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背後的心理秘密》

《幸福背後的心理秘密》

本輯叢書的宗旨是從老百姓所關心的人生問題出發,用心理學的觀點來闡明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關心的問題,透過心理現象的分析為人們處理人生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幸福背後的心理秘密》導讀——如果你不懂得如何享受500元,那么你也就不會懂得如何充分享受500萬元。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為什麼彩票中獎的人,大多沒有幸福的結局?為什麼只要人活著,就不會放棄對幸福的渴望?幸福是可以遺傳的嗎?什麼樣的習慣能讓你更幸福呢?為什麼女人用自己的創造感受幸福,而男人在尋找意義中感受幸福?心理學家怎樣教你在冥想中領悟幸福的真諦?人人需要屬於自己的“幸福地圖”!
幸福=美滿生活+愉悅身心+和諧關係,開啟自己的幸福人生,你只需要改變1%。

內容簡介

你不可不知的“幸福指數”——
“幸福指數”的概念起源於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國王提出並付諸實踐。他認為,不丹這樣的小國不應該跟著別人走,不應只是單純注重GDP的發展,而應該更全面地重視人們的幸福感。幸福比GDP更重要。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多年來,人均GDP僅700多美元的小國不丹,人民的生活總體來看算得上比較幸福。
不丹國王歸納說,人生基本的問題就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國王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成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GNH)指標。追求GNH最大化成為了不丹政府至高無上的發展目標。
自從不丹國王提出“幸福指數”概念以後,世界各國研究機構紛紛跟進。現在美國有大量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利用微觀調查數據建立國民的幸福指數及其排名。2005年l2月,美國公布的最新幸福指數調查顯示,東亞國家幸福指數普遍低於西歐及美洲國家,最快樂的亞洲國家新加坡也只排名第25位,中國則排在第48位。日前英國又出爐了名為《(幸福星球指數》的報告,其中,中國人的幸福程度排到了第31位。

作者簡介

劉振中,心理學碩士,1997年畢業後從事心理測驗和人才測評工作。目前為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博士生。獨立和參與編寫《心理大辭典》、《資訊時代的心理調節》、《管理心理學》、《素質教育論》等著作8部,發表專業論文20餘篇。

媒體評論

“人們總是在想方設法,積極努力,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以求得發展。”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

目錄

第1章如何理解“幸福”
什麼是幸福
對幸福的不同理解
幸福測試題:養成幸福的習慣
第2章如何正確認識幸福
締造幸福的特質
富足≠幸福
幸福是一種技巧
幸福測試題:描繪自己的幸福地圖
第3章如何判斷你是否幸福
衡量幸福的標準
對幸福的量化研究
幸福測試題:痛苦的圍牆與幸福的階梯
第4章幸福的“盜賊”
抑鬱“盜賊”
畏懼和害羞“盜賊”
憤怒和怨恨“盜賊”
戰勝幸福“盜賊”
第5章成功能帶給你幸福嗎?
正確理解成功與幸福的關係
難道不成功會製造痛苦嗎
在奮鬥中體驗幸福
幸福測試題:找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
第6章金錢能使你幸福嗎?
有錢一定幸福嗎
保持快樂是一門學問
幸福測試題:你是不是金錢的奴隸?
第7章工作中能體驗到幸福嗎?
工作與幸福的關係
學會熱愛你的工作
幸福時刻與工作
幸福測試題:你是不是一個“工作狂”?
第8章“時尚”能給你幸福嗎?
“美”的不同理解與幸福
奢侈品與幸福
廣告與幸福
網路與虛擬幸福
幸福測試題:你是一個奢華的女性嗎?
第9章家庭與幸福
如何認識家庭與幸福
優秀的孩子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孩子快樂家庭才幸福
幸福測試題:自測家庭和諧度
第10章婚姻與幸福
如何全面認識了解婚姻
婚姻中的幸福
對於婚姻的幾點反思
保持婚姻幸福的方法
幸福測試題:你的婚姻是否幸福
第11章樂觀的朋友帶給你幸福
慎重選擇你的朋友
要學會散播快樂
幸福測試題:情緒心靈劇場
第12章對抗鬱悶情緒
鬱悶情緒的表現
如何將“消極”變為“積極”
保持積極情緒的方法
幸福測試題:控制憤怒
第13章人生有目標才會幸福
目標會帶你走向成功
合理利用時間是實現目標的關鍵
幸福測試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第14章健康是幸福之本
如何全面認識健康
健康對於幸福的意義
如何才能獲得健康
幸福測試題:健康管理自我診斷
第15章幸福的智慧
不要被瑣事困擾
要不斷對人生進行思索
為自己創造幸福時刻的技巧
如何利用本書的主題提高幸福感
幸福測試題:在冥想中體悟幸福的真諦

前言

“人們總是在想方設法,積極努力,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以求得發展。”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
近年來,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需要的迫切性越來越強烈,對精神生活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心理學逐漸成為廣大民眾所關心和崇尚的熱門學問。然而,專業的心理學研究不僅體系龐大、內容艱深。而且與廣大民眾所關心的日常生活問題相去甚遠,在專業心理學研究領域和廣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這樣,使得不少本來對心理學抱有濃厚興趣的人感到心理學令人生畏、望而卻步。為了彌合專業研究與普通民眾需求之間的鴻溝,同時,也為個人自我完善提供科學指導,我們推出了這套《心理學改變生活叢書》第一輯。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心理學還是一個處於不斷成熟和發展壯大的學科;心理學的研究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有效干預人們日常生活的程度。因此,對於現代生活中的問題,我們並不期求通過有限的書籍就能夠揭示清楚;但我們真誠地希望讀者能通過閱讀有關心理學著作.對人生有一個達觀的理解,並以此作為思考現代生活各種問題的起點,開始有意識地、系統地、科學地規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使自己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精彩書摘

