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感動中國:十二位傑出人物的感人故事》中十二位傑出人物的激情歲月,以大愛的永恆婆態,以衝鋒的無畏姿勢,抒寫生命的傳奇。我們在傳奇之外,靜觀其雄偉,遍覽其綺麗,體驗其崇高。在這浮華喧囂的年代,這些故事就像清澈、溫潤的泉水,流過我們的心田,滌盪我們心裡的塵埃,成為激勵我們奮發向上的動力源泉。震撼人心的啟示亦將如片片暖陽,永駐我們的心田,從此消散不去。或許因此,我們也將自己融入傳奇之中,我們會成為感動的導體,我們的行為會將感動像陽光一樣輻射到周圍人群。感動你我。感動中國。感動天地。他們是豐碑,他們是榜樣,他們是力量,他們是方向……
圖書目錄
中華擎天柱
——姚明/1
中華飛天第一人
——楊利偉/19
人民衛士,如霞光般燦爛
——任長霞/34
風之子
——劉翔/51
播火者,用愛點亮心靈
——徐本禹/70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田世國/87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魏青剛/103
堅忍,把苦難踏在腳下
——洪戰輝/117
聽,花開的聲音
——邰麗華/133
獨臂人生,依然完美
——丁曉兵/148
用愛呼喚生命
——羅映珍/165
中國少年
——林浩/188
……
圖書序言
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句歌詞:“給夢一個枷鎖。”我對它的理解是夢想需要固定。眾所周知,這無疑是一個夢想隨時會誕生也隨時會被顛覆的時代。我們在這樣瞬息萬變的時代里,審視自己時,總是有太多的無所適從。昨天的夢想,今天就變得不屑一顧;今天的夢想,總是憂心明天就變得無足輕重。我們能留住什麼,甚至可以這樣問,我們擁有什麼。
面對這樣直逼靈魂深處的本質性拷問,我猶豫再三,終於接下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約稿。我自私地想,藉機對自我進行一次全方位的靈魂洗禮。我需要在有關查閱和寫作的過程中懂得,什麼是過往雲煙,什麼是亘古不變;我需要明白,什麼東西能留下來,而什麼東西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瞬息煙消雲散,甚至連一縷青煙都無從尋覓。
應該說,我的這種想法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在多種形式的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被感動了,多次熱淚盈眶。我看到了一個個我生活世界之外的世界。在那些世界裡,一切美好的情愫以色彩紛呈的美麗形式展現,一切看似歷史塵埃的優良傳統卻以那么真實而可貴的方式釋放在我們其實並不陌生的生態之中。
我轉而想出另外一個問題,這其實也是我思考很久但羞於提出的話題。為什麼,這些感動如此之少,又來得如此不易,每一份感動都是以如此的艱難和困苦作為代價。我不禁奢望,如果每一天,我們總是被這樣那樣的事情感動該多好。或許所謂的問題只歸結為兩點:這是一個感動少如稀有金屬的時代,這是一個感動輕易不能觸發的時代。
如果說面對感動,幾無感觸是一種罪過的話。那么,當感動的來源恍如千年一遇的火山爆發的時候,責任又在誰,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這樣的問題無意義在於,我們的生活似乎從未因為感動而有絲毫改變。但願我這種說法失之偏頗。可惜,我們仍然很不幸地看到,面對每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評選,我們或痛哭流涕,或冷靜思索,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世界,因之改變的跡象卻似乎始終未曾顯現。似乎我們甘願、我們樂意永遠只停留在感動的層面上。
如果有一天,當我們聆聽或閱讀《感動中國》中的人物的事跡,覺得如此稀鬆平常而不以為然時,那或許才是我們的世界真正進步的體現。或許到那時,文明才像城市夜空的燈火般徹夜不眠,給人溫暖和指引,文明之燈才毫不遺漏地照亮了一個個黑暗和蒙昧的角落;愛心才像我們的快樂、哭泣、同情、恐懼、嚮往、失落等情緒一樣,成為我們切膚之感受,成為像血液時刻流淌在我們身體之中一般的常規,它會像我們回家的路一樣被銘記在我們心間,須臾不曾忘卻。
