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寧靜:新時代的靈魂聖經》

《心靈的寧靜:新時代的靈魂聖經》

《心靈的寧靜》是新時代的靈魂聖經,美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靈性經典之一,曾連續58周高踞《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心靈的寧靜》整合了宗教信仰和現代心理學的優點,是全世界無數身心靈機構鼎力推薦的好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美國最暢銷的身心靈經典之一
連續58周獨霸《紐約時報》排行榜冠軍
連岳、馬丁·路德·金、奧修共同推薦
靈性的覺醒,讓心智走向成熟
新時代的靈魂聖經,擺脫困境,走向內心平和的世界。

內容簡介

美國最暢銷的靈性經典之一!
連續58周獨霸排行榜冠軍!
連岳、馬丁路德金、奧修等珍愛推薦!
人類因為擁有敏感的心和複雜的精神世界,而區別於其他生靈。自從文明伊始,心靈的寧靜就一直是人類信仰的終極目的。為了滿足這個無可逃避的人性需求,人類很早就發現了宗教的魅力。但是,儘管幾千年來各種宗教層出不窮,在複雜的現代社會,心靈的寧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仍然遙不可及,形形色色的自卑與恐懼心理,依舊籠罩著人們的心靈。
《心靈的寧靜》作者李普曼博士在接受現代心理學的基礎上,試圖回到宗教的根源,撥開人類信仰的層層迷霧,分享一種更加開放和理性、超越傳統分歧的新觀念。這種新時代的正信,將幫助人們找回個人與外界的和諧狀態,啟發人們走出靈魂的困境!

作者簡介

約書亞·羅斯·李普曼(JoshuaLothLiebman,1907-1948),美國著名猶太教拉比、傳道士、超級暢銷書作家。
李普曼博士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漢密爾頓,19歲時畢業於辛辛那提大學,後取得希伯來聯合學院的博士學位。從1939年開始,他長期擔任麻薩諸塞州波士頓猶太教聖殿的拉比。同時,他也是全美知名的廣播電台布道師與演講者。他在全美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所做的定期演講,擁有數百萬的聽眾;在新英格蘭六個州所做的星期天布道廣播,聽眾也達上百萬之多。
作為全美最為知名的心靈導師之一,李普曼的代表作《心靈的寧靜》於1946年出版以後,很快獨占《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長達58個星期,且連續3年處於暢銷書排行榜前列,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圖書之一,影響了無數讀者的一生。
本書出版不到兩年,李普曼即神秘辭世,死因至今未解。當時,本書仍然占據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並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創造了一個出版業的暢銷奇蹟。

媒體評論

這本書的觀點讓我喜歡:你可以逃離自己的罪錯,只要你直面自己內心的衝突,認識你自己的欲望,愛自己,心靈的平靜就不是多么難做到的事情。愛自己,成為最重要的前提。不愛自己,能讓人做出恐怖的事情。愛自己的人是無法成為恐怖分子的,要成為恐怖分子的第一條命令就是在心裡“殺”掉自己,放棄愛自己的本能。
——著名作家連岳
李普曼先生在“勇敢愛自己”一章中指出,除非你充分愛你自己,否則你根本不可能切實地去愛其他人。很多人因為沒有適當地去愛自己,而落入情緒化宿命主義的深淵中。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切實地關心自己,找出自己被造的意義和目的。一旦發現自己的使命,便應當竭盡所能、全力以赴,就好像全能的上帝正召喚他去做一樣。
——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
只要是想求得一點內在安寧的人,早晚會發現約書亞?羅斯?李普曼的書。他的書寫得很好,文字的表達清晰動人,讀者閱讀之後,很難不受到他的影響。
——印度大哲奧修

