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民族結構》

《後民族結構》雖然篇幅不大,但集中反應了哈貝馬斯對當前德國國內政治以及國際政治的理解、批判和重構的思路,特別是他提出的所謂“沒有世界政府的全球管理制度”,在當代西方政治理論界以及其他現實政治領域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成為歐盟推行政治改革的理論資源。

基本信息

後民族結構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近年來的10篇重要論文,分4個主題。主題一論述了作為歷史產物的民族語境,就德國三月革命時期精神科學中的政治自我理解問題給出自己的民族觀,然後闡述了歷史的公用問題;主題二論後民族結構,將民族問題與民主、人權聯繫起來,思考當今世界形勢下民族壁壘的去從;主題三論現代性的自我理解,借著對理論傳統的回顧、對馬爾庫塞畢生政治與哲學追求的紀念,展開對現代性問題的進一步反思;主題四闡述對複製人的看法。本書還收錄了1959至1981年作者研究文獻目錄。 本書作者為當代西方學界巨擘,新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本書所收篇章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但更多的是深刻的理論探討,因而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於社會科學工作者認識西方思潮、推進學術反思與建設具有積極意義,可以列為哲學社會學研究者及文科學生的必讀書目。

後民族結構 本書目錄

編選說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民族語境
一、何謂民族?――三月前革命時期精神科學中的政治自我理解:以1846年日爾曼語言文學家
法蘭克福大會為例
二、論歷史的公用
第二部分 後民族結構
三、災難與教訓――短暫的20世紀:回顧與診斷
四、後民族結構與民主的未來
五、論人權的合法性
六、歐洲是否需要一部憲法
七、信仰與知識
第三部分 現代性的自我理解
八、現代性的概念――兩個傳統的回顧
九、哲學與政治的不合拍――紀念馬爾庫塞誕辰100周年
第四部分 反對複製人的論據
十、遺傳學的奴役統治:複製醫學進步的道德界限
十一、不是自然阻止克隆,而是我們自己必須作出決定
十二、複製人不是民事案件
附錄一:關於《事實與價值》――對卡多佐法學院會議文集的回應
附錄二:哈貝馬斯研究文獻(1959―198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