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個士兵》

《我曾是個士兵》

《我曾是個士兵》是由導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拍攝的一部劇情片,片長為16分鐘。

基本信息

《我曾是個士兵》《我曾是個士兵》
《我曾是個士兵》(Bylem Zolnierzem,1970年)是他紀錄片中最強有力的作品之一,不僅因為它打動人的主題——二戰中失明的士兵——而且因為影片克制的處理方式。一開始,我們並不知道這些人之間的聯繫,每個人的自述都用特寫鏡頭拍攝。僅有的提示是:其中有些人戴著黑色墨鏡,還有些人說到“看見”這個詞時,用的是過去時。隨後,白色的銀幕上出現了一個標題:“我問醫生:‘現在幾點?’”他們平靜地表達著一種相似的絕望情緒,一個人說:“現在我瞎了,為什麼還要活著?”另一個說:“我寧可自己從地球上消失。”隨後,畫面再次白化,標題出現,士兵們五彩繽紛的夢境被引入,一個老兵說:“在夢中我什麼都能看到。”第三個標題出現,“都怪這戰爭”,跟著的是他們有關反戰和希冀和平的話語。

基本資料

導演: Krzysztof Kieslowski

上映年度: 1971
語言: 波蘭語
製片國家/地區: 波蘭

劇情簡介

幾個老兵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失明,唯有在夢中還能看得見。

影評

每次畫面白化、出現標題時,都會有古典豎琴樂聲響起,與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本片中採用的敘事技巧配合得十分妥帖。對位的音樂與剪輯在一塊兒的不同面孔、不同聲音配合緊密。同時,《我曾是個士兵》還有著一份淡淡的自我意識:老兵們看似坐在一張圓桌周圍,但是我們的視線始終有阻礙——一片葉子或是一根樹枝——阻礙不多不少,正好足以讓觀眾意識到,即便我們也沒法將一切都看清楚。導演沒有使用長鏡頭,甚至都沒用主觀鏡頭,目的是不讓別人輕易下結論。(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有著令人好奇的對稱性:如果說八年後他拍的《七個不同年齡的女子》關乎舞蹈世界中的女性,八年前的《我曾是個士兵》則呈現了戰爭背景下七個不同年齡的男子。)

克里斯多夫·基耶洛夫斯基

東歐重量級導演克里斯多夫·基耶洛夫斯基1941年6月27日生於波蘭華沙,早年他是在希特勒和史達林的形象下度過的。基耶洛夫斯基的童年相當顛沛流離,由於父親罹患肺結核,使得全家必須在不同的療養院間往返遷徙。基耶洛夫斯基16歲時進入消防員訓練學校就讀,雖然為期頗短,卻形成了他日後對制服和教條這類的約制相當憎惡的意念。為了逃避兵役,基耶洛夫斯基又回到學校當學生,隨後進入華沙學院修習劇場技術。1965年基耶洛夫斯基終於如願進入著名的洛茲電影學校就讀,之前該校已經拒絕過他好幾次了,這所名校曾經培育出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安德烈·華依達、傑齊·史柯里莫斯基及克里斯多夫·贊努西等人,數年後,基耶洛夫斯基也在這兒完成他的第一部劇情短片──《The Tram》。

1960至1970年代共產黨統治時期波蘭極度動盪,因此電影被視為關鍵性的傳播管道,以茲宣揚社會意識,但必須相當謹慎地處理,尤其在描述與共產黨理念背道而馳的部分,以免觸怒電檢員。當時,紀錄片被視為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且其商業價值和劇情片等同,因此基耶洛夫斯基轉向紀錄片的創作。1966年,基耶洛夫斯基完成了《The Office》,藉由記錄一家國營保險公司的經業方式諷刺當局的官僚息氣。1967年,基耶洛夫斯基拍攝了短片《Concert of Requests》,次年為波蘭電視台拍攝了32分鐘的紀錄片《照片》。

