討論不談,愛樂者往往直接為艾爾加作品中的乾淨、明朗所著迷。不只是其提琴小品「愛的禮讚」與歌曲集「海景」,甚至是進行曲「威風凜凜」的中段慢板,都讓人有置身英倫海濱,面向無盡大海,迎著舒爽海風,心胸開闊,神清氣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