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當代大學生成長於國運昌盛、安寧祥和的大環境之下,他們沒有歷史的包袱,以最輕鬆、最昂揚的姿態擁抱新的世界;他們的人生軌跡似乎也早已被安排得很好,沒有風浪,波瀾不驚,習慣了在溫室里被呵護,不覺間已儼然成人。然而走出父母羽翼的庇護,走進大學後,他們卻又有那么多的迷茫與困惑。我們都曾年輕,但我們的迷茫與困惑卻那么不同;我們的迷茫與困惑雖然不同,但我們都曾期望生活充滿新鮮與精彩,都曾渴望成功。《從他們走到我們:19段人生況味》記錄了文化、科技、軍事、教育等領域的19位名人名家的成長和奮鬥歷程。如果要說對這部小冊子有什麼期許的話,作者只願它能在幫助年輕朋友拓寬自己心路方面有所助益。內容簡介
對土地與文明有著深厚感情的學者余秋雨,鼓勵大學生要以平靜的心態來面對一切,要不斷地勇敢地選擇,因為“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生命的質量”。終生酷愛文學、視文學為精神家園的王蒙則鼓勵大學生多接觸文學,以此來提高自己的人生修養與生活情致,因為“文學能夠使人生多一種體驗,它提供了一個遠比你所在的時空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作為大眾視野中有著耀眼光環的名人,白岩松向大學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我和你們一樣,遇見最精彩的事占5%,最痛苦的事占5%,其餘90%都是平淡。被5%的精彩勾引著,熬過90%的平淡,然後忍受5%的痛苦,這就是生活。”作者簡介
陳章良,1961年生,福建福清人,著名青年生物學家。1987年美國華盛頓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回國,先後擔任北京大學生物系主任、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等職,1995-2002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2002-2007年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現任廣西壯族生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賈烏德·海珊”青年科學家獎,還被評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被美國《時代周刊》選為全球100位青年帶頭人之一。2006年,還在世界糧食獎大會上被授予特殊榮譽獎。
媒體評論
不同的時代,賦予我們生命的旋律是不同的。——陳章良
在這一生中,你們要不斷地勇敢地選擇,每一個選擇都可能改變生命的質量。
——余秋雨
文學能使你對人生多一種體驗,它提供了一個遠比你所在的時空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
——王蒙
我和你們一樣,遇見最精彩的事占5%,最痛苦的事占5%,其餘90%都是平淡。被5%的精彩勾引著,熬過90%的平淡,然後忍受5%的痛苦,這就是生活。
——白岩松
我總是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去看小人物的命運。
——顧長衛
目錄
風景這邊獨好文化——理解我們的國與家
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文明
永遠的中國心
文學——拓展生命的境界
文學與我們
文學心·世間情
藝術——唯美與自由
在光與影中靜靜開屏的孔雀
敢問路在何方
傳承原生態藝術
優秀——你準備好了嗎
每個人都能成為“東方之子”
追求財富是一種時尚
艱苦——磨礪人生的試金石
變苦難為財富
生死疲勞達冰穹
奉獻、執著與創新
挑戰生命的極限
社會——你不熟知的大學
沉思在艱難時刻
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變化中的格局外交中的智慧
思路決定出路
科學——等待觸摸的前沿
失敗孕育成功
破解生命遺傳的密碼
精彩書摘
風景這邊獨好文化——理解我們的國與家
大家都知道,我是從農村來的,我和土地的感情特別深,而中國農業大學是最貼近土地的一所大學,所以我今天要講的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文明”,我想借這個機會,來詳細地講一講我在土地的方位上認識的我們的文明。對文明的反思