1969年,基耶洛夫斯基在畢業前夕,決定專心朝紀錄片方面發展,並著手拍攝了《洛茲小城》。基耶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主要是由一系列單一場景組合而成,似劇場的呈現方式,劇情僅只是補助的部分,綜觀他1970年代的紀錄片,包括有《我曾是個士兵》、《工廠》、《集合之前》、《疊句》等。1972年,基耶洛夫斯基受魯賓銅礦場的委託,拍攝了兩部該單位的宣傳影片《洛克婁和錫隆納葛拉之間》及《銅礦場內的安全及衛生原則》,接著又完成了《工人71》,記述1970年12月的罷工事件及當時的波蘭共黨工聯第一書記葛慕卡跨台事件的紀錄片,企圖讓觀眾了解當時的事件真相,但該片後來仍在波蘭電視台重新剪輯、不打出製作群名單、甚至連片名都更改的情況下才公諸於世。

1973年,基耶洛夫斯基完成了紀錄片《磚匠》,同時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電視劇《人行地下道》。1974年,他又推出了《X光》各《初戀》這兩部紀錄片,及《履歷》這部描述一名共產黨黨員在被脅迫開除黨籍時所接受的一連串審訊的劇情式紀錄片,在這部影片當中,共黨控制委員會的部片是真實的,但該名黨員的故事其實是虛構的,這種新的拍攝手法引來相當多「關切」的議論,許多波蘭民眾甚至因此認為基耶洛夫斯基對共產黨的態度過於輕率、不敬,並企圖在分化國家民族意識,因此雖然大多數人對他的作品相當推祟,但其他的人則認為他是個機會主義者、對自己和國家不忠的人。

雖然基耶洛夫斯基在自己的國土境內知名度已相當高,但對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們來說仍是很陌生的,而基耶洛夫斯基也一直到1975年才拍了第一部電視劇《人員》,隨後在七六年有紀錄片《醫院》和《石板》,並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疤》,不過基耶洛夫斯基自認這齣劇情片處女作的劇本結構不夠嚴謹,是部失敗之作。在電視劇《寧靜》之後緊接著是三部紀錄片──《守夜者的觀點》、《我不知道》和《七個不同年齡的女子》,於兩年內完成。

1979年,《影迷》將基耶洛夫斯基推向國際影壇,這部描述一位沉迷於8厘米攝影機的工廠工人的作品為基耶洛夫斯基嬴得莫斯科國際影展大獎,基耶洛夫斯基也終於以導演的身分獲得全世界的認可。

1980年代初期,波蘭政局劇變。在1980年8月,基耶洛夫斯基推出了兩部紀錄片──《車站》及《談話頭》,此時波蘭團結工聯方才成立,接著便是一連串社會自由的實現,基耶洛夫斯基同時也完成了兩部劇情片《盲打誤撞》和《短暫的工作天》,均對共黨的高壓統治有所批評。1981年12月,波蘭公布了一項軍事法,讓電影工業不得不向政府低頭,即政府不再供給電影工業的短期補助和硬體支援,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基耶洛夫斯基仍嘗試承接一些案子,也得到了一些正面的回應。雖然在1982年這項法令暫緩實施,但由於波蘭整個經濟狀況都已十分緊縮,因此在1984年的《無休無止》後,基耶洛夫斯基沉寂了四年,終於在1988年獲準拍片,即為波蘭電視台所拍攝的十段故事《十誡》。雖然基耶洛夫斯基已愈向劇情片靠攏,但他仍堅持以紀錄片的製作原則。

作品年表-編劇

1. (2002) 疾走天堂 【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德國】天堂賓士/

2. (1994) 紅色情深 【法國/波蘭/瑞士】

3. (1994) 白色情迷 【法國/波蘭/瑞士】

4. (1993) 藍色情挑 【法國/波蘭/瑞士】

5. (1991) 雙面薇若妮卡 【法國/波蘭/挪威】兩生花/今生今世/

6. (1988/I) 愛情影片 【波蘭】

7. (1988) (TV) 十戒 【波蘭】

8. (1988) (TV) 【波蘭】

9. (1988/I) 殺人影片 【波蘭】

10.(1987) (mini) 十誡 【波蘭】

11.(1985) 無休無止 【波蘭】

12.(1979) 影迷 【波蘭】

13.(1976) 疤 【波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