幸福是一個永恆的人生命題,為了企及其要義,名人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研究,通過自己的思辨與感受,從不同的側面說出了對幸福的理解。
1.柏拉圖
柏拉圖曾經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計算出,王者的生活比獨裁者的生活幸福729倍。獨裁者已經擁有一切權力和財富,但仍然不是最幸福的人。因為真正的幸福,包含著很多金錢和權力買不到的東西。
他認為,幸福除了身體上的滿足以外,必須包括積極性、責任感、成就感以及愛。這些東西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帶來了心靈的滿足,但是往往會造成身體上的痛苦。為了達到滿足,人們有時不惜追逐痛苦,在痛苦和折磨中感受到高尚的幸福。
2.尼采
尼采把幸福理解為一種愉悅和滿足的狀態,並順便表達了對英國功利主義傳統的不滿。尼采認為,功利主義者所追求的幸福目標並不是非常遠大的,而在追求遠大目標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為崇高目的承受痛苦、持續進行奮鬥並且願意為目的承擔風險。
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或者滿足的答案過於淺顯。所以我們光是這樣追問問題不可能涉及問題的本質。這個問題爭論了很久,也沒得出什麼結論,我們不應該再糾纏於幸福包含什麼,而應該問幸福產生的基礎是什麼。
3.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就注意到,面對什麼是幸福這樣的問題時,不同人會從不同角度回答。一些人用愉悅,一些人用榮譽,一些人用生命的藝術性,還有一些人用生命的反思或者思考來定義幸福。他認為關於幸福的幾個特徵有可能達成基本的一致,它有五個要求必須滿足:
它必須是決定性的,即包含所有的固有價值:
它必須是自我滿足的,即不依賴於其他價值:
它必須是積極的,即我們必須能主動地意識到這些價值:
它必須是廣泛可得的,而不是只能少數人擁有:
它必須是相對穩定的,不是那種能被任何偶然帶走的東西。
各個領域的科學家的觀點
除了古典哲學家的研究和論證,近現代心理學對幸福的討論也是眾說紛紜。經典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幸福來源於壓抑的解除、回歸本原的狀態;行為認知學派認為幸福是對積極思維的現實獎勵:人本主義則認為幸福是伴隨自我實現而產生的一種滿足體驗。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科學家們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試圖揭開產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礎。
1.精神心理學家精神心理學家試圖發現大腦中供幸福棲居的區域或褶皺,因為他們認定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東兩,其生理機制無疑根植於大腦中心。而且他們也已通過試驗證實:感到幸福者的大腦左前方葉顯示出的“腦電流”更強,相反在大腦右前方葉中顯示出較強的“腦電流”多是那些精神抑鬱或沮喪的人。心理學家們甚至認為部分發現了人類幸福的機理——只要刺激大腦某些區域,就會使人感覺到幸福。
2.遺傳學家
遺傳學家則在努力尋找能喚起幸福感的基因,忙於論證遺傳因素對於一個人的幸福感是否起決定作用。他們亦有很多成果證明一個人的幸福並非完全由自己決定。
3.經濟學家
最近百年,經濟發展異常迅速,經濟變化成為影響人們幸福水平的重要因素。因而經濟學家也就成為幸福討論中最有影響的一類學者。
常識告訴我們,幸福是很難獲得的。在極端貧困的條件下。想過好的生活也是很困難的。而政治經濟學正是研究如何獲得好的生活,其目標是使人們過上“體面”的生活。於是經濟學作為一門“財富的學科”得到社會道義的支持,蘊含著“逐漸消除貧困和無知的希望”,始終記得對幸福目標的追求。
近年來,還有的專家重新繼續早期功利主義者關於效用人際可比的觀點開展實證研究。他們揭示了“偏好漂移”現象,即人的滿意度根據物質水平的變化而改變。收入增加帶來的幸福更多是在事前而不是事後體會到的。
當然,不管幸福如何比較(人際之間或國別之間),最直接的方法莫過於詢問一個人是否幸福。這個方法也被廣泛運用在調查當中。但是對這種調查的主要問題“幸福是一個主觀概念還是一個客觀事實”,學者們持有不同觀點。還有些學者認為,幸福是一個準主觀概念,只要滿足多數人一致性的標準就可以。
在一個國家裡,給定某一個時刻,收入與幸福之間的關係明顯,“最高階層群體比最低階層的群體更幸福”。但在國家之間,收入與幸福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窮國人的幸福似乎不比富國人少。
有人做過一個重要的區分:人均收入在50000元/年以上的國家間,幸福差異並不明顯。而低於這個標準,富國比窮國更加幸福。在印度、墨西哥和菲律賓等國家,幸福感隨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而且有意思的是,人均實際收入上升60%以上,按照很幸福、相當幸福、不是很幸福排列的人口比例幾乎沒有變化。所以總體而言,收入與幸福可能並沒有正相關性。
4.倫理學家
有的專家從倫理學出發,提出了“生活質量”的觀念。他們認為,我們有可能在經驗上構造出一套保證“生活質量”的最低指標,在這基礎上討論幸福問題。
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有人做了一項關於生活質量的社會研究,催生了“生活質量的社會指標運動”,1954年被聯合國採用。2003年前後,又出現了“生活質量運動”,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的研究。在生活質量的指標上,他們引入了一些新的指標,例如民主、社會資本、健康、工作條件和基本能力,列出了一份人類基本需求表(各方面的需求是相互聯繫的一個整體,損及一方面的需求必然會損及其他方面的需求)。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