我和大家一樣,從國小到中學再到大學,聽過很多關於中華文明的判斷語: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勤勞勇敢……可是漸漸地我開始疑惑,這些空洞的辭彙到底意味著什麼。直到幾年前,我幾乎走遍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故地,這時我發現只有切身的體驗能給我們真實的感悟,然後我們才能對曾經聽到的這些概念進行選擇、淘汰。
在伊拉克,這個現在我們覺得非常糟糕的地方,那裡的文明歷史悠久的程度遠遠超過中華文明;在兩河流域,也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那裡的文明走向黃昏的時候,中華文明才初露曙光。可見真正歷史悠久的應該是他們。可是為什麼人類歷史上最輝煌、最悠久的文明發祥地如今卻成了人類版圖中最糟糕、最混亂的所在,難道這是文明種下的惡果嗎?其實惡果未必是文明所致,但這種惡果肯定造成了對古老文明的嘲弄。那么文明到底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始終在我腦海中盤旋,漸漸地,
“歷史悠久”慢慢幻化成一個巨大的問號。
再看“勤勞勇敢”。“勤勞”當然是真的,可是“勇敢”呢?那些歷史悠久的國家常常互相之間打得昏天暗地,抑或去遠征,而我們中國的皇帝除了成吉思汗外,從來沒有想過要遠征。我們再仔細想想,成吉思汗遠征的時候他還尚未問鼎中原,因此可以說,就中國主體的王朝來看,不管統治者多么雄才大略,他們都未曾想到去攻打埃及或者希臘。因此,從這一點上看,其實那些文明要比我們更勇敢。
而“地大物博”呢?“地大”倒是真的,可“物博”就未必了,這一點不用作過多的分析,大家都很清楚。
所以說,我們從小時候生成的對中華文明的認識,的確需要經過實地考察才能真正判斷。在考察過程中,我慢慢明白,文字向我們展現的東西常常存在問題,而關於文明的所有答案都在大地之中。
土地支撐著文明的體魄
我們中華文明存在的土地在面積上確實足夠大,這直接影響到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素質。在埃及,包括上埃及、下埃及,以及希臘文明,再加上較大一些的月牙狀的那塊土地,也就是從現在的巴勒斯坦到土耳其、伊拉克,再加上印度的恆河文明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文明,這些文明故地全部加在一起的面積也不及長江文明和黃河文明的十分之一,這說明中華文明的存在地的確很大。
土地之大決定了我們文明的體魄之大,而體魄之大是非常重要的。在耶路撒冷,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由於土地太小,幾個偉大的文明不得不削尖了腦袋爭奪約旦河的河水。鬥爭的時間越長,流域文明的體魄便越小,所爭奪的就越是寸土之間的利益。就這樣,基督文明、伊斯蘭文明、猶太文明,這幾個璀璨無比的偉大文明緊緊地擠在那裡,睥睨著寸土之外的對方的文明。
耶路撒冷有一堵哭牆,這是猶太教的遺留。在這堵牆前,經常站著很多人,他們臉對著牆面,細細地聞,邊聞邊掉眼淚。和人高度差不多的牆面已經變得黝黑,這是很多年很多人留下的痕跡。我在那裡遇到了一個中國農業代表團,代表團里的農民企業家認出了我。他們說,余老師您看,人家的愛國熱情多高!從來沒有中國人見到萬里長城這么哭這么親吻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我對著攝像機說了這樣一番話:“這幾位農民企業家的想法當然是誠懇的,但是他們錯了。猶太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流浪了兩千年,兩千年後他們只留下這一堵牆,因此不管飄落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他們時時刻刻想著的是這堵牆,發誓一定要看到的是這堵牆,在他們心中,這堵牆就是最高的圖騰,因此當他們終於回來,看到了他們的爺爺、爸爸都沒能看到的這堵牆,當然會掉眼淚。”
只有在這裡,我們才知道什麼叫泱泱大國,因為我們中國的土地從來沒有被縮到這么小的程度,當災難來臨時,我們有扭轉的空間,即使侵略者進犯,也不可能把中華文明徹底摧毀。這時如果恰有雄才大略的統治者出現,“地大”便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事實,因為它能支撐起中華文明的體魄。這就是我們和所謂的“島國文化”或者說一些瑣碎的、角落裡的文化不一樣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