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評論》

《愛丁堡評論》創辦於1802年,堪稱我國適合於明智之士觀點的大題目的開先河者。

現代人必須被簡短地告知應當想什麼,這毫無疑問,他必須被告知……開啟這一制度的《愛丁堡評論》,堪稱我國適合於明智之士觀點的大題目的開先河者。--沃爾特.白芝浩19世紀英國評論家

創作背景

啟蒙運動促成了雜誌業的開端。當18、19世紀的歐洲才子們不滿足於僅僅對沙龍里的同志宣講對於世界的嶄新觀念時,他們開始渴望通過周期性的出版物來展現自己的理念。雜誌成了最佳選擇,它比報紙更具深度,比書籍更有時間感。
創辦於1802年《愛丁堡評論》是一個典型例證。4位創辦人相當年輕,他們是有著良好修養的窮書生,是致力於打破傳統的新型知識分子。他們試圖讓亞當.斯密的經濟學觀念、大衛.休謨的哲學思考、彭斯的詩作進入普通閱讀者的視野。他們選擇了充滿生命力的語言敘述,更重要的是這本雜誌從一開始就擺脫了低級商業模式的奴役,堅持自己的觀點與寫作方式。這本標價昂貴的雜誌(每本5先令,只有富裕的人才購買得起),迅速贏得了正在崛起的英國中產階級讀者,他們驚喜地發現這本觀點獨立的雜誌,讓他們更迅速與深刻地了解到人類智力的新進展,談論《愛丁堡評論》上的文章成了19世紀初英國有教養家庭的日常練習。

雜誌地位影響 

 
《愛丁堡評論》、《威斯敏斯特評論》以及更早些的《旁觀者》、《閒聊者》構成了近代雜誌業發端與繁榮,他們因對啟蒙運動所帶來的資訊爆炸進行了梳理,給成熟的閱讀群體提供簡潔而富深度與趣味的分析獲得了成功。但此時的歐洲經濟還無法承載更大規模的閱讀群體,真正的大眾文化時代要到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才真正來臨。但19世紀的《愛丁堡評論》已經彰顯出一本好雜誌的一切要素:對新的知識領域進行探索;選擇新鮮而非陳腐的語言方式;主辦者為知識精英,但常於與普通人交流;編輯方向由編輯而非短視的商業利益驅動;具有獨立精神;力圖改變現實,而非迎合現實。

現代雜誌業基礎奠定於1920年代的美國。這是另一個資訊擴張時代,廣播、電視、電影都於此十年間出現。《讀者文摘》(1922年)、《時代》(1923年)、《紐約客》(1925年)、《財富》(1929年)、《商業周刊》(1929年)都也誕生於其間。儘管這些雜誌的創辦人,不比《愛丁堡評論》編輯們的才智,但這些創始人無一都是當時的叛逆者與革新者。他們將新聞業納入專業化的軌道,將編輯記者這一含混的工種職業化。這些雜誌的創始人在日益關注發行量與廣告收入的同時,也毫不懈怠讓自己的雜誌發出的獨特的聲音。《時代》竭力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世界局勢,《紐約客》則儘量傳達爵士時代的新精神,《商業周刊》與《財富》則強烈地關注一直被人們忽視的商業力量的崛起(我個認為《讀者文摘》是成功的雜誌,卻不是好雜誌,因為它更多的是迎合而非建設)。這些雜誌與其他力量一道,奠定了現代美國人(甚至現代世界)的精神生活。當然,這些雜誌已經不復《愛丁堡評論》那樣濃重的理想色彩,他們對於商業上關注確保了它們可以長期地生存下來。這些今天的"大眾雜誌",在最初都是"小眾雜誌",它們都因與眾不同的個性而成功。