目錄

譯者序
致讀者
第一章靈魂的永恆探索
人類在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中,只要有一種事物有利於人類的進步,那么它便是神的最新啟示,而心理學對人的行為和動機的很多重大發現,無疑是神向人類賜予的最新禮物。
宗教與心理學的共同目的
第二章道德壓力下的懦夫
要想心境平和,擁有成熟的道德心,前提是必須要理解自己,而不是對自己妄加譴責。人只有毫無畏懼地正視自己的本性,才會逐漸明白,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怎樣做事。
心理分析和懺悔
道德心的面具
第三章勇敢愛自己
在一個人人團結友愛、情深如同手足的社會裡,自愛是實現個人寧境平和的基礎。
自我的形成
因自卑而自毀
放棄的勇氣
學會接納自我
你與眾不同,潛力無限
第四章沒有愛就會毀滅
愛對每個人來說都不可或缺。人性的本能焦慮起源於人在充滿敵意的世界中自然產生的孤獨感和絕望感,所以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編織一張穩定的人際關係網,網羅起我們的愛人、朋友和同事。
恨披上了愛的外衣
為愛奉獻一切
寬容是發自內心的愛
發現真正成熟的愛
第五章摘掉恐懼的面具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一切發現和發明都是人類自身恐懼的副產品。恐懼就是刺激成長發展和推動創造發明的力量,如果沒有了恐懼的驅動,人類就談不上真正的生長成熟。
何為神經性恐懼?
憤怒、進攻和敵意
虛假的經濟恐懼
形而上的恐懼
第六章悲傷使人睿智
真正傷害人的,不是情緒的宣洩,而是把情緒壓制住,完全不讓它宣洩出來。這樣做會給人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留下危害極大的後遺症。
你的悲傷可以克服
難於宣洩的負罪感
誠實地對待悲傷
第七章永生的暗示
因為死亡的存在,人生的一切價值觀變得更有意義。死亡仿佛是一位導師,向我們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人類夢想的崇高。
死亡襯托生命的價值
人類渴望永恆
第八章噢,我的神啊!
人們相信有一位仁慈的神,他樂意與人類合作,不強迫人類卑躬屈膝、言聽計從,要人類成為平等的夥伴
不信神者
不可知論者和幼稚者
神並非全知全能
“天啟”時刻都在發生
人和神是平等的合作夥伴
第九章宗教和心理學的整合
心理學絕不可能取代宗教的地位,畢竟物理學、生物學等學科幾百年來也沒有動搖過宗教的基礎。但心理學所特有的洞察力,可以幫助今天的宗教人士理智地觀察個體與社會健康的現實與規律。
心理學的啟示
英雄的感召
大膽承認你的情感
宗教與心理學的一致性
鳴謝