這樣的話並不誇大其詞——一個人沒有愛心其實等同於他沒有血液。然而,在寫作的過程中,我極力要求自己不去考慮這樣虛空的話題,我只甘願作為一個冷漠的旁觀者,寧願只是被這些人的特立獨行輕輕擊中。我開始要求自己成為一個他們生活中並不親密卻又並不疏遠的角色。站在不遠不近的地方,呼吸著與他們相同的空氣,感受著與他們共同的命運,甚至參與他們的抉擇和奮鬥,為他們的成就而驕傲,為他們的挫折而惋惜。孰料,這種不遠不近的距離才是真正致命的。作為一個寫作者,我都不禁問自己,寫完這些,我意會到了什麼,我的生活是否會因此而有所改變。這種疑問的答案似乎總是無可捉摸,那么,就遑論閱讀者了。
徐本禹、魏青剛、洪戰輝、邰麗華、羅映珍、田世國、林浩、任長霞、丁曉兵、劉翔、姚明、楊利偉……這一個個普通而平凡的名字,卻代表著一個個鮮活而富有熱度的生命。與其說,他們代表了一種精神,不如說他們是文明的象徵。與其說,他們是一種再適當不過的激勵,不如說他們恰如其分地向我們展示了愛的化身以怎樣一種美麗的形式徜徉人間。
他們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召喚——如果說我們確實需要召喚的話。我熱切地希望,也為此虔誠地祈禱,當我們開始閱讀他們的故事時,能夠真正靜下心來,像當年我們在咿呀學語裡聆聽啟蒙老師的教誨一樣,當我們讀完後,不要掩卷長思。因為,我十分害怕,感動,我們無窮無盡的感動,然而感動之後,空無一物。
假如愛心的付出真的需要一種刺激,假如愛心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需要一些莫須有的藉口或理由,那么,我衷心地希望,這本書,它會給我們的愛心一個理由。
2009年3月
文摘
楊利偉,1965年出生,他的家鄉位於中國東北一個偏僻的小縣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楊利偉的父親曾是該縣的農副產品公司高級經濟師,母親則是一名普通中學教師。綏中縣靠近渤海,兒時的他經常和姐弟到海灣玩耍,游泳、拾貝殼和海星、在沙灘上壘古堡都是他們愛玩的遊戲。有一次,楊利偉往古堡上插了一面自製的五星紅旗,仰望著藍天上的海鷗。他告訴家人,他有一個夢想,總有一天,他會把五星紅旗帶到太空中,像海鷗一樣自由飛翔。
嚮往藍天的楊利偉並非天生神勇,反倒從小比較文弱、性格內向。楊利偉8歲那年,母親讓他到房後的瓜棚拿地瓜,他試了半天,額頭和鼻尖上都沁出了汗珠,怎么也不敢攀上離地面不到15米的木梯。做中學教師的母親不無擔心:“這孩子性格不改變,恐怕長大後不能成事。”為了改變兒子懦弱的性格,楊利偉的父親每逢節假日便有意識地帶他去爬山,到縣城東六股河游泳。9歲那年的秋天,在綏中縣城北巍峨的燕山山麓,經父親的一番鼓勵,楊利偉勇敢地攀上了一棵30多米高的古塔松。從大樹上下來後,渾身被汗水浸透的楊利偉緊緊摟住父親的脖子,喊道:“爸爸,我成功了!”
這個小小的成功讓那個懦弱、羞怯的孩子得以脫胎換骨,從此以後,楊利偉愛上了探險和各類運動。他常常和同伴們跋山涉水野遊,尋訪古寺遺址,尋覓傳說中的“鏈鎖地井”。當時綏中縣的西北部有一個烽火台,楊利偉和小夥伴們商議,打算去烽火台探險。夥伴們都表示反對,因為那裡比較危險,但是楊利偉說:“我想知道古代人是如何傳遞信息的。”經過他的百般“慫恿”,於是,一個周末的上午,楊利偉和同伴們便踏上了旅程。探險過程並非想像中的那么輕鬆,路途艱難重重,臨近中午時,其中一個夥伴有些泄氣了。他對楊利偉說:“我們已經走了好幾個小時了,以為烽火台離我們很近,沒想到怎么也走不到。”見小夥伴垂頭喪氣地坐到地上,楊利偉拽住他的胳膊說:“我們不能放棄,還記得當時下定的決心嗎?如果我們能成功,我們就是這裡第一批到達烽火台的人。”在楊利偉的鼓勵下,三個夥伴終於如願來到烽火台下。看著古老而雄偉的古蹟,他們擁抱在一起,流下激動的淚水。回到家後,聽大人們說才知道,從出發地到烽火台,居然有15千米的路程。
外公和外婆講的故事曾給楊利偉的童年留下深刻印象。遼西的許多鄉鎮素有“故事之鄉”的美譽,綏中縣更是有“講古王”“故事王”之稱。綏中在清朝時就是遼西及關外各路商賈販客通往遼南、遼北、遼東的交通要道,人們稱它是東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