雜誌評價 

 
這裡,我需要重申"好雜誌"的概念。自18世紀起,雜誌便具有不同種類。《愛丁堡評論》偏重於有教養的讀者,也同樣有一些低級雜誌適合於低級客群,它們可能都大受對應讀者群歡迎,它們都是成功的雜誌,但卻只有前者才是"好雜誌"。在這個名詞背後,是我堅持的文化具有高級、低極之分的等級制度。我在文章中所強調的理念同樣來源於啟蒙運動時期的才子們,這種理念尊重人的智力生活,相信這世界具有崇高的情感,相信藝術的力量,強調心靈的力量可以改變現實的粗陋,更堅信人是一切活動的中心,人的天才與創造性高於一切……所以,"好雜誌"是那些可以呼喚出人的崇高情感、激發出人的創造性的雜誌,而非那些因僅僅迎合於人的低級需求、麻醉人的智力生活而獲得成功的"成功雜誌"。
美國的雜誌業在40、50年代達到了頂峰。《時代》這樣的新聞雜誌對美國政治具有令人生畏的影響力,而《紐約客》及更早的《大西洋月刊》、《哈潑斯》雜誌構成美國人主要的"文學生活",《財富》、《福布斯》、《商業周刊》則是逐漸浮出水面的工商界的觀察者……50年代開始,伴隨著電視的普及,雜誌的黃金時代開始褪色,閱讀文化似乎要逐漸讓位於視覺文化。而雜誌市場也開始逐漸細分,雜誌本身也越來越實用化,它們為讀者提供日常指南。比如教女人如何穿衣服的"時尚"雜誌,可能就有十幾種之多,而"男性雜誌"、"色情雜誌"、"技術雜誌"、"地理雜誌"、"經濟雜誌",這樣不斷細緻的類別,讓雜誌業繼續繁榮,但是它們都並非"好雜誌",它們更象手冊型的"生活指南"。
我所說的"好雜誌"仍然局限於那些趣味廣泛,蘊涵著智力含量的雜誌(英文用"generalinterest")。這樣的雜誌在網路與電視業的共同夾擊下,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因為它們不夠"專業化",無法對某一個細節進行深入報導。(這樣的雜誌是 《時代》《紐約客 》《大西洋月刊》《哈潑斯》《紐約書評》 、《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但正是在此時,這些"好雜誌"突顯出其無比的重要性。
當代人已經不再讀書,他們更傾向於電視畫面,但文字比畫面更蘊涵思考是不言而喻的。雜誌可能是他們唯一閱讀的文字較長的讀物,同時雜誌又比報紙更具有設計感。那么當代雜誌,可能是唯一能夠將藝術與思想結合在一起的出版物,它所強調的智力練習與美學欣賞可能是普通讀者接受"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唯一有效渠道了。於是,一個好的雜誌編輯,必須同時是一位精通文學、思想與藝術的通才,他為讀者提供一種整體的思想性與藝術感。
一本"好雜誌"必須擔負起在網路與電視、報紙共同製造的資訊垃圾中披沙揀金,並知道如何將有修養的寫作與高級藝術趣味傳達給讀者。對於一位普通讀者來講,拿起一本"好雜誌",就意味著進入一個美妙且奇妙的世界,沿途不斷感受到那些新奇事物,不斷讓自己的精神處於興奮狀態,並最大程度的調動起自己的腦神經。而在閱讀完畢後,一種情感將激發他去創造,去享受生活,去關注世界,去同情弱者,去尊敬藝術、思想與文學……
好了,你肯定會嘲笑我看似毫無邊際的幻想,但這正是一本"好雜誌"的重要元素--"好雜誌"從來都是不安分的,它的一切努力都是要挑逗起你生活得更崇高、更偉大、更豐富的欲望

作者簡介

威廉·哈茲里特(Hazlitt,William,1778-1830),英國散文家,評論家,畫家。他曾從事過繪畫,但是在柯爾雷基的鼓勵下寫出《論人的行為準則》,隨後又寫了更多的散文作品。
1812年在倫敦當記者,並為《愛丁堡評論》撰稿。從其作品來看,他熱衷於爭論,擅長撰寫警句,漫罵和諷刺性的文字。他最著名的散文集是 《席間閒談》《時代精神》
威廉·哈茲里特(WilliamHzalitt,1778-1830)——英國散文作家兼評論家。早年潛心繪畫,後來轉移志業至寫作。除了政論及劇評之外,他創作了大量優美的散文,這些散文被編成兩個有名的文集:《席間雜談》(TableTalk,1821)與直言集(LiberAmoris,1823);其它主要著作有:《莎士比亞戲中人物》(TheCharactersofShakespeare’sPlay,1817),與 利·亨特共著的《圓桌對論》(TheRoundTable,1817),《英國劇場之我見》(AViewoftheEnglishStage,1818),《英國詩人綜論》(LecturesontheEnglishPoets,1818)與及其思想大成、打動人心的《時代精神》(TheSpiritsoftheAge,1825)。生平著作編成《哈茲里特全集》十三卷,於一九〇二至一九〇三年出版,他如今被公認為是英國散文大家。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