前言

2008年春天,譯者的一名學生在迷茫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讓身邊所有的人震驚不已。
悲痛過後,是無盡的反思。放眼今天的中國校園,每年各地都有一些大學生因為各種問題走上絕路,不僅終結了自我,還為周圍的人帶來難於撫平的創傷。而在本該寧靜的象牙塔之外,全中國每年自殺人數逼近30萬,自殺率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而那些沒有做出如此極端抉擇的人呢?存在精神障礙的人有多少?飽受精神痛苦折磨的人有多少?因為種種原因精神苦悶、憂鬱、灰心、沮喪的人又有多少?
物質的極大豐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但隨之而來的卻是精神家園的荒蕪。中國人從小就生活在壓力極大的環境中。甚至連上一個好的幼稚園都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更不必說每年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景觀實乃世界罕見。好不容易大學讀完,越來越殘酷的勞工市場環境。忙碌的工作幾乎不留給個人的心靈哪怕一絲歇腳的機會。
心靈的寧靜?這恐怕是多數人在養家餬口、疲於奔命的生活中根本無暇顧及的話題。放緩腳步.休息一下吧。翻開本書後,讀者會發現,作者是一名猶太教的“拉比”,即猶太教的神父角色。他從宗教的觀點和個人接觸心理學療法的經驗出發.於1946年出版了這本書。本書迅速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創下了占據榜首58周、連續三年上榜的記錄。
精彩書摘
想當年,在我還是個小伙子的時候,滿腦子稀奇古怪的想法。有一天我突發奇想,著手列了一份單子,列出了世人公認的人生“快事”。有的時候,人們會把自己所擁有或渴望擁有的財富列成一個單子,我的這份清單也是一樣的道理。不過,我列在紙上的,是種種紅塵世俗的欲望:健康、愛情、美貌、才能、權力、財富、聲望,以及其他另外一些東西,我認為這些都是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單子寫好後,我感覺十分自豪,匆匆忙忙拿去給我青年時代的導師過目。他是一位睿智的長者,是我青年時代的精神楷模。我之所以這么積極想拿給他看,可能是想給他留下個好印象,讓他覺得我這個人聰明過人、興趣廣泛。單子交給他後,我滿懷信心地對他說:“這些就是一個普通人渴望追求的一切。只要能擁有這一切,一個人就會像神仙一樣逍遙自在了。”
從這位老朋友的眼角里,我能看出他起初好像挺感興趣,但很快他的眉頭便緊鎖起來,不過他還是始終堅持看了下去。“這份單子列得還不錯,”他若有所思地說道,“每一項都很重要,先後排列的順序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年輕人,我覺得你漏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樣東西。如果缺乏這樣東西,那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會成為痛苦的源泉。這樣一來,我認為這張單子將會成為你的生命無法承受的一種負擔。”
“那,”我感到非常不安地問,“單子上到底少了什麼東西呢?”
他拿了一桿筆在單子上打了一個大大的叉子,把我的青春夢想一筆勾銷。然後寫上了五個字:心靈的寧靜。
“這是神賜予他心愛子民的一份特殊的禮物,”他說,“神確實把才能和美貌賜予了許多人。而財富到底要多少才能算多呢?名聲其實又有什麼可貴的呢?但是,心靈的寧靜卻是他最讚許的獎賞,這是神的仁愛的最高體現。神把心靈的寧靜賜予凡人時是很小心的,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無福享受,而其他人則窮盡一生都在等待這份禮物的從天而降,卻等到頭髮都白了,也看不到他的影子。”
他從我緊鎖的眉頭中看到了我的疑慮。“這並不是我的創見,”他解釋道,“我只不過是把《聖經》的讚美詩、馬可-奧勒留和道家老子的看法用簡單易懂的道理說出來罷了。(老子的大智大慧其實都是經過多年修習才悟出的,但他總是喜歡將自己的感悟歸功於古代的聖賢。)‘神啊,宇宙的主宰者,’每一位聖哲都曾感嘆道,‘把凡夫俗子夢寐以求的東西全部堆積在愚人的腳邊吧。但求您將平和的甘露灑在我的頭上。請您賜予我一份心靈的禮物,讓我永遠擁有寧靜的心靈。”’
當時我根本想不到、也不願意相信這位猶太教拉比導師竟然擁有這種大智大慧。但是,在我後來二十五年的個人經歷和職業觀察中,我逐漸意識到他的說法確實有如神諭。我終於明白了,心靈的寧靜正是神本身所特有的品質。每當人們深刻思慮自己的人生後,都會把心靈的寧靜作為人生旅途的最終目的地。我終於知道,塵世間的一切財富即使全部堆積起來,也不一定能夠營造更多的心靈寧靜。另一方面我也發現,即使某些人身無分文,體弱多病,卻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們平靜如水的心胸。這個發現的過程非常痛苦,但我最終承認,心靈的寧靜能將草棚茅舍轉變為玉閣華堂;而如果缺少了心靈的寧靜,即便外表如宮殿般華麗,實質上也會形同一個牢房。
我們都在不停地追求著這種內心的平和。仔細傾聽佛陀、邁蒙尼德或阿?坎貝的教導,我們就會發現,雖然他們的教義各有不同,但幾乎都建立在心靈寧靜的基礎之上。觀察一下歷史,無論是何種宗教的虔誠信徒,那些掙扎求生卻被生活百般折磨的人祈禱的內容其實都差不多,都是諸如吃飽穿暖、內心安寧等全世界人類共同追求的東西。一個心智足夠成熟的人,不會追求片刻的虛榮,當他們沉淪於痛苦的深淵而大聲嘶喊時,心中渴望得到的是力量、勇氣和理解。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